明明是人渣,怎么就是离不开TA丨认知失调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作者:MR.
编辑硬糖酸梅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对游戏投入的(时间、金钱)越多,越觉得它好玩易上瘾?


追求了好久很不容易才到手的npy就会更加珍惜?


在纠结了好久的两个东西中选了一个,越看越觉得自己选的那个更好?



(图源网络,侵删)


震惊!这些你习以为常的事,背后竟都是同一个心理学原理!


如果你都弄明白了,那你,就是我的神~!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困惑,还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小故事:


X先生的小店门口总是被乡亲们堵住并轮番骂他,于是饱受困扰的X想了个办法:一开始先给每个骂他的人每天¥20,半月后减少到¥10,最后干脆不再给钱,乡亲们开始有钱拿时很是“热情积极”,X先生的店门口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啊!而最后X不再给钱之后,乡亲们竟真的再没有来骂他了。


X先生究竟是怎么解决自己被骂的窘况的?


而这和上面那些例子又有什么关联呢?


自相矛盾的力量


其实,它们都属于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1]的典型例子。


所谓“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人们自己的想法和想法之间,或者是态度(想法)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会产生不适感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自己的想法和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人们会不舒服,陷入失调;想法和行为不一样的时候,也会陷入失调。


上文中的X先生就是灵活应用了这个原理,对乡亲们进行了一场心灵“PUA”:


最初,乡亲们因为讨厌X而骂他,是行为态度相一致的合理做法。后来X给钱找骂,仿佛是在渴求“奉承夸奖”一般,注意此刻的乡亲们已经被X先生唤起了认知失调现象!!!——乡亲们讨厌X的态度和“奉承他”的行为不一致,这让他们感到不适,于是,认知失调的自动纠正机制启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乡亲们的想法:“我们是为了钱才去骂(“奉承”)他的!”因此,在报酬减少直到没钱可拿时,乡亲们自然就不会免费“奉承”X了。


费斯汀格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人们被分为AB两组并分别被安排完成一系列无聊透顶的工作, 在结束后要求他们向外界宣传这个实验很有趣, A组的实验报酬是¥100,B组是¥1, 发放完报酬让他们填写了一份关于实验是否有趣的问卷。


小问答:根据上文的理论,你推断哪组会认为实验更有趣呢?


A.  A

B. AB相同

C. B


你答对了嘛?


其实只要把握“报酬少”的想法和“违心说实验有趣”的行为不匹配,B组的人会自动改变想法来缓解认知失调这个解题关键,就很容易推理出来啦~


上述实验内容就属于认知失调中的第1点「强制服从失调」:被迫做了不想做的、和自己想法相悖的事。


费斯汀格还分出第2点「决策后失调」:也就是开篇提到的作出选择后相信自己所选的是更好的。这是因为“选错了”和“我是明智的”这两种想法相矛盾,于是你自动进行了重新评价,通过不断收集更多信息,找出被选食物的优点和放弃事物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选择十分明智。


第3点「心血辩护式认知失调」(effort justification) 是指,“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的付出”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错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想法产生的失调感。


通常,人们会对事实作出小让步(找理由/承认小失误…),然后更加坚定原有的信念,并努力宣传维护它。典型的例子有开篇提到的群众运动、谈恋爱追求的过程越难越珍惜、氪金玩家更易上瘾,此外,还有“从小被逼”式兴趣培养、小王子那株所谓“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这些很显然都属于行为改变态度。


当你对某件事付出越多,就越觉得它珍贵重要;同样,当你某个人付出越多,也就越难离开ta。  


发生认知失调肿么“破”?


你一定很好奇自己“自动”、“不知不觉”应对这些认知失调的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三种认知失调所激活的反应机制并不固定,但这类思想/信念上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一个关键词——合理化[2]。


合理化分为三类:


1、正向合理化,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吻合,你会坚守自己的初心,分析现在真正的问题,有益于达成你的目标。


2、逆向合理化,运用这种方式就意味着,当你无法改变行为和外在的条件时,你选择了洗脑自己,消磨原则,并最终屈服于外界。


很悲哀地,你的做法正与尼采的名言相应—“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会以凝视。”


3、过度合理化,控制者为了控制别人,而付出与之不相称的高额报酬,逐渐让人们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得到报酬导致的,从而降低对事情的内在的兴趣。


而那个聪明的X先生成功的深层原因就是:停止发报酬,乡亲们就停下了骂X这件事,是因为乡亲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骂他的兴趣。


这好用的战术我只悄悄告诉你一个人~(后文有更详细的步骤耶)


想/信念上的方法你已经很了解了,但具体的解法落实到行为上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通过一个场景代入一下,当你在减肥期间非常想吃高热量食物时,你的渴望和你想减肥相互矛盾,产生认知失调,此时你有以下几个选择[3]:


1、增加一种认知——有些食品宣传“吸脂”“饱腹”,你相信吃这些食品有助于减肥,认知失调解决了~(我经常这么干hhhh)


2、减少冲突认知——自欺欺人阿Q型:“热量表呢?哦,没有,热量表呢?哦,没有,妹(没)说就是零卡”;渐入佳境型:“奶茶是热量炸弹,会毁了我的身材管理,不能吃不能吃”。


3、改变一种认知,使其一致——你看了看身边的人,觉得自己也不胖,反而应该多吃点让体重增加。


PS:注意,以上三种解法与合理化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认知失调的妙用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想,如此常见又博大精深的理论,居然全是用在自己身上、自动发生的,如果它没有什么其他用武之地岂不是暴殄天物、天理不容?


当然有认知失调可以尽情发光发热的地方啦!


//别出心裁的广告


由于认知失调会引起人们天然的不适,它也很常见于需要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比如:广告。


当一个广告内容几乎都是熊孩子滋哇乱叫、无限作闹的时候,最后一幕居然出现USE CONDOM的字样时,你一定会笑到喷饭,并深深记住这个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品牌吧~


//帮你识别用这种方法“操纵”你的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的一个暧昧对象,每天晚上都来找你聊天,“睡了吗?在干嘛?今天过的怎么样?”,你们每天相谈甚欢,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好像甜甜的恋爱马上就要开始了。


突然有一天晚上,你等了一晚上都没等到ta的消息。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ta怎么了?是不是出什么事儿了?


这样被冷了几天,你忍不住去问ta怎么了,换来的却只是几句不冷不淡的回应。


这时候你会想什么?


ta是不是不喜欢我了?ta是不是厌倦我了?


最初,你觉得ta喜欢你的想法和现在你觉得ta不喜欢你的想法产生了矛盾,认知失调就出现了。


于是有人开始「逆向合理化」——“ta肯定还是喜欢我的,只不过ta最近工作太累了,我应该理解ta”、“ta打我是因为爱我,在乎我”、“ta不是故意出轨的,可能只是喝多了神智不清醒”.....


这个时候请你对自己保持觉察,如果那些嘴上说着爱你实际上却是在以“爱”之名操控你、伤害你的人让你陷入迷茫,请尊重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感受不到爱,可能真的就是没有爱。当局者常常迷,如果你自己不能确定,试着和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员聊一下。


认知失调也有不灵的时候


你或许开始疑惑了:这些对认知失调的利用无论何时都能有效嘛?


学堂君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并不见得。


如果一个人连原始良知都不存在,与行为相矛盾的态度都没有,又哪来的认知失调呢?


正所谓,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觉醒吧!屠龙勇士!


~恭喜你已解锁全部认知失调相关内容~


这一期专业性较强,陌生名词也比较多,可能不太好懂,但学堂君认为这是十分有意义而且也很有意思的主题。


了解了认知失调激活的你自己的反应机制之后,你就可以在它不经意、“不知不觉”出现时及时的觉察到它,评估它对你的目标是有益还是有害的。


如果是「正合理化」,那么就跟随着它,完成属于你的“知行合一”;


如果是「逆合理化」或者「过度合理化」,请你一定一定要意识到,它们只会让你获得暂时的内心舒适,无法解决根本的存在的问题,长期来看,它们将会造成更痛苦的恶性循环!如果你想改变,可以尝试前文破解认知失调的方式。


另外,“操纵”大法也并不是教你如何对付别人,而是如果你被人有意控制,比如说有的领导/老师/父母/npy常常以逆向合理化来编制冠冕堂皇的借口,借着为你好的名义满足私利,这种理性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希望你能及时挣脱出来,做自己的主人!


希望你能看清事物本身的属性,不被认知失调“绑架”,打破“屠龙者终成恶龙”的魔咒,守护一方独属于自己、不容他人侵犯的思想净土。



—学堂君—


当我们的想法或者行为产生了不一致,可能产生认知“失调”。虽然它的确可能缺乏客观性而“失调”,但根本还是为了让我们自身感觉到协调和统一~所以,尽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吧!不然认知要“失调”再“失调”才能维持虚假的协调。而这样又脆又假的协调一旦圆不回来,人可能就会崩溃了


参考资料:
[1] Festinger, L. (1962). Cognitive dissonance. Scientific American, 207(4), 93-106.
[2] Harmon-Jones, E. E. (2019). Cognitive dissonance: Reexamining a pivotal theory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 项光勤. (2010).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点思考. 学海, (6), 52-55.
[4] Elliot, A. J., & Devine, P. G. (1994). On the motivational nature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Dissonance as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3), 382.


作者简介:会飞的安琪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举报
寒山问拾得

好文

2024-03-15 · 回复
flora清醒

学习

2024-03-12 · 回复
蔚蓝白云

学习

2024-03-1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