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基石——精神分析伦理学(四)

data.name
刘宁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刚开始做心理治疗的时候,用的是催眠技术,但效果似乎不尽人意,一方面催眠对某些人群效果不明显,同时还会有复发率。


在一次催眠治疗中,弗洛伊德照常用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进行催眠,病人反抗说不要这样,让她自己来说。弗洛伊德有一个很好的研究和实践精神,那就是勇于做出改变。于是他停下来,让病人自己说,他发现这样也能取得疗效,而且更加持久。


后来,他放弃了催眠技术,改用自由联想的工作方式,鼓励来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此,自由联想成为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的核心技术,包括解梦时,也会运用自由联想。


传统的自由联想需要用躺椅,因为人在半躺状态,接近介于清醒和入睡之间的中间状态,更容易放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更容易浮现出来。后来越来越多的时候,不再用躺椅的方式工作了,比如心理动力学,它属于精神分析的一种,但是坐着进行自由讨论,这个本质上也是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的工作方式,但自由联想最早不是出自于他,而是由F·高尔顿于1897年开创。自由联想最初是从一词一字出发的词语联想,后来弗洛伊德增加了用于解析梦的从某一个梦元素出发的联想,现在更是发展为不限于词语、梦元素的任意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最早的出处可能和联想心理学相关,这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心理学,联想心理学发展为后来的各种联想主义。


联想主义从经验论出发,将感觉和观念作为心理的元素,并以联想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通过联想而复合起来的。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人的心理是围绕着身体器官的功能进行想象而组织起来的。想象就是一种联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由联想有治疗效果?



无意识的意识化


借助自由联想,分析师能够帮助来访理解到,他谈到的记忆、感受、想法、梦、症状、口误等等的背后所蕴含的,是来访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里的冲动、愿望、恐惧、冲突、防御。当无意识被意识化,扩大了自我的意识范围,增强了自我功能,有助于建立更具建设性的防御和应对方式。


简单来讲就是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才好解决问题。哪怕解决不了,但知道了症结所在,就更容易面对和接受,更容易自洽和自处。


从自我的角度来讲,扩大自我意识,就是增加了自我的完整性和整合度,能够增强自我的现实感和现实功能,恢复和增加自我的力量,更容易面对、耐受和调节内心冲突带来的情绪情感。


而且很多时候,当无意识的内容能在与分析师的关系里被意识到,被表达和谈论的那一刻,就是被来访和分析师一起看到、接纳和理解的那一刻,于是原有造成困扰的防御方式就不再被需要了,心结被打开和释放,症状和困扰得以消解。



现实原则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经典精神分析追求的是揭示真相,恢复现实。


现实原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的伦理。在经典精神分析看来,帮助来访恢复和增强现实功能,用现实原则调节快乐原则和内心冲突,能帮助来访解决痛苦。那么什么是现实?这在精神分析里一直是一个很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命题。


弗洛伊德在早期的时候,以区分外在刺激和内在刺激来区分现实,带来外在感官刺激的就是现实世界。后来他发现,内在记忆痕迹或想象带来的刺激也可以和外在刺激带来的感觉一样,所以就难以区分了。


于是弗洛伊德提出新的理论,人会把快乐都归为主体这里,而把不快乐都归为外部世界那里,因此不再有现实和非现实之区分,只有快乐、主体,与不快乐、外部世界之分。


再后来,弗洛伊德认为现实就是心理现实,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和世界的实际情况相符,心理现实就是符合现实的。如果从主观和客观来讲,现实就是符合客观的主观。


但是关于“什么是现实”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比如在比昂看来,可以分为感觉现实、心理现实和终极现实。


感觉现实就是我们通过感知觉获得的现实感,比如说衣食住行,名利欲望,我们常常是在这个层面感受、体验和生活的。我们以为得到这些的满足,人生就幸福了,快乐了,但最终发现原来不是,而是还会有各种痛苦,甚至之前的痛苦并未减少。


所以比昂进一步提出心理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我们需要向内看,用心去体会和理解,思考其感受和意义,我们的痛苦、快乐、幸福、价值、意义其实是来自于这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学头脑、象征化、心智化。


终极现实就是真相,对此比昂似乎说得不是很清楚,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本质、本性。对人而言,就是人性。当我们能通达我们的人性,我们就能了解我们的真相,就能活在最真实的现实层面了。用佛学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


但费尔贝恩的现实又有点不太一样,在他看来,决定人的不是快乐原则,而是现实原则,因为人天然不是寻求快乐的,而是寻求客体,也即寻求关系的。所以现实就是关系,就是关系的世界。


对于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看来,现实就是体验的世界,我们所感受、加工、创作而成的对自我和世界的体验。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真相不是对应的事实,而是可能的理解(not truth-as-correspondence-to-fact,but truth-as-possible-understanding)。


但这样的话,现实会不会就变成了一个很主观,甚至纯粹主观,或者说很唯我的东西?首先主体间能解决这个唯我或者说纯粹主观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另一个主体的感受和看法,现实是由两个或多个主体相互作用、检验、校正,共同创建而形成的。


那么现实到底是属于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属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属于客观还是主观?属于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二分法,内在和外在二分,精神和物质二分,心理和身体二分,主观和客观二分。


笛卡尔的二分法越来越受到后来的哲学、科学,当然也包括心理学等发展的诟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被如此地二元分裂,带来了很多难以解释和克服的问题。所以可以说,主体间所认为的现实是体验的世界,就是非二分的一个整体的现实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把一个人从他所处的环境、关系里单独拎出来,孤立地去看。我们需要结合他所处的环境、关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理解,这才是真相,才是现实。


心身医学的发展,也得益于此,心理和身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或维度,因此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很多身体疾病、躯体化症状,都和心理因素相关。


这也是弗洛伊德备受诟病的地方,经典精神分析的很多观点被认为是二分法、一元心理学,会孤立地去看一个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月银


赞赏
举报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