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理解热爱和成瘾的区别

data.name
王丽芳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这两天读书会和客体关系的课上都提到了上瘾这个主题,大家对于这个部分还比较感兴趣,所以想到可以用这个方向来做一个简单的知识梳理。


我们大概都希望自己有一些热爱的事情,而少一些上瘾的事,为什么呢?因为热爱更美好,而上瘾听起来算个毛病,毕竟瘾是病字头。那么我们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两者的区别。


在说这两者的区别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者都需要存储的载体,也就是“我”。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有一个“我”,心理学可以叫自我,自体心理学命名其为自体。大体的意思就是我这个主体,包含我的感受、思想、身体、关系等,主要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自体有一个连续谱来定义不同类型的人,我们都会在这个连续谱上。有些人自体比较破碎,有些自体比较稳固。中间的从破碎到稳健有各种不同程度,或许有些人破碎的时候多,有些人稳健的多。


接下来为了比较好的理解,我全文都用自体这个词来指代“我”



什么是自体破碎?


那什么是自体破碎呢?比如有些人在有些情况下突然就懵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些人可能就歇斯底里起来,被情绪冲散了主体,理智消失。


自我的瓦解和崩溃,就是自我的破碎感。


在咨询中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在生活中似乎没有主心骨,总是听这个人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跟着听一听,听那个人也很有道理,又跟着去了。自己没有办法拿定主意到底听谁的,好像自己没有办法有确定的答案。


也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觉得这个好,就跟着做或者买,觉得那个好,又跟着做、买,但是很难在一件事上坚持下来。这是持续的自我不稳定造成的。


另外一种反向形成的自破碎是偏执,他们对于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有着非常固执的坚持,任何人都难以撼动,你感觉他非常的执拗,那是因为内在的自我太弱小,没有能力跟着变化,只能坚持自我,才能守住那比较微弱的主体性。


他们也容易自恋性暴怒,比如有些人触犯了他的自尊,就会引来超过正常的愤怒。经常看到的情形是你明明说的很有道理,对方却异常生气,因为你的正确挫伤了对方的自恋,导致只能用情绪应对,没被办法接受理性的正确。


自体比较稳定的人,比较有自己的主见,知道该听什么不该听什么,能够识别正确的信息,然后可以比较好的转变自己的观念。


他们生活中不会偏执,愿意和人沟通,也会接纳他人的想法,但不会人云亦云。


看起来不是很好区分,因为自己可能代入哪一种都有,因为我们人是复杂的,所以会偏向哪一种,而不会单纯是哪一种。所有的性格测试也如此,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但如果我们看他人,你就能更加理解这些角度。



热爱和成瘾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热爱和成瘾。


热爱是一种自体的发展,你的自体比较稳定,可以发展出自己的方向,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你会为了一件事而笃定的往前走。


这种为了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称之为热爱。而如果拿走这个热爱,你不会崩溃,你还可以有其他的东西支撑自己。因为热爱属于身外之物,不会因为热爱的东西被击垮,就觉得自己也垮了。


比如有些人特别喜欢的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奋斗,但因为时运不济没有成功,这个时候他不会一蹶不振。可以比较好的接受这种失败,因为他本身追求的这个事业是他的热爱,而不会代表他自己。


成瘾是自体的延伸,也就是自体的补充形式。当你的自体不够稳定,你就需要找一些东西来填补。这时候成瘾的东西就会随之而来,比如咖啡、游戏、网络、赌博……甚至也有工作。


对工作和事业成瘾,和热爱很不一样。很多人一心扑在事业上,这就是他的全部,一旦失去,就会被击落低谷。他会因为失败而觉得自己不行,进而抑郁。其他那些成瘾的东西如果被去除,就好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被割掉,很痛苦。


很多孩子游戏、网络成瘾,原因不在于游戏真的那么吸引人,而是现实中的自体太虚弱,他们没有办法形成自主性,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这个时候游戏瘾就是照顾自己的角色。


所以有一些孩子如果有了网络使用成瘾,我们要理解是现实的挫败导致,家庭的关系出问题,不要把罪责怪罪到网络上面。如果强硬的停止网络使用,可能带来的是自体碎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被收了手机后就会跳楼。


之前我有个青少年来访就很明确的和我说,每天打游戏十个小时并不是喜欢游戏,而是除了游戏不知道可以干什么,其他的都没有意义。


所以成瘾,其实是提供了一部分照顾的功能,代替了本来父母应该执行的功能。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去热爱一件事,所以会给孩子报兴趣班,想要引导孩子去喜欢做一件事,有些本末倒置。


真正的热爱应该建立在自体稳定的基础上,它可以自然的生发,而不是被催生自体的建立来自于客体的照护。我们的养育者给孩子提供了理解和支持,在养育者的目光中渐渐看到那个清晰的自己,那个有能力、可爱的自己,才能有健康的自体。


我们现在的孩子接受的太多批判式、控制型的养育,其实是在破坏自体的建立,每一次的贬低和对孩子的期待都在不停的剥削自体,只有真正的看见和理解,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爱时,才是将主体性还给孩子,才能让孩子长出稳定的自体。


责任编辑:日月银


赞赏
举报
匿名

😉

2024-01-3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