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解忧杂货铺

data.name
白岛岩心

认证作家
作者:雨阳
播音Enya
排版Jessie Wu
责编宠露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From:   


岩心你好,最近接连几个我熟知的明星网红很突然地离开了我们,我开始意识到生命的结束是非常突然的事情,感觉生命很脆弱。不敢想象之后如果我的亲人离开我,我该如何面对,想到这些就会很难过。


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后也有点开始焦虑了,害怕自己会有什么事。人要怎么面对死亡啊?


01

#避之不谈的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但这件全人类的课题,却在日常生活中避而不谈。


我们好像默认了死亡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谈到它总带着沉重和逃避。我们好像并没有接受到正式的死亡教育,对它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很多对死亡的思考和理解是在影视作品中开始和形成的,比如“寻梦环游记”就是许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死亡教育启蒙。在我们小的时候,大人往往会避免小孩子参加葬礼或者出现在清明节的扫墓上,理由是各式各样的,从觉得“不吉利”到觉得“孩子也理解不了死亡,去了也没用,还可能会吓到孩子”。而这些都将我们与死亡的真实样貌隔离开来,让我们对死亡感到陌生,而未知会放大我们的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源自于我们对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事物的不安全感。


02

#浪漫的面纱#


我们经常用更浪漫的词汇来代替“死亡”,我们会听到哪家的某某”离世了”,“去世了”,“逝去了”,而“死”却很少被当众使用。有些大人会用温馨的描述去和孩子解释死亡,例如“他变成天上的星星了”。而死亡的浪漫化也可能使得我们无法更坦然地面对死亡。


当处在不了解真实死亡的样貌的状态时,如果有些事情突然打破了对死亡的滤镜,我们会更难接受死亡,进而引发焦虑和恐惧。一个研究组织了一项涉及90名4-8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儿童对死亡的生物学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时,他们对死亡的恐惧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意味着,向儿童积极传授有关死亡生物学的知识,有助于减少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担忧。



03

#对死亡的恐惧是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的么#


避免死亡的行为似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DNA。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死亡无动于衷,那么我们便难以做出有效的行为来提高存活的几率,从而无法传承我们的基因和照顾后代。


虽然我们自我保护的冲动是天生的,但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的程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下都发生了差异。在20到40岁的青年时期,对死亡的焦虑开始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生活,进入中年时期(40到64岁)时,死亡焦虑达到了巅峰。而有趣的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死亡焦虑的程度竟然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慢慢变得不再那么未知,而是逐渐习以为常,也渐渐地习得了面对亲人与朋友死亡的方式。



岩心观察到许多老年人都很擅长处理亲人朋友去世的悲伤,他们会在餐桌上主动谈及不久前去世的朋友,很轻松地说着刚才的事情:“如果他还在,他会这样这样做。”就像去世的朋友好像还在参与着活在世上的人的故事中。同时,研究发现,女性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大于男性。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往往被赋予更多的家庭责任,包括子女的抚养和照顾,而在家庭中扮演的抚育者角色,更加在乎后代“存活”的重要性这使女性对于死亡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忧虑。


04

#如何面对死亡呢#


不谈论死亡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面对悲痛。如果我们更多地谈论死亡,我们会变得更习惯于经历悲痛的情感,和减少未知的恐惧。


但似乎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为自己未来的死亡做计划,不想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们讨论它。Michelle Knox在她的TED Talk演讲中分享了一个经历,她提到十五岁时,一个就像她姨妈一样亲密的邻居突然因心脏病去世,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葬礼。主持人谈到了邻居热爱编织,但没有提到邻居在75岁时还在修剪草坪,建了一个惊人的鱼塘,甚至自己制作姜汁啤酒。Michelle确定“热衷于编织”不是邻居会选择的悼词。如果我们一直在日常生活中讨论死亡,或者和爱的人分享我们对待死亡的想法,那么未亡人将能更妥善地处理丧亲的过程,减少恐惧或是没能尊重遗愿的愧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叫做“人生”的旅程中,面对死亡的不确定性,我们或许可以采用一种轻松而积极的态度,大大方方地谈论死亡,让自己可以更加坦然地面对这个人类共同的课题。


主创说


“死亡赋予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本期封面来源于Lex Fridman Podcast (feat. Jordan Peterson),本期配图来源于Jordan Peterson心理学课程《Personali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s》、韩剧《三十九》及网络。

作者简介:雨阳。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举报
匿名

👍🏻

2024-01-19 · 回复
好心情

不谈论死亡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面对悲痛。

2024-01-19 · 回复
静待花开

有了死亡,生命才有意义。

2024-01-1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