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MBTI和算命

data.name
闫琳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年轻人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看手相、测八字了,I猫、P猫、N猫、ABCJQK猫;MBTI十六型人格;红黄蓝绿四色人格;12星座;生肖血型……你测过这些吗?


00后更容易识别哪些是科学和伪科学,为什么还会如此钟情于各种测算和人格标签呢?一边给自己贴标签,一边撕掉身上的标签,究竟是不是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1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各类测试?


原因一:社交用语。可以在社交场合听懂别人的暗示,减少不必要的尴尬。比如小天说自己是i人,那就是侧面说自己不爱多说话。


原因二:执着于给自己分类。背后存在一个真实的渴望,急切的了解自己,以及那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确定的事情。渴望别人告诉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尤其适合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很多家长对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头疼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其实叛逆就是孩子逐渐脱离童年期的稚嫩、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时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图|Pexel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人感”,带来自我意识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他们构建“自我理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建立自我同一性


探索自我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给予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是满足他们自主需求的关键,有利于青少年自我的稳定和发展。而MBTI、塔罗牌、八字算命等等就是青少年进行的探索方式之一。



02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玛西亚被称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具体如下:


  • 同一性完成型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指青少年仔细评价了各种选择后,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形成自我认同的标准。但很多孩子尚不能在青春期做到这一点,有的要到大学阶段,有的可能会更晚。


具有高探索高承诺,这类个体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选择,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承诺。


  • 同一性延缓型


青少年在不断地尝试着各种选择,却仍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叛逆是该阶段的典型标志,他们会对父母的话和身边的建议表现反感。他们开始穿奇装异服、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喜欢一些他们认为有个性的明星偶像。


具有高探索低承诺,这类个体正处于探索过程中,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发现引导他们生活的目标和价值观,他们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有意识的投入。


  • 同一性早闭型


这样的青春期是没有探索过的,这类个体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做出了承诺,具有低探索高承诺的特点。


他们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或选择现成的结果。这种孩子会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样子,往往就是人们认为的“好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中的一种。他们非常听家长的话,不叛逆,也不跟家长起冲突。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挑战能力相对较差。


  • 同一性弥散型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关于他们想做什么的内在危机,具有低探索低承诺,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从来不去探索各种选择,也不去尝试做出努力,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未对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做出清晰承诺。


可能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有:孤僻被动、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不思进取、任性随意。该状态下的青少年容易受外界影响,被动接受和顺从社会压力。如,我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在青春期阶段,四种同一性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可能在不同的同一性状态之间转化。因此,明晰自己处于哪一阶段非常重要,决定了你接下来的人生方向。



03

怎样通过探索,实现身份认同?


在一段时间内的探索是有必要的。因为身份认同的发展是一个渐近的、累积的,逐渐清晰的过程。也许会经历冲突、动摇。


支招1:整合


这时候,青少年可能在心中想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或是完全不想成为与父母一样的人,也开始思考想要考上什么样子的大学,有的目标很清晰,有的也许还在迷茫,有的还清晰的知道自己要考怎样的专业。也许常常会梦想自己长大的样子会是怎样的。


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是把这些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自我倾面整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服务于自我和社会的整体。他们必须将他们在童年时期培养出的技能和天赋与现实的成人目标联系起来,并将自己的个人形象与他人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和期望的东西相协调。


一方面希望自己独特、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需要有归属感,适应周围的环境。


支招2:父母的支持


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父母。一项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比西方国家更高,在面对子女的叛逆表现时,会更多采取控制等管教手段,使子女回归自己的预期。


心理控制是父母控制中的一种消极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爱的收回、引发内疚、人身攻击、忽视情感等心理控制性的策略侵入子女的心理世界、无视子女的情感需求、迫使子女顺从父母的要求。


因此,要警惕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拿掉“为孩子好”的借口,采用更加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来对待青春期的子女,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自我探索,最终实现自我同一性的达成。


支招3:内化某些特征


选择性地内化一些特征,将这些特征变成自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认同。认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机制,它其实在回答两个问题:“你是谁?你从何而来?”或许也可以帮你去预测:“你往何处去”。


不过这个预测只能算是部分预测,它无法预测你会遇到怎样的随机事件,但是你的人格某种程度上会预测你如何去应对这些生活中的随机事件。


在每个人的生命早期,自我价值感都是依靠别人的认同而产生。这个别人,就是每个人的重要他人——“父母”。如果你能在与父母相处中建立起自信、自爱的自我形象,就可以在未来抵御一些鄙视、侮辱、嘲讽,而不使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从而维持一个人对自我的良好感觉。


  图|Pexel


探索自我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去经历吧

你需要世界

这个世界更需要你


责任编辑:日月银


赞赏
  • 鲸厂问答君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

2024-01-16 · 回复
redhorse?

找圈子

2024-01-15 · 回复
秋月盈心

青少年必须完成自我统一性!

2024-01-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