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基石——精神分析伦理(一)

data.name
刘宁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也叫精神分析学,很多人把它归为心理学,但其实它只是包含了很多心理学的内容和特质,但不限于心理学,它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如果从自然科学和精神/人文科学的大类来划分的话,它属于精神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都属于精神科学。


为什么说精神分析不属于心理学呢?精神分析除了有心理学的部分,还包含了很多哲学、医学、语言学、人类学等等,它还广泛应用于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是一门独特的,有自己的理论思想、方法技术、临床实践的独立学科体系。

精神分析属于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有其自身的特质。


首先精神科学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为什么而存在?精神分析最初的产生,是其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了研究和解决病人患癔症的痛苦而创立的,这里不仅是心理痛苦,也包含没有器质性原因的身体痛苦,比如病人的身体没有疾病,但四肢却莫名的动不了。


所以,精神分析正是为了研究和解决人的心身痛苦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是这门学科的目的性。


精神科学的第二个重要特质是价值评价,这是和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的地方。自然科学比如说核物理,它是中立的,它为了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但精神科学需要有价值评价、价值观,精神分析要解决人类的痛苦,它是要造福人类的。



为什么创立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目的、作用、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些就是精神分析伦理,精神分析的理论思想、方法技术、临床实践,就是基于此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就是寻求人类社会的心身痛苦的解答和解决。


基于此,精神分析建立和发展出了各个流派,比如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现代冲突理论、自体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流派、克莱茵流派、客体关系、拉康、存在分析、主体间、复杂性理论等等。


每个精神分析流派,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的特色的精神分析伦理,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理论思想、方法技术和临床实践。

比如说,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痛苦都和本能驱力与道德规范、社会环境相冲突有关,但它既没有站在道德规范和社会环境的立场去谴责和约束,也没有站在本能驱力的立场去要求过任意不羁的生活,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帮助人们理解和接纳人生来具有的这些冲突的部分,从而缓解这些冲突带来的张力和折磨,协调它们的平衡,发展更具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也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分析不是消除防御,而是增强防御,或者说改善不良防御,增加有效防御。从这个角度讲,经典精神分析的伦理就是直面真相、尊重人性、中立接纳、优化防御。

精神分析的伦理着眼于解答和解决人类社会的心身痛苦,这就引出它的一个局限性,也是常常可能为人诟病的地方——精神分析盯着人类的痛苦,只擅长找问题,和痛苦工作;精神分析只着眼于过去,没有朝向未来。



人的方向是什么?人的未来在哪里?


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人的方向是什么?人的未来在哪里?


我们可以争辩说,弗洛伊德说过,有爱和工作的能力,就是精神分析的目标。我们可以再加上一条,娱乐的能力。有人说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哀悼,人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各种丧失,只有完成哀悼,我们才能走出丧失的阴影和痛苦的笼罩,走向未来和饱满。


有人说是疗愈创伤,从而可以摆脱创伤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有人说是从不成熟的依赖关系模式,发展为成熟的依赖关系模式。


有人说是从原始的自恋水平,或虚弱的整合不良的自体,发展为成熟的自恋,统整的自体。


有人说是心智模式从偏执-分裂位为主,发展至抑郁位为主。


有人说是假自体发展至更成熟的水平,而真自体有更多的浮现。


有人说是恢复欲望的辩证性,打破自我幻象的固着,启动主体进入存在状态。


有人说是去蔽自我,进入本真的自我存在。

自体心理学特别提出前缘和后缘的区分,后缘代表着过去的恐惧和痛苦,前缘代表着希望和发展,我们可以在前缘的区域工作,去建立希望和恢复发展。


话虽说如此,但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精神分析的目光和笔墨,常常更多的集中在痛苦的部分,就像一把手术刀,去剖析你的内心世界和痛苦,仿佛让人感受到某种内心丝丝撕裂的痛。它不会告诉你一个答案,指明一个方向,给出一个精神的依托或者归属。


我们就像坐在一堆拆开了的积木里的孩子,却没有丰富多彩的蓝图,可以指导我们重建生活。虽然自由,却也迷茫。

精神分析最初是从人的痛苦及其原因,也就是先从人的病理开始讲起,包括创伤,比如说神经官能症是由于人对内心冲突的防御失败所致,既没能充分地压抑下去,也没能升华,便形成症状而呈现出来。很长时间以来病理学是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和解答的目标区域。


后来,精神分析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人从出生开始,其人格、心理机制和功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会有哪些影响因素,或者说人的主体是怎样形成的,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不过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也是为理解和处理病理,解答和解决痛苦服务的。


这里就总会让人有种感觉,好像精神分析主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一些基本的、底层的部件、机制、原理,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看不到人是什么,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幸福在哪里,美好在哪里。


它能把人和人生拆开来给你看,但却没有告诉你怎么装回去,可以改装成怎样更舒适的样子,这总让人有种撕裂的丝丝的痛,感到精神分析的体系里似乎缺了点什么。假如精神分析上升到整体的人会怎样?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会怎样?上升到人是什么,我们怎么去理解和看人,怎样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会怎样?

也许有人会反对说,精神分析应该是深层心理学,是跨文化的,深入到无意识的层面,它不是社会心理学。


其实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从出生伊始,甚至更早开始,比如他的父母在讨论怀孕的计划、备孕、怀孕、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在社会文化的大网里,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了。所以从人的心理底层、无意识层面开始,就已经印下文化的各种烙印。


按拉康派的观点,主体就是文化规范而成。所以并不存在说,文化是表面的、不深入的、非本质的,相反文化就是深层的、本质的。


所以,人是什么,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幸福和美好在哪里,精神分析应该如何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精神分析应该如何承担起这些关于人的问题和使命,这就是精神分析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发展的源头,这就是精神分析的伦理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关于精神分析的伦理,一直以来都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特别薄弱甚至有点空白的区域,但其实它又是追本溯源的重要命题,它是精神分析的初衷,是精神分析建立和发展的基石。


接下来,我们就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和分析家,比如经典精神分析、现代冲突理论、克莱茵、客体关系、中间派、自体心理学、拉康、主体间、存在分析等等,来谈谈它们的伦理。


责任编辑:日月银


赞赏
举报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