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败了,正如人们所说 | 刻板印象威胁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作者:卖鱼姥
编辑:良久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请你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非常希望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可能是关于谋生的手段,或是你向往已久的专业。但是在你向机会的提供者作出申请时,对方隐晦地对你说道:


”不。这里有些课程不适合你们这种人。“


于是,你失去了获得这次机会的可能性,但是——


你真的不够格吗?


“你们这种人”,真的没有能力吗,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



处在群体之中的你,是否曾感受到群体的标签在自己身上得到印证?


不论是否相信这些标签,你可能早已处于威胁之下。


01

定义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描述的是个体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会认同大众对自己所处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并将其视为自我特征[1]。


比如,在文章开头的情境中,对方对你的否定基于这样一种评价:你所在的群体存在能力上的缺陷。而若你也认为这种缺陷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你便正在遭受刻板印象威胁


作为教育、社会和组织心理学中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刻板印象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和文化群体之间取得成就和获取机会的差异,尤其是在学术和工作场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受刻板印象威胁,因为每个人都至少有一种社会身份,在特定情况下成为负面刻板印象所讨论的目标[2]。


那么,刻板印象威胁形成的机制是什么呢?人们又应当如何应对这种威胁呢?让我们一起来翻动书页,汲取知识吧!


02

上一世,我惨遭迫害 | 逆境篇


//1. 额外的压力:工作记忆干扰说


“我一定要表现得更好!否则,岂不是证实了我所处的群体‘真的不够格’?”


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人们,更希望以成功来破除那些负面的成见,这也意味着背负更多的压力[2]。


但是,人们在处理某项特定任务时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是一种短时的记忆,涉及对当下任务信息的控制、调节和保持[3],很多任务都需要人们利用工作记忆这个资源。


研究显示,当个体处理复杂任务时,消极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引发更多的自我监测。这也就是说,在背负额外的压力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任务情境中的自我相关信息,而非任务本身。 如此一来,这些额外的信息加工就挤占了个体参与任务的认知资源,从而降低了实际的工作记忆容量,导致表现水平下降[4]。


除此之外,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下,个体还可能出现生理应激反应和相关的负面感受(如自我怀疑、沮丧感等)。应对这些反应和感受,同样也会消耗工作记忆,影响个体的表现[5]。


//2. 出于一种保护:低预期低投入和维护自我完整性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 Value Theory),个体对自我表现的信念可以部分预测实际的表现,而低预期可以解释威胁情境下的表现下降[6]。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会使个体降低心理准备和减少努力。一项研究显示,在高尔夫投球任务中,受到威胁的人会故意减少努力,以求为自己提供心理保护[7]。


可能你曾听这样一种说法:不期望、不争取,就不会失望。


其实,这种心态可能来源于个体对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自我属性免遭破坏。


降低对表现的预期,减少或不投入努力,于是就算最后成绩不佳,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我没有很用功,所以失败并不代表我能力不高”。


的确,低预期和低投入保护了自我,但也将本可能的“成功”推开。


由此,我们得知,刻板印象威胁可能引起个体过多过少的投入,而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表现不佳。


不过,不必担心,应对刻板印象威胁,我们依然有很多办法。


03

这次,我要拿回属于我的一切 | 重生篇


//1.重构干预


在刻板印象威胁的框架内,智力和成就是固定的且以群体为基础[2]。而与其相反的是建立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将个人表现看作是可以增长、不受限制的


比如,我们可以将智力视为一种可塑特质。这有助于我们保持对学业或事业的兴趣和投入,进而提升个人能力和表现水平。


智力可塑,并不是空穴来风。1963年,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其中晶体智力则是利用那些后天习得技能和知识的能力[10]。


流体智力在将近30岁时发展到顶峰,晶体智力则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整个成年期保持稳定[9],而提高晶体智力的方式正是接受教育、充实经验


//2. 应对干预


上文提到,工作记忆受到情绪干扰是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因此,了解焦虑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心理负担。


想要更好地应对刻板印象威胁所导致的焦虑,一方面在于选择更合理的归因方式[11],认识到我们的焦虑实际是来源于刻板印象,将外界的偏见与个人能力分离开来。


另一方面,自我肯定也是有益的。肯定自己的重要价值或自我属性,有利于恢复自我完整性[12],培养自信心,从而改变个体对偏见的知觉,提高表现的水平。


//3. 环境创造


在身份安全的环境中,人们更难感知到威胁。创造身份安全环境的一个方式是改变人际环境。


2022年的一份研究用安全空间(safe space)来描述这样的环境:在安全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而不必担心被歧视或被攻击[13]。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成功群体成员的榜样作用。所处群体的榜样会成为反驳消极刻板印象的有力证据,群体成员的成功也会使人们对自我行为和评价产生同化作用,从而消除刻板印象威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4]。


一项实地研究显示,在同性别学习小组中,刻板印象威胁对于测试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女生的成绩还受到了积极同性榜样的影响[15]。


04

潜在能力效应


令人惊讶的是,当一个环境由威胁转变为安全时,曾经受到偏见的成员可能会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加优秀,这便是潜在能力效应(Latent Ability Effect)[16]。就好比你在逆水行舟,而当水流方向改变,你曾积累的努力会使你更容易来到队伍前列。


192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拒绝了林徽因入读建筑系的申请,理由正如我们开头所提到的那样——宾大建筑系无法录取女生,因为有部分课程女生无法修读。而一百年后,宾大宣布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


倘若有一天,当刻板印象撤去,逆流随即停止,也许你就是那个劈波斩浪、激流勇进之人。



-学堂君-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我们可能头脑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刻板印象”。但我们要始终记得,那只是一个印象、一种想法,那并不是现实,更不是真理。


参考文献:
[1]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5), 797.
[2]Spencer, S. J., Logel, C., & Davies, P. G. (2016). Stereotype Threa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415–437.
[3]阮小林, 张庆林, 杜秀敏, & 崔茜. (2009).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04), 836-844.
[4]Schmader, T., & Johns, M. (2003). 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stereotype threat reduce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3), 440–452.
[5]Schmader, T., Johns, M., & Forbes, C. (2008).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5, 336–356.
[6]Cadinu, M., Maass, A., Frigerio, S., Impagliazzo, L., & Latinotti, S. (2003). Stereotype threat: The effect of expectancy on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2), 267–285.
[7]Stone, J. (2002). Battling Doubt by Avoiding Practice: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Threat on Self-Handicapping in White Athle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12), 1667-1678.
[8]Horn, J. L. (1969). Intelligence: Why it grows. Why it declines. Trans-action, 4, 23-31.
[9]Cavanaugh, J. C.; Blanchard-Fields, F (2006).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Thomson Learning.
[10]Bosson, J. K., Haymovitz, E. L., & Pinel, E. C. (2004). When saying and doing diverge: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threat on self-reported versus non-verbal anxie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2), 247–255.
[11]Johns, M., Schmader, T., & Martens, A. (2005). Knowing is half the battle: teaching stereotype threat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3), 175–179.
[12]Steele, C. M. (1988). 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 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1.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self: Perspectives and programs (pp. 261–302). Academic Press.
[13]Gainsburg, I., & Earl, A. (2022). Safe here, but unsafe there? Institutional signals of identity safety also signal prejudice in the broader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98, 104232.
[14]Marx, D. M., Stapel, D. A., & Muller, D. (2005). We Can Do It: The Interplay of Constr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s Under Threa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3), 432–446.
[15]Huguet, P., & Régner, I. (2007). Stereotype threat among schoolgirls in quasi-ordinary classroom circumsta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9(3), 545–560.
[16]Walton, G. M., & Spencer, S. J. (2009). Latent ability: grades and test scores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 the intellectual ability of negatively stereotyp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9), 1132–1139.

作者简介:卖鱼姥,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举报
Lynn

.如果非要标签的话,那就选个优质的或是中性的贴吧!

2023-11-23 · 回复
匿名

的确,刻板印象只是一个印象而已

2023-11-23 · 回复
匿名

你写的很棒,喜欢你的文字

2023-11-2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