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情观”会改变吗?能改变吗?

data.name
闫琳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认证作家

你发现了吗?这个双11过得静悄悄。


没有实时直播的千亿网购数据,没有朋友圈呐喊的剁手比拼,还少了光棍们庆祝自己节日的“真爱宣言”。


那股疯狂劲儿过去,剩下的就是理性的思考。


  图|Pexel


过了光棍节,我们仍会兴致勃勃的讨论“恋爱脑”“智性恋”“性冷淡”……感情的话题博大而又精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爱情观”会改变吗?能改变吗?



01

爱情观是什么?


世人皆向往爱情,从古至今对爱情的歌颂绵延不绝。爱情的确非常美好,但有时大家似乎对它过于美化和神化了。


从本质上来讲,爱情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它是最亲密的一种。


正因为它这种最亲密的属性,就很容易让人们把自己内心对情感最深层次的需求和期待尽数投射进来。该爱情背负的不该爱情背负的,可能都会出现在亲密关系中。


所以,大家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除了对于男女之爱本身的美好憧憬之外,还包含了每个人很私人化的解读和寄托。


一个人的爱情观,其实就是TA如何看待和追求自己的情感需求的一个体现。


  图|Pexel



02

“合理”的爱情观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经历塑造出来的。每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都是在多年成长的过程中和身边的人以及环境的互动中,一点点打磨成型的。


爱情观也一样。


所以它是相对稳定的。


但也不意味着它完全不会改变,不过改变首先需要一个契机,通常是一些刺激性事件,以及遇到契机之后个人付出的思考、探索和行动。这个过程需要很多努力和时间。


  图|Pexel


那么,什么样的爱情观是“合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可以给出完美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是,大体上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理想和成熟的爱情模式大约是:两个人在一起时能为彼此的交集欢喜,分开时也有能力享受个人的空间。


所以,要拥有一份成熟的滋养的爱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一些思考。


第一, 没有爱情,我也能爱自己,享受自己的生活,恋爱于我是一种锦上添花;(独立)


第二, 我能给予自己和另一半同样的尊重;(尊重)


第三, 我有维护自己、表达自己需求和情绪的能力;(自爱)


第四, 我有表达对爱人的肯定和欣赏的能力;(爱人)


第五, 我有持续在亲密关系中学习和调整互动模式的能力。(学习和改变)


世界上的情感有很多种,亲情、友情、爱情、对事业成就的情感等等,每一种情感都承载了我们的很多需求。


如果我们的情感在多个维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满足,爱情就不用承载太多“职责”,相反,如果我们的情感需求本身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时,有一些其他情感中未完成的、带着遗憾的部分会悄悄地偷跑到爱情里来,我们的爱情就可能要为此“加班”了。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情感之路并不顺利、和另一半相处得不愉快、亲密关系陷入困境时,可以试着去复盘一下,自己的爱情观里具体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需求,有没有一些本来不是爱情这个赛道里的“小淘气”闯了进来。



03

如何收获一份爱情


在临床咨询中,我们发现,在爱情里对两个人的相处产生最大影响的,往往还是早年的成长经历。


那些让恋爱不舒服的行为方式和认知里,一定藏着一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去洞察它、找出它、表达它,当它的真实样貌被主人看见之后,它便不会再总是调皮地窜到爱情里去找存在感了。



比如有人希望不管自己的生活如何动荡,都永远有一个人能稳稳接住自己、肯定自己,并明确表示希望这个人是TA将来的恋爱对象。


如此深重的爱和依赖,其实是因为当事人从小被家里太多否定和高度控制,内心非常不安也不自信,成长中极度缺乏被肯定和欣赏的经历,但是内心对这部分的需求不会消失,潜意识会把这些本该由父母满足的需求寄托在了以后的另一半身上。



还有的人,因为早年经历过重要关系或者重要他人的丧失,进入亲密关系后特别害怕对方会离开自己,所以要么患得患失、极力付出讨好,要么不断用一些负面情绪试探对方,觉得如果对方都没有被激怒而离去,那就是真的爱自己。


其实这些表现的本质都是对自己获取爱、留住爱极度缺乏信心,因为曾经的丧失没有得到过安抚,每当进入关系,那种悲伤和不安就被唤醒。


我们可以经常去梳理自己在爱情里的期待,和爱人或者和朋友多讨论这些期待背后真正的需求指向什么。


有些是爱情里可以承担的,我们坦诚和爱人表达讨论,有些不是爱情可以承担的,我们及时调整,用其他更合适的渠道满足自己。


当我们对自己的思考越多,和爱人的交流越多,我们就有机会在爱情中得到更丰富的滋养。


爱情从不是悲观者口中的镜花水月

也绝非网络小说里的完美情节

它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一种情感体验

最近又降温了

愿你我都能找到温暖陪伴的人


  图|Pexel



责任编辑:婙莛
赞赏
举报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