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你对我最最最最好了。”|解忧杂货铺

data.name
白岛岩心

认证作家
作者:恩咏
播音Enya
排版Jessie Wu
责编宠露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From:   


岩心你好。


我有一个很依赖的异性好友,在我遇到问题和感到崩溃的时候,他都会指出我的错误并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安慰我。我很在意他的评价,他也一直让我感到被爱和安全。但他最近表达了对我的不满,说大家对我的评价是“热情又疏离”,原因是我浮夸变形的热情,说我太没有安全感,容易导致情感勒索。


例如:


你可以带我去社团活动吗?如果带我去不但可以有人一起练习,还可以有人陪你回宿舍。


这次带我是不是很开心?那你下次可以继续带我吗?我们俩一起参加活动生活就更丰富多彩!


早上好,你是不是还没清醒,可以帮我XX吗?助人为乐开启你一天的好心情!


我本意是想表现得轻松活泼,展现出外向热情,讨人喜欢的样子,但没想到被指责这是情感勒索。我这样行为的表面是害怕自己被拒绝被抛弃、不能达到自己的即时需求或者失去这段友谊;深层原因是原生家庭,比如父亲冷暴力永远不满足我需求、母亲醉心工作很少给予我关怀、寄人篱下遭受情感虐待。


基于这些原因我也没办法信任任何人,始终处于既想要建立亲密关系又因为没办法信任任何人,害怕受伤而不敢接受有人靠近我或主动去靠近别人的矛盾的状态。


我想知道,是我的沟通模式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我该怎么改进?我该怎么样逐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小夏




TO:


小夏你好,感谢你的来信!


看完你的描述,岩心能感受到小夏的困惑与自我怀疑,也很欣赏你对原生家庭的自我剖析。


岩心想,你也一定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界限,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异性好友的这番话对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他在你心目中的份量很重,更是因为触及到了你内心的不安。也许在你心里,这样的沟通方式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一个能更“讨人喜欢”的伪装。


但为什么,本应让人感到热情洋溢的话语,却更使人疏远,甚至变成了朋友口中的“情绪勒索”呢?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变成“勒索者”吗?


01

#“勒索者”竟是我自己?#


提到勒索,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来“威胁”,“恐吓”等字眼。


没错,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也包含着相似的机制,让人倍感压力与不安。苏珊佛沃用FOG模型来说明:情绪勒索里,勒索者常利用恐惧(Fear)义务(Obligation)愧疚(Guilt)来操纵被勒索者,达到让对方妥协的目的。


情绪勒索者常被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惩罚者(punisher)


通常运用直接的威胁,夸大对被勒索者的伤害,如:“如果你不帮我,我们就绝交。”


自虐者(self-punisher)


自我需求未被满足时,威胁伤害自己来达成目的,如:“如果你不回来,那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C受苦者(suffer)


输出负面情绪让被勒索者感到自己是造成勒索者苦难,难过的罪魁祸首,包括哭泣,表现沮丧等。如:“没关系啊,反正我总是被抛弃的那一个。”


D引诱者(tantalizer)


暗示被勒索者的让步可以得到好处,但这样的承诺确是虚幻不可得的。好处不仅仅包括物质,也可能是情感或精神上的报酬。


听上去,情绪勒索好像很容易被辨别出来,但实际上,它可以悄然潜入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甚至情绪勒索者自己也无法察觉到自己正在情绪勒索别人。


岩心想,小夏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语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当小夏希望可以与对方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你的目的便是“参加社团活动”。然而在传达给对方的时候,我们表面上似乎在友好地请求接纳,实际上则是将对方放在一个难以拒绝的位置:“带我去是不是很开心,那么下一次也带我吧!”,“帮我这个忙,你就是乐于助人的”等等。


这些话语中会引导对方认为,“如果我不带上ta,ta也许会感到失落,认为和ta一起我不开心。”,“如果我不帮ta,我就会显得不够友善和热心。”


因此,即使我们的语气热情又友好,对方也能隐隐感受到话语背后所隐含的目的性,于是不知如何回应,处在了两难的阶段。


但是岩心也知道,小夏本人也深受困扰,无论身为情绪被勒索者还是勒索者,都是不好受的。


02

#情绪勒索?情绪转移!#


小夏有提到原生家庭使得自己安全感缺失,无法信任他人。


岩心首先想给小夏一个大大的拥抱,你的自我分析没有错,当童年时期的底层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未来延伸至亲密关系当中时,便会由于害怕被抛弃和拒绝,通过情绪勒索去将对方留在身边以及满足自身需求。


为了降低被拒绝的风险,并减轻自身的焦虑,我们可能会采取“投射”(projection)的防御机制,将自身不愿承受的负面情绪转移投射到被勒索者身上。利用他们对失去一段感情,对承担拒绝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的不安、自我怀疑和愧疚等等,使他们不得不妥协。


因此,负面的情绪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转移了,从而导致被勒索者认为自己应当为对方的需求和情绪负责。而当一段关系建立在了不安上时,维系你们关系的纽带就会越来越脆弱,最终会面临分崩离析的结局。


同时,小夏也提到,大家对你的评价是“热情又疏离”。岩心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热情的语言方式是小夏保护自己,维系亲密关系的策略。这样的策略,拉开了小夏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这种距离感能让人感到安全,但同时也会让人不禁怀疑,真正的那个我是否值得被爱。


03

#是情绪勒索者,也是被勒索者#


岩心想告诉小夏,我们都可能在无意中进行情绪勒索,因为我们也会是情绪勒索的受害者


父母对我们的漠视或者训斥,令人哑口无言的责怪(如“我把你辛苦养大,你还不听父母话!”),都可能让我们去学习这样的相处模式,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施加于另一半。


勒索者与被勒索者,他们都怀着不安与恐惧,希望拨开笼罩在一段关系中的迷雾。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摆脱情绪勒索,避免勒索他人呢?


以下是几点小建议:


1.不妨回忆一下“情绪勒索”的片段,与自己复盘一下当时讲这句话的感受与目的是什么。问问自己,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我们真的有意图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吗?尝试练习用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在不打扰的情况下,请问你能帮我XX吗?”


2.建立心理边界:提醒自己,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可以从自身出发,表明自己的感受和立场,避免强加于他人身上。


3.降低期待,接受拒绝。其实,一段关系中的拒绝并不代表你们感情的终结。岩心认为,拒绝的能力赋予了这段感情更深厚的力量,因为我们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此时,取代被拒绝与拒绝的恐惧的,是一份更踏实的安全感。


过往的经历或许让我们一度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因害怕失去而感到不安。


这种不信任感和焦虑会让人不自觉陷入情绪勒索的漩涡,因为我们会误以为在一段关系中占据上风,拿到了掌控权,就可以牢牢捉紧对方,不再需要面对失去。


信任不需要从他人身上萌生,我们可以成为建立信任的那个人。在我们敢于放手,用心去沟通的时候,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便会悄然降临。


主创说


亲密关系中,

我们都在尝试拨开迷雾,看清对方的脸。


作者简介:恩咏。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举报
匿名

那种纯粹而又克制的爱,是怎么从遍体鳞伤的心灵中诞生并表达的?

2024-01-31 · 回复
雲殇

2024-01-14 · 回复
梦中有朵云☁

不能有条件的给予,也不能有条件的索求,这个度很难把握

2024-01-1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