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巴交的“闷葫芦”可能成为杀人凶手?了解这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可保命!

data.name
晴日心理...

认证作家
本文字数约:3984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闷葫芦”般的偏执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02、识别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智慧地与之相处

03、父母如何缓解孩子的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是最常见的一种人格异常,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偏执型人格的人。他们轻则有偏执型的人格倾向,程度稍重的则达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如果情况继续发展,甚至可达到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程度。


在生活中,偏执型人格异常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2种类型:


第一种,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爱与人说话,是大众所说的“闷葫芦”,而且敏感多疑。


第二种,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一定的权力与地位,他们认为自己在其它方面也很优秀,非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第一种类型的偏执型人格异常,包括这部分群体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如何预防出现这种人格异常,以及大众如何与这类人相处。



01、

“闷葫芦”般的偏执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有偏执型人格倾向,或者偏执型人格改变的群体,他们有典型的性格特征: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成坏意,容易从负面角度理解社会事件和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他们把这种性格表露出来的话,旁人往往比较容易觉察,觉得这个人比较敏感、偏激、爱抱怨,充满负能量。


可是他们中有的人性格内向,总是默不作声,又或者不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导致他们身边的人未必能够察觉出来,反而可能会认为他们心地善良,“平常为人挺好的”。


而且,他们虽然比较缺乏自我反省意识、能力和同理心,为人处世的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怪,但还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不会出现远远超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即使他们到精神科就诊,大夫一般也很难察觉出他们的人格异常。


但是,人格异常有可能会不断演变,如果他们不断遭受负性事件,精神心理越来越扭曲,就很有可能会发展至偏执型人格障碍,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极端行为,甚至是严重的违法犯罪。


那偏执型人格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在临床诊疗中接诊过大量有偏执型人格倾向的青少年、大学生患者。通过临床深度心理干预,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经验,我们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完全的外归因模式所致。


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可能来自原生家庭、校园生活、社会经历以及婚姻等各个方面。比如:


他们的父母很可能不懂得科学育儿,长期对他们采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总是批评、训斥、甚至打骂;


他们的原生家庭经济情况有可能比较拮据,甚至可能是来自较贫困的农村。他们吃了很多生活上的苦,而且因为贫穷而遭受别人的嘲笑、欺凌,甚至是侮辱;


他们步入社会后,在工作中不得志,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及尊重,家庭经济条件也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


他们走进婚姻殿堂后,往往跟另一半也相处得不太好,不懂得真正尊重伴侣,甚至可能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后向伴侣和孩子发泄负性情绪。所以他们的婚姻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有些男性平常在工作中唯唯诺诺,讨好同事和领导,但回到家却变了一副面孔,酗酒、大发脾气,甚至家暴妻子和孩子。


以上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导致他们不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自卑、愤怒,而外归因模式,又导致他们将自己不顺的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导致他们也无法从挫折中得以提升,反而愤怒和屈辱等负性情绪越来越强烈,逐渐发展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当这些心理创伤量变达到质变,而且遇到导火索事件时,他们压抑已久的强烈负性情绪会全面爆发,人格障碍发展为重度。他们会失去理智,作出非常极端的行为,比如恶性报复伤害过自己的人,甚至是出现残忍的杀害行为。


有很多引发社会热议的极端报复犯罪事件,其中的凶手就极有可能是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


比如2004年的“马加爵案”中,杀害4名舍友的马加爵;


2021年,杀害了复旦大学数学院党委书记的大学老师姜文华;


还有今年5月,一名27岁的年轻小伙子在火车上阻止陌生男子抽烟,竟被对方用刀杀害!这名凶手也是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还有很多连环杀人案、灭门案的凶手,他们都属于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而且,这些凶手平常在生活中很可能就是“闷葫芦”类型,周围的人觉得他们还挺老实、挺内向的,压根儿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凶残。


其实,他们越“闷”,反而可能说明他们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多,认知越扭曲。一旦他们情绪爆发,将作出非常可怕及危险行为。



02、

识别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智慧地与之相处


既然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潜在危害很大,我们该如何识别?以下这个特征有助于大家分辩。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采取不理性的完全外归因模式。


他们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会一味地将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却从不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别人感到非常愤怒、怨恨。即使有人善意而具体地指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他们也完全听不进去。


他们甚至会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不顺最终归咎于社会、国内体制的问题,经常抱怨,对国内社会及制度感到强烈不满。


事实上,所有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在遭遇负性事件时,都有这种外归因模式。


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愤青”,或者总在网上恶意攻击别人、抹黑自己国家的“键盘侠”,往往就是人格障碍患者。那反过来,如果我们发现身边有人是“键盘侠”,是愤青,我们最好有所意识,加强识别。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我们当然是能避则避,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接触。可是,有时候,我们难免需要跟他们打交道,甚至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同事、甚至是家人。


我们要有意识地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不但是保护我们自己,甚至有可能令他们的人格障碍出现一定的改善。


比如,如果我们的家人中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我们要用有智慧的方式与之相处。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们,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自卑的,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对“尊重”无比敏感。我们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往往能令他们感觉到温暖及关怀。


我们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为家庭作出的付出。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慢慢建立起自信心,还能让他们更加乐意继续为家庭付出,家庭氛围更和谐,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对方是同事,我们可以尽量不要与他们有过多非必要的接触,避免出现矛盾与冲突。当实在需要一起合作时,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批判他们,如果要提建议,也要用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必须先给予他们认可,再提出建议。否则,他们很容易从负面角度理解我们用意,本来只是公事公办,却被他们解读为针对他们。


而且,我们对他们表达认可时,要说得真诚、具体化,不要过度夸奖、戴高帽,不然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说话“阴阳怪气”,认为我们是说在反话。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尽量避免跟他们有私下的、经济上的来往,避免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03、

父母如何缓解孩子的偏执型人格?


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为人父母者而言,我希望你们更要学习人格障碍的知识,懂得科学、有智慧地教育孩子,从而有效预防孩子出现偏执型人格。


其实,很多有人格异常的青少年患者,他们父母的其中一方往往也存在人格异常。当父母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习惯于推卸自身的责任,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很容易出现人格异常。


所以,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中要学会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既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


这种综合性归因模式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心身健康,有效预防出现人格异常。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偏执型人格,且性格比较孤僻、内向,父母更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并付诸实际行动,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才更有可能缓解孩子的人格异常,甚至实现逆转。


第一,父母尽量避免再对孩子造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对于已经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要有意识地去修复。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偏执型人格倾向了,父母还是采取以往的家庭教育方式,继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话,孩子的人格异常会不断加重,最终就很可能会发展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违法犯罪。


为了避免孩子酿成大错,父母要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努力重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及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过去已经对孩子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父母可以想办法修复,比如可以向孩子真诚道歉,然后如果后续再遇到同类型事件时,父母的处理方式一定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当然,父母也不能寄希望于一次道歉就能让孩子原谅自己。


第二,这类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其内心非常自卑,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及尊重。


他们对外很可能会表现得非常“要强”、“争强好胜”,总是喜欢跟别人比较,不愿意被别人比下去。一旦他们感觉别人不认可及不尊重自己,他们会特别愤怒,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父母要引导孩子放平心态,不用盲目地与人比较。就算要比,我们也要比一世,而非比一时。我们要具备时间思维,就算当下我们比不上别人,但我们不断努力、奋斗,最终我们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又或者收获独特的人生价值。


父母要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给予孩子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帮助孩子逐渐变得自信。而且,当他们的情感需求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满足后,自然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及评价。


等到孩子内心真正自信起来后,他们的敏感、多疑会明显缓解,偏执型人格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我们在文章开头说过,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并不都是敏感多疑、沉默内向的“闷葫芦”类型。还有另一类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表面光鲜,但内心傲慢、自以为是,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忽视别人的感受,令身边人感到非常压抑。


他们在婚姻经营、家庭教育上也极有可能不断受挫,给孩子和他们的伴侣带来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明天我们会针对这种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

 


责任编辑:婙莛
赞赏
举报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