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不是问题的根源

data.name
健康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作者:王丽芳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心游心理(ID:zhixinyou123)


01

无尽的追问


我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一直在寻求真理,想要达到某一种“应该”是“最好”的状态。比如自己要让生活和工作平衡,于是就不停的在衡量,自己这个生活的节奏是否达标了:看着鸟儿飞,感受到了自在和欣喜,进而又有一种声音飞过来,我能够欣赏鸟儿的状态,这真的是一个好的状态呀;比如在咨询中共情是否足够到位,于是开始评价咨询过程,发现错误还是很多,然后想到咨询可以犯错,这也变成了一个标准;比如养育孩子有一个标准,做很好的妈妈,但是当孩子出现优秀的表现时,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的“太标准”了……

 

总之生活中可以时刻有这样的评价标准,每一件事都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的状态。然后开始纠结这种追求标准是否也是一个问题。后来发现,追求标准本身确实就是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处处追求标准,这又想达到一种新的标准。

 

这个过程持续了非常久,大概在前三十多年的生命中都是如此。纠结是常态,冲突是必备品。

 

这些听起来无止尽的追问,让自己进入一个特别可怕的逻辑循环。大概就是不停的追着自己的尾巴跑,然后累死自己。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后来发现我们俗称的完美主义者,大概就如我之前的自己一般。追求不尽的完美主义,达不到的目标永远在骚动,让自己进入处处卷王的状态。


02

 自我怀疑


在咨询中我也会遇到类似的人,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来访,他们都会陷入要达成完全正确的轨道。比如在沙盘中总是不停地更换沙具的位置,调整又调整,但总觉得还不够满意,也有一些人怎么也找不到适合自己内心设想的沙具,会在沙盘架前思考良久。你会发现他们的纠结总是会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里。我们会跟着好奇起来,到底他想要什么呢?似乎没有办法确认。

 

在现实中,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想要的东西,选择困难症。自己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总是会有差距,比如很多人写文章或者一些文字类的工作,都会觉得自己原来想的不是这样的,写出来就感觉没有在脑子里的好。还有一些演讲或者报告,心里想的可能很完美,但是现实中总是会有一些瑕疵,就会觉得自己表现真差。总之,对于生活中的表现各种的不满意。

 

以前我觉得完美主义是个问题要改,后来发现这不是问题的根源。根源来源于自我的不确定感,也就是不知道什么样的自己是可以被接受的,内心对于自己的肯定不够稳定。所以在沙盘中玩具的经常移动就像自己找不到位置一样,不知道在哪里才好。所以内心有种特别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我们如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做什么都会觉得这个不对。因为内核不稳定。

 

所以很多人只是说接受自己的完美主义,这只是完美主义的另外一个坑,因为我们觉得不能总是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标准。所以要接受它,这就变成另外一个标准,接纳是好的,不接纳是不好的。我也看到很多完美主义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会用理性思考来抵御这种问题的侵扰。比如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的,也很正常。于是就不需要继续去探讨问题的根源了。因为根源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存在巨大隐患,如果挖出来但是又没有安全的空间和支持系统,必然是要崩溃的。

 

完美主义、强迫症、焦虑症都只是症状,当一个人内在有很多声音,没办法回归到自己的身上,就会产生各种症状。如果我们正经受这些问题的困扰,先不必着急,毕竟解决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间。


03

回到最初


首先了解自己为何会出现这些状态,大部分来源于幼年环境的不稳定养育。很多人在咨询的初始都会说,我的童年挺好的呀,父母也不错,关系也挺好。我基本不会信这种鬼话,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是意识在说话,而潜意识正躲在角落里沾沾自喜:你看那个小子又被我骗了。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去探究,每个人的童年多少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一定是那种非常强烈的打击,比如天灾人祸、家暴等,很多时候忽视、拒绝、父母下意识的不公平等都会带来创伤。

 

记得有一位来访说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每天都是父母来接他放学,结果有一天下雨,他等了一个小时也没见人,后来只能自己慢慢走回家,到家里发现门锁的,就坐在门口等到睡着,等到妈妈回家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原来妈妈和朋友去逛街,以为爸爸会去接孩子,而爸爸正在开会并没有看到信息。还有一次事件大概发生在五六岁,他睡着了,父母出门去吃夜宵,等他醒来家里一个人都没有,觉得特别可怕,哭喊着也没有人应答。这两件事是他觉得自己总是被别人忽视的时候想起来的。

 

这位来访就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义,他时常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很难和他真正的情感接触,因为一旦有情绪情境,他一概掠过并用理智说服自己,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大家都是这样的,他也没有必要太在意。

 

我们三岁之前的记忆都会消失,但是那时候产生的情绪模式会一直影响一生。比如当婴儿期的你哭闹半天无人应答,这个时候内在就会产生被忽视、抛弃的感受,不被关爱的自己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别人不在意自己。所以后来慢慢学会了不再哭闹,而是自己安抚自己,比如看看周围的环境,吃吃自己的小手指……

 

这也是完美主义者经常使用的方式,会特别注意周围环境和人的变化,然后收起自己的情绪需要,不再提出要求,自己默默的去努力达成目标,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此依赖成为了一个特别困难的课题,经常会告诫自己,人总得靠自己的。


04

新的体验 


要解决完美主义的症结,不是简单的接受自己不够好,因为这里有个不够好也是标准。接受或者接纳,也是一种强求。接纳这个词,有种要让自己硬生生地接过来的感觉,不够顺畅。真正的解决应该是理解和疏通,不停地将自己内在板块进行拼接,比如自己这个表现来源于哪个内心的结构部分,然后对标于过去的情结。再进行梳理,到一段关系中体验新的感受,重新修复那种被忽视、拒绝、责备等带来的情绪体验。这才是修通过程,只有这样问题才能化解,而不需要再硬生生的接纳。

 

为什么我们的问题会一直停留在当下,即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依然无法改变?这最大可能是缺乏稳定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好的关系因为我们以往的模式就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关系,所以从当下的关系中总是获取的是与之前相同的反馈,并不能生成新的反馈机制,所以问题就依然是问题。只有创造新的关系模型,在这里获得不同的体验,才能内化到自己心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帮助我们重新体验新的关系,但这也需要特别漫长的时间,而不是简单的几次几个月就能完成。想要修改自己的人生轨迹,或许心理咨询,才是最快捷的方式。想到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慢就是快。如果总是追求快,那就更慢一些。


作者简介:王丽芳,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心游心理(ID:zhixinyou123),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成人心理咨询,心理学培训。承接各类企事业、机构等团训、心理拓展、讲座、课程等。如您有需要了解心理咨询师成长体系、心理咨询相关事宜,请联系我们:电话:0571-86603093,手机:19941462621,欢迎来电洽谈~


举报
张翔

完美主义者经常使用的方式,会特别注意周围环境和人的变化,然后收起自己的情绪需要,不再提出要求,自己默默的去努力达成目标,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此依赖成为了一个特别困难的课题,经常会告诫自己,人总得靠自己的。

2023-11-11 · 回复
灵灵六六

慢就是快

2023-09-06 · 回复
凡人心❤

“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是意识在说话,而潜意识正躲在角落里沾沾自喜”这个表述很生动。

2023-09-06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