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情绪,何尝不是对自己的霸凌

data.name
壹心理官...

认证作家
作者:林音lili
采访:Jessica、笛子
编辑:Keane、笛子
统筹:Jessica、Sherry
图源:图虫创意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经常头痛胸闷,到医院也查不出毛病,辞职之后,头竟然没那么痛了」;

「离开总是争吵、无法沟通的家后,拉肚子的老毛病居然慢慢好转了」;

「在一段极度内耗的关系中忍气吞声,查出乳腺增生后决定不忍了,整个人都舒服多了」;


这并非什么神奇的事。


其实,一些找不到具体病理性原因的身体不适,很可能是「躯体化」的症状。


一个人本有的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扰,转换为各种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如头痛、失眠、肠胃炎等。


很多时候,让你生病的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内心的压抑。


而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情感,总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找”你。


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表达困难」是一种常态——


很多人不能表达,不会表达,不敢表达。


为此,壹心理和徐凯文、徐勇、王亚南、江晖、朱志慧等5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展开了对话。


今天,我们想和你聊一聊:「如何让心事发声」


希望你看完以后,有心事,不必再一个人扛。




01

是什么抹杀了我们倾诉的本能?




壹心理:


看过一句话,「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我们在小的时候,往往难过了就哭,痛了就喊痛,受伤了就求安慰。而长大之后,很多人会习惯压抑或伪装自己,容易忽视自己真实的感受,倾诉和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少。


您觉得在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会抹杀一个人倾诉的本能呢?


徐勇:「本能是不可能被抹杀掉的」


我相信倾诉,或者表达(非语言,例如拥抱)永远是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方式。一个人如果很压抑自己,不去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人际之间的互助,肯定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


一个小孩的自我功能较弱,出生后不可能自己能够存活。照料者会努力去尝试理解,这个孩子的表达背后是出于什么的需要,例如他为什么哭,做什么会让他好受一点。


满足生存的需要,是自我表达的基础。


随着我们长大,自我功能会越来越强,但所体验探索的社会人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不得不和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发展出一些应对方式、人际交往模式。


有些来访者会说,小时候自己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很害怕很伤心,最希望父母安慰自己。但回家后父母的反应却是,「人家干嘛欺负你?肯定是你有问题」


他自我暴露了,表达了,反而被贬低,被拒绝,甚至被惩罚,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我不能指望别人,我只能靠我自己」,这是他从小在成长环境里习得的。


这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可以让他们更好适应当时的环境,减少因「暴露自己」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其实它也是一种真实。


我不表达我的感受,是另外一种真实。


问题在于一个人到一定年龄段,他所面临的人生困难、人际方面的挑战是巨大的,他不得不去向别人寻求帮助、寻求理解。但是过去的经验又告诉他,暴露自己很危险,他就会非常孤独,痛苦,自我挣扎。


这时,就很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新的经验,让他从过去经历的阴霾里慢慢走出来。



徐凯文: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越来越匮乏了


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与人的信任关系下降了


网络时代来临后,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与人间的关系总体上来说,虽然连接密度数大大增加了,但是质量水平却大大削弱了。比如现在结婚率走低,离婚率大幅增加,实际上也代表着给予人信赖支持的这种亲密关系整体水平的下降。


最近淄博很受欢迎,其实这个现象代表着一种人们对一个热情的、靠谱的、诚信的、有温度的这样一种社会的渴求。


淄博也不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给予了外来大学生善意、支持,做了一个更符合我们理想社会的行为。这个事折射出人们对一个人与人之间充满诚信、热情好客、相互支持的社会的渴求。这方面整个社会是可以得到启发的。


从普通的人来讲,如何建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关系到其一生幸福的事。


可能年轻时,我们觉得可以完全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时间越久,年龄越大,越会发现如果失去与他人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人的生活质量、情感、安全感都会越来越匮乏。



王亚南:「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越来越弱」

 

现在存在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共情的缺失

 

共情就是说,你能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对方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不去评判对方,而是真正发自内心想去理解,不是那么快地去表达你的观点或者结论。

 

因为当你不理解的时候,你说出来的话,可能会对对方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伤害。所以在如今海量的信息世界里,我们很难很真实地表达自己。

 

当一个人去表达的时候,ta没有被别人的共情回应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对面的山谷喊出自己的声音,可根本听不到任何回应和共鸣。时间久了,我们就会陷入到这种无回应之地,就会慢慢丧失想要倾诉的冲动。

 

这些共情的缺失,也会导致人和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削弱。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感情的交流却越来越淡。人与人就很难做到一种时间上或者精神上的深度连接。

 

那我们需要去建立的是什么呢?

 

慢一点去做你的判断,深一点去理解另外一个人,然后慢慢和对方建立起一些连接。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会鼓励大家多去面对面地打交道。你看到这个人和你在网上和人打交道,还是会有区别的。




02

如何找到表达的勇气?


壹心理:


很多人受成长环境影响,或是生活在习惯隐忍的时代,遇事习惯压抑内心,有事都一个人扛。比如有人小时候每次一生病,父母的第一反应都是责怪:「你怎么就是不会照顾好自己呢!」以至于他工作后连做手术都不敢告诉父母,害怕再次被责怪。


当一个人怀着非常大的期待,好不容易敞开心扉,想把自己最难过的部分倾诉出来,但因为担忧可能会不被理解,甚至遭受二次伤害,就学会闭嘴不说了。


您觉得当我们有这种担忧的时候,要如何找到表达的勇气呢?


江晖:「做好不被所有人完全理解的准备」


我们对他人总有理想化的期待,希望被完全理解。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性格,对一件事会有不同的体验。


理解是很难的一件事。


所以在倾诉之前,要做好不被所有人完全理解的准备。


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真心诚意地给你反馈、意见。虽然你觉得他还是没能理解你,但对方起码是真心的。ta不同的体验,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理解。还有一种,是碰到不对的人,只关注ta的立场,根本没听你说,甚至攻击你。


这时你要做的,是一定不要一味认同ta的想法,这样我们体验到的伤害就会小很多。


如果因为担心表达会受伤,就不表达、不求助,我们就会失去被帮助的机会。所以还是要鼓起勇气去表达,表达了才有机会被理解。


真正的勇敢,就是我又害怕,但又可以继续去做对我有帮助的事情。


朱志慧:「我们要找的是伙伴而非依赖,这个不行就换一个」


首先要选好环境,选对人。


如果我们在交往中本来就知道ta是一个刻薄的、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本听不进别人话的人,你还会找ta倾诉吗?一般不会的。


第二就是,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找的是可能的伙伴或者支持,而不是依赖。


我们如果想着说,我跟ta倾诉什么,就必须得到想要的回应,当结果不是的时候,是不是就容易遭到伤害?


所以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试探性地、渐进性地来。甚至没得到自己期望的反馈时,也不用责备自己,要意识到这不是我不对,不是我不好,我不用羞耻,我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这中间需要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想得特别弱小,想靠别人来拯救你,就很容易受伤。


但如果你只是找个伙伴,不行,就再换一个,那就不容易受伤。





03

什么样的环境

可以鼓励人的表达欲?


壹心理:


很多人发现,西方人在表达自己时,大多比较外放直接,不管表达观点还是情绪,或是展现不完美的,甚至是受伤的自己。有些人在表达自己方面的那种自信,给人感觉是根植内心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您怎么理解这种表达的差异呢?


江晖:「集体文化下,更少看到个人的需要」


我们文化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是谁,别人都这样,或者说大家都怎么样,在一个家族里,你要为家里怎么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需要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普遍性的、群体共同的部分,更少地看到个人的理想、体验,或者痛苦等。而且以前更提倡,个人要为一个群体、为家庭去做出一些牺牲。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体验、感受、欲望和需要,更多地去呈现自己、暴露自己。


王亚南:「自我接纳程度高,会促进表达」


我有20多年在海外学习、生活和当地人打交道的经验。有的国家文化比较热情,比如西班牙。你跟他一见面,他会很热烈地去拥抱你,面颊吻之类,确实让人感受上很被接纳。但并不是说所有西方国家都是这样。


相对的,我们的文化是比较内敛的。我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些什么,因为一旦你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可能就会被贴个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标签,上升到对你能力上的否定等。


西方人在表达自己时,也会考虑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会有一些分寸感。


但确实在自我接纳的方面,感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都非常高。他们不会因自己的经济条件等方面低于他人就惴惴不安,觉得自己不配和别人做朋友。


在竞争方面,也不会觉得,我一定要比过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我们家一定要超过谁。他们更多的是有好胜心,关注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在进步,努力达到一些成就感,所以相对没有那么多心理上的负担感。


而对于我们,「我不如别人」这样的心态挺常见,很可能限制我们的自我表达,甚至是做真实的自己。


徐勇:「自己为自己负责」


中西方的差异虽不是绝对的,但我相信还是有的。西方的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注重个人价值。这样的优点是个性的解放,个人能力的发挥等,可能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发展上的问题,比如合力去做事是比较困难的。


举个例子,我以前带外国朋友旅游、参观,发现他们确实会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感受。


在参观过程中,我要照顾到每一个人,但有时候他们会出现分歧。


有的要去爬山,有的说我们不爬。


我总是想把每个人都照顾好,不希望谁被忽略,这是我们习惯的待客之道。


但我问那个想去爬山的朋友,他的回应是:他们不去的话,就让他们自己回去好了,自己为自己负责任。


他没有任何内疚,也不会担心其他朋友不开心,都是「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任」





04

如何做一个更真实的人?


壹心理:


我们对他人评价的担忧一直较多,所以会审慎去表达自己,就像有第三只眼或一个摄像机在一直看着我们一样。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您觉得,我们可以怎样去从个体的层面行动,做一个更真实的人呢?


朱志慧:「修复自己的情感创伤」


我们想做真实的自己之前,如果有些创伤的话,可能还得做创伤修复。


比如,当我们小时候遇到挫折向身边人倾诉,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或者得到的回应是这样的:“你怎么这么软弱,坚强点儿!”“你怎么这么多事,别人怎么不这样?”甚至有时候,这些倾诉还会被他人当作“把柄”来攻击我们。


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形成创伤,让我们越来越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从来不去觉察、面对和修复这些创伤,它们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改变。就像一个人骨折了,如果不去做康复,它很难自己痊愈。


所以我们要先做一些创伤的修复,重新认识自己:真实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是软弱的吗?是活该受到某些不公平或冷漠的待遇吗?


如果我要倾诉的话,我怕的是什么?我担心遇到的那些事,现在是不是还会再发生?


只有修复了过往创伤对我们的影响,对真实的自己产生了新的、坚定的、符合目前客观现实的信念,比如“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只能忍受的小孩了”,当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才有勇气去做真实的自己,不被外界的声音“淹没”。



徐凯文:「变成真实的人,需要修炼内外合一」


这是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你是不是有可以信任的家人或者朋友,去交流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如果缺乏这样的系统,找心理咨询师可能就是一个可靠的途径。找咨询师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咨询师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两者缺一不可。专业水平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职业道德素养。


而就个体而言,所谓真实的自己,是一个内外和谐统一,能够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符合良心和良知事情的人。


修养自己,是说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人与人合一,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徐勇:「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


其实,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你不开心就跟好朋友讲,本身这也有助于我们去调节情绪。


如果心理困扰给你带来的痛苦程度较严重,且持续时间足够长,超出了自我调节能力,可能会对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一些负面损害,这时我们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有利的。


因为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其实一样,积重难返,越早去处理越好。


当然这涉及到很多方面。


例如大家对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往往有很多病耻感。有时很难去真正地面对,或者很多人去医院就害怕万一被诊断为某种精神障碍。


很多人对这个心理问题不了解,就会认为,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有问题,我才生了这个病,我这个人可能意志不够坚强……


再者,大众对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等等,也需要我们这个行业的逐步规范化。
有的人可能由于过去的一些成长经历,他本身在寻求帮助上就有困难。我们咨询师应该要有足够专业的能力,不至于让他再次失望。


否则,让他再去寻求帮助就更困难。



05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笔者曾经也是一个有「表达困难」的人。


一个人要活得更有力量,更真实,我觉得首先是要尝试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然后要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放心做真实自己的人。


不管这个人是家人,还是爱人、朋友、同事,或是心理咨询师。


在一段安全的、充满信任的关系里,表达真实的自己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不需刻意努力。


当然在建立关系信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很大的勇气,一点点把自己敞开。


当你小心翼翼迈出那一步,表面上看只是你完成了倾诉这件微不足道的事,实际上是你完成了你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拥抱完整的自己,走出自己的世界,用一个真实的存在尝试和人连接。


你会发现,也许你会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你容纳了那种威胁,允许伤害发生,你真的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你会感受到自己原来是一个这么强大的人,这就是真实带给我们的力量。


愿你,也能找回表达的勇气,真实做自己。


2023年心理健康节

壹心理联合百位心理咨询师

共同发起「让心事发声」心理健康倡导行动

望你的每一件心事都有回声

希望每一个你都能得到帮助

你的心事,不必一个人扛

世界和我爱着你

            


举报
翅之梦~爱读书💞

2023-10-22 · 回复
w春去春又来

自己为自己负责👍

2023-10-22 · 回复
🌻Julie荣华・ᴗ・

👍

2023-10-2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