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生存指南:遇见熟人,我可以装瞎吗?

data.name
白岛岩心

认证作家
作者:乐瑶
主播:豪杰
排版:宠露
责编:小颖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原文标题:“社恐”生存指南:遇见熟人,我可以装瞎吗? | 解忧杂货铺

 From:   


我一直都是一个有些“社恐”的人。在路上远远地看到认识的人都要紧张一下,为了不打招呼,宁愿绕远路。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很难生活,但也没有勇气去改变。前几天开会的时候领导当着几十个部门成员的面,批评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和人打招呼,当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这几天上班总是没办法集中精力,老是想着这件事情,感觉很丢脸。好郁闷啊,如果我是一个天生外向的人就好了。


——阿飞



TO:


阿飞你好!岩心很高兴你可以敞开心扉写下这封来信。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岩心也时常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好像不再以“安静”“内敛”作为褒义词了。尤其是在职场这个需要我们展示自己把握机会的环境里,沉默寡言的内向者们仿佛天生处于劣势地位。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内向是一个性格缺陷吗?


内向与外向只是一个人当下对于社交活动的态度,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内外向也并非如同我们的基因组成一样永恒不变。打个比方,认为自己是内向的人和认识多年的好友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也会侃侃而谈,享受与他们作伴的时光。认为自己外向的人一个人坐地铁乘公交时,往往也只是自己听音乐玩手机,不会随意和身边人攀谈。我们每个人都有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来回切换的潜在能力。内向不是缺陷,岩心认为,最让阿飞苦恼的并不是身为内向者,而是“社恐”。



01

#“社恐”——摧残自尊的恶性循环#


“社恐”,全名社交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指出,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焦虑,害怕在这些场合中会被旁人所评判、指指点点。这样不可控的情绪促使患者避开社交场合,导致其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领域造成显著的困扰。


恐惧、焦虑以及回避等情绪甚至会在患者身上体现躯体化的反应。以下是常见的社交恐惧症生理方面症状:


1. 心跳不齐,呼吸困难

2. 脸红耳热,手脚发抖

3. 说话困难,肠胃不适


大家常常调侃自己是“社恐”患者,为了避免“被迫营业”(和不熟的人社交)往往想尽办法。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并没有严重到以上描述的程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或多或少的“社恐”经历常常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正如阿飞在来信中写道为了不和熟人打招呼宁愿绕远路。但是这样的回避行为其实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形成回避循环(the cycle of avoidance)。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焦虑来源通常是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没办法处理好这样的情况。哪怕这样的消极后果并没有真正发生,仅仅是担心他的出现就可以引起焦虑,而焦虑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不舒服的生理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了消除不适感,我们会想办法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焦虑,最有效和简单的方法就是回避社交场景。


当整件事情被回避了,自然也就没有理由去焦虑。然而,当我们下次必须处理相同问题时,我们对自己能应付这种情况的信心不足,因为上次回避了这种情况。我们对于社交的焦虑加倍,我们就会继续回避这种社交情景,下一次更加焦虑......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让这个循环会持续下去,我们的情况会越来越糟。如果一开始我们仅仅是对一种社交情景感到害怕的话,这个循环会让我们对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感到恐惧。



02

#如何打破循环#


虽然回避循环长远来看很有弊端,但在我们感觉到焦虑或有威胁时逃避是身体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的一种。岩心认为,当情感反应或生理反应格外强烈时,选择回避是对自己的保护。


美国生物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提出战斗或逃跑反应理论(fight-or-flight response)表明,动物对威胁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全面放电,为战斗或逃跑做出准备。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社交场合,就像恐高症患者害怕高度一样,回避往往是第一反应。岩心希望阿飞不要因为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而感到郁闷或自责。社交恐惧症也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循环可以被打破!


我们可以利用循环的特点,扭转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从而克服焦虑:


01 分级接触(graded exposure)


正如闯关游戏不可能一上来就打boss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从“社恐”变“社牛”。一步一步接触恐惧的社交情景可以提升自信心,积攒“经验值”,为下一次的“升级”打下基础。


02 呼吸训练(breathing exercise)


焦虑往往伴随着呼吸急促,当我们尝试放缓呼吸,深呼吸,会让身体平静与放松,从而减少焦虑。


03 挑战消极想法


回想一下,当我们感到害怕和紧张时,是不是心底总有个声音在说“我不行”?因为相信了这个声音,我们一次次地逃避,自信心也越来越低,然而我们自身往往有充足的实力去面对这些情景。学会挑战内心深处的消极想法,请看总会下意识与他人比较,你需要这样做。



主创说


 了解本质,一切都可以逆转。


作者简介:乐瑶。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举报
相关阅读
匿名

非常有用

2023-05-07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