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遐思:逝去的焦虑与生命的意义

data.name
贾佳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清明时节,人们往往会向逝去的亲人诉说衷肠、寄托哀思。


也往往在这个时候,会更多一些想到死亡。


有的人对死亡特别敏感,可能是由于幼年成长经历,更有的可能是天生的。


大多人认为,年轻人和40、50岁以前的人会不太去考虑死亡,因为距离还很远。


反倒越是老年,再加上罹患病痛,会更多感到死亡带来的压力和恐惧。



其实,不那么绝对。也许跟世俗观念有关,更多人是把对死的认识理解,对死的焦虑和恐惧深深地藏在心底。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死亡焦虑的,把它定义为一种生理现象,暨对即将到来的或者终将到来的死亡,消逝的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纠结,不解,不安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意识到并正在意识着自己或他人终究一天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无法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一些冒冷汗,心颤,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焦虑,并不只是单纯的生理现象,它是会伴随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对于生命的体验、意义和追求,对于消逝的恐惧、担忧和无助感,以此延申到自由、孤独、社交、性以及等各类身心体验和情绪反馈。


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这样描述过死亡的觉察,“死亡只不是人类存在处境的一个成分,死亡觉察的思考只是阐明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个方面。”“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的架构,它是解译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体验。”


今天先浅层次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死亡充满恐惧和焦虑。



01  

对人世间的美好,太过留恋


孩提时,总是盼着快快长大。


长大后,总是盼着时光走得再慢些。


娇羞造作的懵懂初恋,如胶似漆的男欢女爱,权力金钱带来的纸醉金迷,



这个世俗与高雅共赏、丑陋与高尚同在,现实往往比剧情更加狗血的世间,多么值得留恋。


特别是当下,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有趣的、好玩的文字、视频、语音、游戏,人人交互或人机交互诞生,


牢牢地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手机上,不知不觉中,一天过去了。


再加上从小学到大学,从就业到鸡娃的彼此内卷,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逝。


物质的极大丰富,身心的愉悦亢奋,让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世间这么美好,怎么舍得就此离开?



02 

对生命的消逝,充满未知


确实,人类发展至今,仍旧无法对死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探究。


特别是当一个人即将消逝或完全消散,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和存在,无法描述。



当然,这是作为当下大多数无神论者的观点。


在此,要对那些虔诚的各路宗教信仰者说声抱歉了。


徐福东渡,求取仙丹。西游记中,一路上众多妖怪都要拼命去吃唐僧肉,求得长生不老。


可见,人们对于生命消逝的恐惧,始终存在。


其实,在十几年前,在不断被城镇化侵蚀而日渐消逝的乡野,


老人们,对于生命的消逝大都很淡定。


在当年的北方农村,大家都住窑洞。老人们一般都独自居住,睡热火炕。


人们对于即将逝去的生命,有很多的装备和仪式需要筹措。


很多老人都让孩子们提前把棺材备好,甚至就放在自己家中,很坦然地接受和等待着它的到来。


当然,这也是目前对当时他们内心想法的猜测,到底是否坦然,无从考证。



03  

人生至此,未曾精彩纯粹地活过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句名言,虽然现在看过于正能量,但也有道理。


当你忙于工作,猛然间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陪伴。


当你声色犬马,恍惚间冷落了家中的妻子佳人。


当已人到中年,却整天将如果...就好了...,当初...现在...当作口头禅,只剩唠叨埋怨的平庸,没有闯荡尝试的勇气。



这样的人,当谈到死亡,是恐惧和焦虑的。


当然,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任性妄为地为自己而活,不是每一个人都过得相对顺利。


身边有这样的苦命人。幼年父母离婚,年少被骗钱骗色,婚姻更是分崩离析、鸡飞蛋打,简直痛不欲生。


他们也属于没有为自己精彩纯粹活过的人,但有时候却可能非常向往死亡。



欧文.亚隆认为,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


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04 

如何应对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欧文.亚隆是这样认为的。


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围绕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感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和论述。


我们如何来应对死亡的恐惧?


生命与死亡,限制与自由,陪伴与孤独,自我价值实现与无意义感,都是相伴相生,此消彼长的。


首先,充实自我、构建正向纯粹的价值观念。


纷繁复杂的世界,光怪陆离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方向。


生命如此短暂,世界如此精彩。


我们更要聚焦当下和突出重点,而不能充满太多的欲望执念。


人们之所以想到死亡会感到些许焦虑和恐惧,可能正是由于欲念太多、思虑过杂,进而想要拥有和占据的东西太多,害怕失去而导致的。


其实,当你越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它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更何况你想抓住的还不只一样。


所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好规划和设想,列出自己在未来最想实现和拥有的三至五种物质或精神目标。


然后,围绕每一个目标进行收益与付出的综合考量,从对自我身心健康成长、对身边人的构成影响、对社会及他人的益损分别认真的思考,从而筛选出相对最优的、对自我和他人最有益的一个,一季度、半年甚至更久,在实践发展中不断调整,相信会有所改观和提升。


俗话说,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所以,生活的简单而纯粹,很难。但做到了,真的很好!


其次,认清现实、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身边有一位90后小伙,刚毕业就进了体制内。


后来由于太过基层,领导又天天折磨,然后开始筹划辞职,


结果很长时间过去,依旧原地踏步默默忍受,但神情气色却大不如前。


与其蹉跎度日,何不当初直截了当,做出改变?


还有一位今年40不惑朋友,酒后顿悟:


40岁之前,是为“自己”而活,是活给别人看的。


40岁之后,是为“家人”而活,是活给自己看的。


看来,古人讲的四十不惑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其实不一定非要等到40岁才明白这个道理。


越早明白,越活得坦荡而丰富。


社会学家鲍尔莱教授有句话说的很对,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当曾经不经世事、年轻气盛之时,好像整个地球都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总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会让同事朋友、父老乡亲时刻关注,总想把所谓的精彩活给别人看;


然后,当历经磨难和挫折后,才懂得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事情、能掌握的时空太过有限,


我们能聚焦和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能珍惜和维护好身边人,就已经很有成就;为家人活着,活给自己看,才活的纯粹而精彩。


第三,接纳死亡、生命之所以只有一次才更有意义。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欧文.亚隆说,你不能直视骄阳,也无法直视死亡。


当人们敢于直面死亡、接纳死亡,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不能倒流。


人们才能够对生命有所敬畏、对生活有所期许,对亲情、爱情和友情充满眷恋。


当人们用充满爱的眼睛看世界,珍惜身边人,对待所有人,便会感受到来自亲人的陪伴、他人的温暖和世界的回馈。


人们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感悟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将与家人的每一次相聚与陪伴,与同事朋友的每一次相逢与合作,与自己的每一次反思与对话,都当作最后一次来对待,那么,一定会有别样的体验和不薄的收获。


因为,这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关于生命的意义,欧文.亚隆书中还写到,生命是需要被体验的神秘。


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



所以,我们讨论死亡,直面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向死而生的人们!加油!


如此宏大的话题,我们相约每年讨论一到两次。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文:贾佳  (原青春热线心理咨询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人际关系、个人成长、青少年教育、大学生团体咨询等咨询经验,欢迎勾搭和关注。
个人公众号:假模贾样的青年(ID: qingnianJIA2020),专注影视剧书心理情感分析推介、生活图文纪实;走心、有趣、灵动的泛心理好物分享。)



责任编辑:婙莛
赞赏
  • 鲸厂问答君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喜欢这个平台

2023-04-0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