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到crush微信后,看到ta的头像我却瞬间下头

data.name
白岛岩心

认证作家
作者:辛岚
设计:小刘
排版:小刘
主播:Enya
责编:四小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前不久,上初中的表妹来找我嘚瑟,她终于不用因为某款游戏玩得菜而总是被别人骂和扔道具了。


我好奇她游戏水平是怎么突飞猛进的,却没想到她告诉我,这事和游戏水平完全没关系,只是她换了个头像和昵称:把原来软萌的头像和昵称都取消了授权,设置为了游戏默认的头像和乱码昵称。



真的这么神奇吗?我忍不住怀疑,但围观了几局她的游戏之后,我不得不承认……


她果然还是那个她……



不过队友因为她游戏技术差而攻击她的情况,相较以往也的确如她所言,是真的少了很多。


所以,头像和昵称真的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呢?同时,知道了一个人的头像和昵称,我们真的就能够准确判断一个人的个性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头像和昵称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吗?


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公认比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和尽责性


研究显示,基于虚拟头像线索,人们能形成对个体外倾性和宜人性特质的准确知觉,还能在准确知觉之后,针对不同的头像产生不同水平的交友意愿:人们往往对有着高宜人性头像的人抱有更高的交友意愿



除此之外,虚拟头像还会影响人际信任,“肤色全黑”及“中性表情”均与可信度知觉负相关


其中,前者或许与已有研究中发现的黑色与更具攻击性、不诚实等特质判断相关,也与黑色与消极情绪体验相关,就像很多人会在心情不好时换上黑色头像,借此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样。


而中性头像对可信度的影响,则可能与其无法反映个体的宜人性特质有关。例如,许多豆瓣用户最近都把头像和昵称改为了微信登录默认的粉色恐龙头像和“momo”,尽管这让使用者在发言时可以感到更随心所欲,自己的特点更可以不被他人所窥探,但对其他部分用户来说,却更加难以辨别对方是否可信了。尽管许多“好momo坏momo辨别楼”已被筑起,但还是有许多“好momo”在这个过程中被误伤。



除了头像,网络昵称也是构成我们网络形象的重要部分


过往的很多研究证明,名字确实会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如对其身体吸引力、性格等方面的评价。


不仅如此,这种评价还会间接影响名字主人的心理和行为,根据Cooley 提出的“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镜子。因此,别人对我们名字的评价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进而影响行为。


Gebauer 等还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名字的人际忽视假说” (Name-based Interpersonal Neglec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拥有消极名字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忽略、歧视甚至排斥,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糟糕的结果。在知乎“名字特别难听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下,就常能看到许多人分享自己因为名字而遭遇尴尬的经历。


而尽管网络昵称并不是我们的真实的名字,但随着近年来微信等社交软件被使用得更为频繁,游戏等场景下的陌生人社交也更为广泛,网络昵称或许也会带来类似效果。


至于表妹为什么将头像和昵称都改为中性默认的之后,受到的攻击反而减少了,这或许与该游戏并不强调社交,而是以对抗为主有关,因此宜人性的下降在此场景下反而变得有利了


02

头像和昵称

是怎样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的呢?


Brunswik在1956年提出了透镜模型(Lens Model),该模型认为对于任何判断目标,环境中的线索都像一面透镜,知觉者通过它能够间接知觉到目标对象潜在的特质。举个例子,晚上当你坐着地铁,看到对面一个人愁容满面地抱着电脑包,气色很差,此时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人是个工作不顺心的打工人。


而具体到头像及昵称线索为什么能够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则因为其影响了他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发生在人际交往的初期阶段,当对交往对象的信息掌握有限时,头像及昵称就成为了第一时间获得的重要信息,它们本身的特点能够激发他人对我们的认知,最终影响他人对我们采取的态度和行为。



不过,也有研究指出,随着掌握的个人信息逐渐全面,在一个信息更为丰富的环境中时,这些效应可能会消失。就像对于自己要好的朋友,无论TA有多频繁地更换头像和昵称、更换之后的头像和昵称有多么奇怪,恐怕也都不太会影响你对TA的认识了。


03

依据头像和昵称对他人人格的推测是准确的吗?


从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了昵称和头像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准确的线索帮助我们感知他人的人格特质,但了解了这些,再补充一些心理学知识,我们就真的能够据此来精准判断他人性格,化身福尔摩斯吗?


答案是:并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印象管理理论(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认为,印象管理由印象动机与印象建构分别组成,人们通常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认知,所以倾向于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印象的可被管理性,使得一些人在某些动机和行动下,能够成功令他人对自己形成虚假印象,这也是许多骗子能够得手的原因。


其次,虚拟环境本身非常适合身份探索,所以用户可能会在某些社交软件上构造不同于他们现实世界的特质及身份。毕竟,改个头像和昵称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但却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质。



此外,头像和昵称等构成的网络形象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偏离自己的社会身份,例如,可以通过强调理想的心理特征或身体特征来实现,如自信、吸引力或智力。同时,因为对网络形象的积极评价通常会扩展到用户身上,个人出于这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会有高度动机定制与现实不一致的网络形象。之前网络上有人调侃“头像越粉,骂人越狠”,而对于真正符合这句调侃的某些人来说,也许TA们潜意识里也在希望自己是可爱的呢。



最后,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的头像是自己的照片呢?基于此的感受总该没什么问题了吧。”然而,研究显示即便头像是个人静态照片也同样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误导性


Todorov 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要求参与者查看个人静态照片的头像并评价头像的人格特征,包括吸引力、能力、 创造力、狡猾、外向、卑鄙、可信赖和智力8个维度。这些照片都是在相似的光线下拍摄的,只是有些头像的面部表情略有不同。


结果表明,参与者对这些略有变化的个人照片的评分与他们对不同人的照片的评分一样五花八门。换句话说,几乎同一个人照片的任何变化都会改变参与者对其个性的印象,就像参与者在面对不同的人




结尾的小提醒~


希望大家都能够选择合适的头像和昵称,避免他人因为我们一时兴起换的头像昵称就对我们产生偏见,影响工作生活。


另外,也希望大家都能在依据头像和昵称识人的过程中也把握好度,既相信自己的直觉,也要预防由此产生的认知偏见,避免以偏概全地定义一个人,同时更要警惕自己的感觉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印象管理大师”故意操纵


参 考 文 献
Fong,K.,& Mar,R. A. (2015). What does my avatar say about me? Inferring personality from avata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1(2),237-249.
Todorov,A.,& Porter,J. M. (2014). Misleading First Impression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Facial Images of the Same Pers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5(7),1404–1417.
苏红,& 任孝鹏. (2015). 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5),879-887.
马华维,姚琦,王婧妍,& 陈琦. (2017). 虚拟头像的人格特质知觉与网络初始人际信任. 心理科学,40(3),6.
陈少华. (2017). 人格判断的透镜模型分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8),8.


作者简介:辛岚,设计:小刘,主播:Enya,排版:小刘,责编:四小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举报
林月衡

无论怎样的头像和昵称都不可能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的,随心所欲才是最好

2023-01-30 · 回复
安然

👍👍

2023-01-29 · 回复
何芒然

💗

2023-01-2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