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戒掉你的完美主义

精选
data.name
思维升级

认证作家
文:warfalcon
来源:warfalcon(ID:read01)


不知道如何开始


不知道如何开始做新计划的模糊地带,通常就是让我们想要逃脱的理由,不想让自己去蹚这一池浑水。如果找不到项目的入口,我们就不能开动。车道可以修正,标示出路径就好,而一旦你找到任何项目的入口,也可以帮助你修正拖延的问题。模糊不清,是得过且过里的毒药。


策略一:创造入口或找来上面写着“欢迎光临”的地垫


在你坐下来工作之前,把你会用到的东西带好,打开你的公文包,摊开你的报告纸,削尖铅笔,然后离开一下子。当你再回来时,你的环境就像是个人助理打点好一切,准备让你惊喜一下一般。你的工作台在等着你,你也不会再卡在“哦,我居然连公文包都没有打开”这个点上。


策略二:从中间开始


有些项目必须按照一定次序,但大部分都没有规则可循。在从事创意性工作时,比方说写作、绘画、作曲或脑力激荡时,如果你坚持一定要以最出色的点子开场,通常很难办到。相反地,你可以着重在实质的重点上:你最在乎的,就是灵感和点子。一旦你在中间找到实质的东西,你就利用回溯法,再回到开始的地方,针对你找到的部分建立一套架构,因为现在你已经知道你会走到哪个地方去了。


策略三:三分钟法


你想要克服空白的纸张或屏幕,或者想挪个时间把忙过头的人生整理成一份待办事项列表吗?给自己三分钟做脑力激荡,写下你的想法或需求,不用写出完整的句子。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绕过你自己内心的批评,直接去做重要的事。一旦你把想法草草写在纸上或电脑里,你就可以强调或圈出你喜欢的项目,并排出次序,如此一来,你在三分钟之内就从拖拖拉拉走到了开场。如果你需要额外的助力,你可以问问自己,你会如何对一个总是对你所做的事很感兴趣的朋友谈起你的计划,而不要去想你会怎么对主管或老爱批判的人说。


策略四:动手做,做什么都可以


营造团队盖房子时若碰到下雨,不会干坐在那里等雨停。项目的某个部分可能因雨受阻,但你总有别的事可以做,把项目再往前推进一些。因此,如果你没有源源不绝的灵感,想不出广告活动要怎么办,你可以先找到会动的部分:多研究研究产品,编辑你手上已经有的资料,或者找一找你会用到的图片。谁知道呢?当你做完其他工作时,你可能就有了你需要的概念,可以处理僵住的部分。


策略五:不要闪躲,好好看一看


通常,我们会逃避是因为我们认为某件事太困难了,同时,我们又没做足功课,无法了解这件事其实比我们想的简单多了。所以,勇往直前吧!打开信封或电子邮件,看看同事想要你做什么,不要光是想象里面有些什么内容。打电话给别人推介来的客户,或者在线针对你的推介客户做点研究。在你开始用想象出绊脚石之前,先偷偷瞄一瞄,再决定是不是需要自己阻碍自己。你不需要全心投入去做什么事,先看一看就好,但很有可能一旦你定出了这第一步,你将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做更多事了。将初步研究的时限设定为十五分钟是很有用的做法,这样你才不会觉得太过头了。然后你可以决定接下来要做什么。


策略六:标明出口策略/争取休息时间


如果你是有计划去做,而不是让你的焦虑或逃避发号施令,检查电子邮件或吃点小点心其实是很好的活动。标明你在休息之前想要达成的最适时间目标或工作进度,这样做会给你动机,当你处于休息时,也会让你觉得有成就感。


策略七:不要完结专案:留一点给明天


如果一大早迎接你的是空白的纸张或是一大张的白画布,连最出色的那些人可能都会有点害怕,因此,不要在你工作时间结束时把所有的事都做完,留一点小工作,以待续的形式画下句点。这样做可以留下一份过渡性的活动或是一个入口,让你隔天可以马上开始。留点未做完的事可以给你动力,在你一开始下一次的工作时就能触及脑部的中性满足中心。


当我在写作本书时,发现与其把目标设定为每一次工作时都要做完一个段落,不如故意差不多但又没完全做完某件事,我比较不会拖延。我会借由做完之前留下的待完成任务来开始做新的工作,我已经很清楚这件事要怎么做了。之后,利用这股满足感作为跳板,我已经准备好向前迈进,踏出下一步。利用这种做法,我不用每一次都冷冰冰地开始,这就好像我做好了热身操才揭开一天的序幕一样。特意留下一点小事并不是“拖到明天再做”,相反地,是策略性地开启一个入口,让你马上就可以开始做你的例行公事。在开始工作之初就能体验到完成的感觉,有助于你继续向前发展。


伴随着不完美活下去


策略一:提高你对过程与成长的容忍度


离开完美主义与得过且过倾向的一个出口,是去欣赏“发展”,并和“过程”这个概念成为好友。本质上,不管是宝宝或是大树,一开始都很小。万物会逐渐长成复杂,但走向复杂这一路上的每一个不完美步骤,都是一个阶段。当他们不完美,或者还没长成时,你绝对不会将这些步骤判断为失败的行动。项目的规模较小,但道理并无二致。在还是成堆的食材或建材时,蛋糕和房子一开始也不太像样,但最后也超越了很多可能性。


在日本文化里,认为不完美同样散发着美学的光彩,一如西方理想的完美之美。在日本,不完美显露的是个人特性,是自然的过程,也提供了建立连接的通道。在传统日本茶道中,茶通常装在有裂缝的杯子里,裂缝朝向宾客,因为错误与不完美正标示了茶道之美与创造的时刻,让这个杯子不同于其他任何杯子。你不用聚焦在错误上,但你也不应该因此将这个杯子视为无用或不美之物。不要将有点畸形的手工饼干或有点磨损的美丽枕头判别为必须补救的东西,你可以试着再多看一眼,把这些不完美当成人生的独特印记。


比较好的想法


当我想着要做到完美时,我就没有把焦点放在我正在做的事情上。


如果我在过程中批判自己,将会拖慢我的进度。


我要为了卓越而努力,而非完美。


当我允许自我期许中有一些弹性时,我会更喜欢自己,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策略二:设定规模与优先级


完美主义的问题是,每一个小细节在你心中的权重都相同,从踢脚板到你在检核表中的签名,从裤子上的折痕到你在工作上发表的报告,全一视同仁。你要决定什么东西值得你在今天投入最多关注。重新想一想生活中的小细节,看看这指的是不是你的碗盘一定要每天洗,厨房一定要每天清理。当你看着那些未完成(而且不重要)的细节时不要觉得失落或鄙视,你要因为知道你能把这些小事放掉去做更多重要的大事而觉得美好,比方说你去参加儿子的足球赛、去拜访妈妈,甚至是去骑一趟你非常需要、让你得以保持神志清醒的单车之旅。


策略三:重贴标签:批评者并不是最了解一切的人


你要花一点时间才能在你心里把批评者变成不重要的人,但你随时可以把麦克风关掉。当你想着这不完美,本来可以更好的,这还不够好,此时请把这些声音想成由机器播放的坏掉录音带,完全不管现在是什么情况就自顾自重复播放。想象一下你按下暂停键或把录音带关掉。重贴标签并重新思考,你不用听任批评者审核你的工作,你只要用不带批判的态度去描述你做了什么即可。


策略四:建立可能性小组


如果你的模式已经默认成完美主义,你会因为经常咨询其他人而获益。列出一群值得信赖的人,不管是你想象中或真有其人皆可,你可以请他们提供意见。小组中的成员之一或许可以是你深富同情心的自我,这个人知道你力追求完美对你而言是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因为这会让你无法认可自己的成就。另一位小组成员或许是一个月后的你,当你从未来看今天的你时,你会更清楚完美主义本身以及相关的部分都不重要,久了根本没人记得。


策略五:这样可以创造出不同局面的差异吗


与其埋头苦干,不断地精修琢磨,你不如试着从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抬起头,想一想做这件事是否善用了宝贵的时间。对任何除了你之外的人来说,你投入的心力会对质量或结果造成任何可分辨的差异吗?如果答案为否,除了你之外没有别人注意到,那就大胆行事,大声说:“做完了。”把真正的结果和你想象中的大灾难拿来做比较。


策略六:敢于走开


激励自己走开,把你觉得“没做完”的东西留下来,并且预期你会觉得不自在。随着时间过去,你对于无可避免会袭来的不适感就会逐渐没那么敏感。你的大脑将会学着传达“都做完了”的信息,但在此之前,你要知道,你能在事情还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时就走开,那代表你出色地破除了完美主义的陋习。


策略七:强调好的部分与过程


检视你的项目、人生、孩子或是任何接受审核的目标,找出当中任何好的,甚至是很出色的部分。利用第二章中的“有些酱料罐”,跳过错误或沮丧,看看有些部分(而且,可能是很多部分)如何顺利成功或继续推展。大声说出这些好的部分,或者也可以写下来。你要不时去看看计算机档案或多用点心去注意到好的部分,因为若非如此,你无法长久记住美好之事。


策略八:重新思考何谓“浪费时间”


完美主义很轻易就变成工作狂,两者接合得天衣无缝,每一寸空间都可以用来修正、从事、改善。请记住,可长可久的人生代表你必须能欣赏保持平衡的必要性。让自己多花点时间在没有日程安排、不注重生产力甚至是放轻松的活动上。先从小处开始,就像意大利人说的,慢慢培养出对“il dojce far niente”(意大利文,无所事事的美好)的真心欣赏,爱上无所事事的美好。


基于人生无常,要求每一件事都要完全做对,这根本是引发灾难的配方。你可以让自己从完美主义中解脱,无须降低标准,只要降低你认定犯错会引起的利害关系并改变犯错的意义即可。


作者介绍:原文作者warfalcon,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warfalcon(ID:read01),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举报
匿名

非常有帮助,谢谢分享!有些地方还需慢慢品读。

2021-03-2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