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乘客卫生间内自杀:当众自杀到底是在报复谁?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国航乘客卫生间内自杀身亡:当众自杀的人,到底是在报复谁?


9月23日晚上,国航一架飞机上疑似有人自杀,导致航班迫降,延误3小时。


他是谁?为什么想不开?为什么要在飞机上自杀?


没人知道。



一名目击者说:我看到自杀男子脖子上,有像绳索一样的东西,卫生间洗手台的水龙头上,也有类似绳索一样的物件,已经被割断了。


工作人员打开卫生间时,他还有气,医护人员打开口腔,想检查他是否服用其他药物,却发现他在咬舌自尽。


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蛾,无数人拉着他:“别想不开!”


他说:“我就是想开了才去死的”,然后一头栽进熊熊火焰里。


最终,这个存心求死的人,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不治身亡。



他死了,这世上少了一场噩梦。


可他的逝世,也把噩梦带给更多人:


第一个发现卫生间有人自杀的人,今后每一次进卫生间,都会想起那惨烈的自尽场景,心飞快的凉下来;


同航班的乘客今后每一次上飞机,都会想起那个被拖出来的自杀者,是如何拼了命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步步靠近死亡;


飞机上的工作人员们,今后每一次上班,都会想起那个他无力救助的生命,是怎样在自己眼前消失。


他杀死了自己,也“杀死”了别人的幸福。


01


无独有偶,去年7月,一名19岁的剑桥女大学生,在飞机上强行打开舱门,不顾工作人员劝阻,从千米高空纵身跳下。


上飞机之前,她在马达加斯加研究螃蟹,项目遭遇瓶颈,迟迟得不到突破,女孩的急性焦虑症曾五次病发。


现实这把利刃,越来越深切的暴露出嗜血的模样。马达加斯加的天空,或许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让人错以为,在这里停下来就可以重获希望。


这个19岁的女孩结束痛苦的方式,是让尸体掉落在食肉动物常常出没的地区。


她用肉体祭奠大自然,留下一对悲痛欲绝的父母,连女儿的尸首都见不到,也无人可以祭奠。



这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在父母眼中,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孩,人见人爱,好奇心旺盛,可这不是真实的她。


他们不知道她内心怀着多大的绝望,他们只知道:女儿宁可死,都不肯打电话给他们求助,这是一种怎样自私的痛苦。


飞机上的工作人员还原现场:女孩打开舱门,半个身子都在外面,工作人员拼命拖着她的大腿,不顾自身安危挽留她。


挣扎了五分钟后,女孩像鸟一样,从舱门滑了出去,脱力的工作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她坠落。


这让我想起18年6月底,甘肃一名高三女孩抑郁症突发,从楼上跳下,消防人员拉住她,声嘶力竭的大喊:抓住!


她淡淡地回了句:“哥,谢谢你,我要走了”。生命止步于这一瞬间。


花季女孩在眼前轻生,消防人员崩溃了,当场哀嚎痛哭。


有网友说,他陷入了深深地自责,第二天来上班仍然哽咽。



女孩的杀意掉在地上,开出一朵极具感染力的花朵。目睹它的每双眼睛,都逃不过被死亡阴影追逐的命运。


在英美部分地区,自杀是严重的谋杀罪,是背弃神的表现,死后将会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所以但丁《神曲》中,自杀者的地狱不是熊熊烈火,而是寒冰,彻骨的寒冷。


冻结自己生命的人,也冻结了他人的希望。


02


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认为,成员对自己所在群体有没有认同感,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坚固。


如果群体中出现一个自杀者,那些没有自杀念头的人,不会加剧轻生念头,但有自杀意向的人呢?


他们是被群体排斥的一类人,原本就想脱离原有群体,而自杀,就是一种极具冲击性的脱离方式。


“在活着的人身上找不到认同感,就从死者身上找。”


他们太理解自杀者内心,那些说不出口的“救救我”“看见我”“爱我”,他们感同身受。


因此“自杀”一旦以诗意的方式被传播,就很容易引起群体中个别成员的效仿。



日本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晚上十点跳下车站,被飞驰的列车碾压身亡,放在一旁的手机上还开着直播。


她故意用“直播自杀”这种方式,来报复这个伤害她的世界,列车疾驰而过的恐怖画面,如同烫铁一样烙印在很多人心底。


“真的死了啊”“牛逼”“快转发”,无数人抱着这样的念头煽动舆论,由于心理“滞后”效应,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会被影响。


直到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的某一天,突然绝望感来袭。那时他们脑海里弹出的,就会是女孩自杀的画面,只不过换成了自己的脸。


一名警察朋友告诉我:偶尔会遇到自杀未遂的事情,女性居多。


她们只是做做样子,即使半只脚已经跨出去,哄劝几句,就会默默地从高台上下来。


痛哭,沉默,哽咽,发牢骚……只要朋友愿意听,她们都会讲很多很多自己的事。讲完之后,一身轻松地回家睡觉。



而朋友总会失眠,他心烦意乱,怨天尤人,头发大把脱落。


接触自杀者多了,正能量像被榨干,他开始借酒消愁,越来越厌烦这份工作。


他说:“可怕的是,我明明不想死,接触负面东西太多了,看见有人自杀也会眼神发直。这些负面操控了我对自己的看法,像一股扭力,把我从生命里拉扯开。”


《犯罪心理学》认为,精神变态者极少自杀,真正产生自杀行为的,都是心有症结的普通人。


当一个人杀人,我们会给他贴上标签“反社会分子”,以此划清界限;


当一个人自杀,我们却会感叹“活着太累”“要不是真绝望谁会自杀呢”,产生共鸣,甚至把自杀当成一种“浪漫的告别”,把自杀者当成自己的伙伴。


尼采说:“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都随时准备好报复”。


对自杀者来说,这个报复对象是他自己,报复的却是别人。


关系是人的本质,自杀者杀死了自己,但他真正想杀死的,是他所处世界里的人际关系。


03


据《自杀研究》作者统计,全球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自杀未遂者超过200万人。


与马克思齐名的社会研究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一个人会效仿和他完全没有关系的,另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所以杀人和自杀的冲动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开来。


“如果说自然死亡是人生的句号,早夭是一串省略号,那么,自杀就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1993年,日本作者鹤见济写出《完全自杀手册》,出版后争相被人效仿,在全亚洲引发轰动。


我国一名单身女子参考这本书,服用过量药物导致昏迷;另一名男子则完全效仿该书的方法,窒息致死。


惊叹号是强烈而难忘的,我们知道自杀并不新颖,但“杀死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有极强的情感合力,引人狂乱。


著名的布伦哨兵事件里,几名哨兵在极短的时间里相继自杀;


1813年的一个小村庄中,一名妇女吊死身亡,不远的地方,几名妇女相继效仿。


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正是“自杀传染”最可怕的地方。


比起冲动情绪的传染,这更像是源于群体的决心,一种纯粹的社会共识。


人可以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形成集体自杀,因为个人自杀的同时,也将自杀变成一种“流行”。


我真的不希望那个在飞机上自杀的人,自杀细节被曝光,因为任何不经理智过滤的负面信息,都会像火药一样黏在人的脑子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炸弹,点燃绝望。



百年前,《自杀论》就研究发现:


一个人会在完全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自杀,他的生活中没有任何不幸,仅因为群体效仿,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更何况,自杀可以是特定个人气质的产物。所以埃斯基洛尔说:历史上大量自杀的人,与其说死于残暴征服者的宝剑和步枪之下,不如说死于自己之手。


有的人表现出厌世倾向,但他们并不是非自杀不可;


有的人看起来好端端的,却突然从高台上跳了下去。


人们喜欢从因果中找原因:因为家庭/事业/感情失败,导致自杀。但有的时候,自杀真的是没有原因的,就像魔障一样。


每个民族都有一股确切的集中力量,去推动人们自杀,自杀行为看似是因为个人原因,实际上是某种社会状态的持续和延伸。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探究自杀原因,引发舆论;而是正视这股力量,保持敬畏,保持缄默。



一位社恐的韩国大叔认为:


“人类都是无可奈何的孤独者。”


他在《偶尔也需要强烈的孤独》中写道:


“始终不被冷落,不陷入忧郁,不曾想死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可是比起自杀者来说,没有自杀的人才会大多数。


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最终我们都会习惯孤独。


即使现在,现实就像个后妈一样迫害着你,但只要活着,继续长大,总有一天,她也会流露出慈爱的一面,和你温柔的说起话来。


作者介绍: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转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赞赏
  • 鲸厂问答君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很有哲理

2020-09-2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