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是真的,海绵宝宝是假的 | 孩子眼里的真和假

精选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京师心理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编译咕噜

 

小时候,我们听说了与“各路神仙”有关的故事和习俗。


比如,传说之所以腊月二十三要吃年糕,就是为了用年糕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天庭上报道这一年的公务时,少说坏话。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有的家庭还会供奉玉皇大帝、财神、保家仙等各种神仙,以求得护佑。

 

西方文化中,与“神仙”相对应的便是圣诞老人。小朋友们被告知圣诞节前夜,圣诞老人会从烟囱进入屋里,偷偷把礼物放在床头的袜子里。西方的圣诞老人、复活节兔子以及中国的各路神仙,可以统称为与文化有关的人物(cultural figures)。

 

“一边期望着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一边又小心求证圣诞老人是否真的来过。”孩子们相信这些文化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吗?哪些线索影响着他们的判断?



01.

亦真亦假的圣诞老人

 

在最新一篇关于儿童对真假的判断的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176211岁的澳大利亚儿童,让他们判断各类人物或事物的真实程度。其中,不仅有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等文化人物,还有恐龙、海绵宝宝、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等等。孩子们按0(完全不真实)到8(完全真实),共对13个人或物进行打分。

 

结果表明,大多数孩子认为,恐龙和明星是最真实的,获得了7分。认为虚拟的角色如海绵宝宝、《冰雪奇缘》中的艾尔莎(Elsa)等最不真实,获得了4分。而与文化有关的人物,如圣诞老人,则得到趋中的分数,均值6分。与虚拟角色相比,同样是虚构的文化人物似乎在小朋友的眼里似乎并不是非真即假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与儿童组对照,在57位成年人的打分中,虚拟角色得分接近0,圣诞老人得分接近1



与成人相比,孩子似乎并不是简单地将世界分成真实的和虚假的。好像事物的真实虚拟程度有着不同的层次,而孩子们有能力将不同事物归为各个等级。在这之中,对于圣诞老人这类存在于生活文化中的虚拟人物,孩子们的看法似乎格外“摇摆不定”。均值为6分的结果中,大约有一半的孩子认为文化人物非常真实甚至完全真实(7-8分),另一半孩子的打分则零散分布于0-6分之间。且随着年龄(2-11岁)增加,孩子们对文化人物真实性的判断变化不大。

 

02.

习俗和仪式让圣诞老人更“真”

 

从研究结果推测,文化人物和影视中的虚拟角色相比,可能是“胜”在了习俗的存在。在小朋友眼里,节日习俗和生活仪式的存在,可能为与之相关的人物的真实性提供了特殊的证明。


也就是说,吃年糕、供奉神仙这样的习俗让我们越来越相信这些“神仙”真的存在。“凡人”们通过这样的仪式祈求保佑,并相信“神仙”会感知到。


类似的,圣诞节来临前,西方的小朋友被告知好孩子可以获得圣诞老人的奖励。于是小朋友们乖乖听话,并许下自己想要的礼物。第二天,他们会收到家长精心准备的礼物。


于是在这种仪式中,他们愈发认可圣诞老人的存在。甚至,美国的小朋友们还可以在购物中心或商场与“圣诞老人”近距离接触,亲口说出自己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小朋友认为复活节兔子的真实性与圣诞老人想当。与圣诞老人相比,复活节兔子虽然没有机会“亲自现身”与小朋友接触,但是仍获得了小朋友的“认可”,可见习俗和仪式的影响之大。


节日习俗这样与虚拟人物有关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小朋友对真实和虚幻的理解。尽管其具体机制有待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猜测,参与习俗和仪式可能也是成年人宗教信仰的关键决定因素。

 

03.

不自然的描述让圣诞老人更“假”

 

除了节日习俗这种实际行动,父母谈论虚拟人物的方式也会影响小孩子的判断。

 

西方的父母可能会竭尽所能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无论是出于仪式感还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抑或是为了不让孩子失望。他们总是向孩子强调圣诞老人真实存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种强调却可能适得其反。正如没有人会提及“铅笔”是真实存在的那样,父母在描述圣诞老人时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词语、方式。孩子可以察觉到这些微妙的不同,进而对父母的话产生怀疑。

 

刻意的强调会让孩子觉察到不对,类似的,言语中流露的不确定也会将父母出卖。比如,在面对孩子诸如“圣诞老人什么时候会来?”、“圣诞老人怎么判断我是不是好孩子?”的“逼问”时,犹豫不决、经不起推敲的回答。相比于圣诞老人,父母在谈到诸如恐龙等真实存在的事物时,父母的描述方式可能更加确定、明确。这种确定性也会加强孩子的信念。

 

小孩子的世界里,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有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海绵宝宝,还有肤白如雪、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虽然我们告别了的童年,但是那份丰富的想象,值得我们永远保留。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rom-dinosaurs-to-disney-children-take-cues-from-adults-on-real-vs-make-believe/
 
作者简介:编译,咕噜。编辑,大大。本文转载于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排版:小鲸鱼  Bobby

举报
匿名

先评论,再细看

2020-09-29 · 回复
匿名

感觉开头好棒…但好像…没有说完?

2020-09-29 · 回复
匿名

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作者一样优秀!

2020-09-2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