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第二个大脑?谷歌效应帮你实现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Sparrow, B., Liu, J., & Wegner, D. M.
编译李易瓷
编辑时差少女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Gertrude 的脑袋被移除了一部分头骨,并且在脑部6毫米深的地方埋了神经链设备。这种设备将芯片与脑细胞进行连接,可以读取大脑生物电流的传输和变化。

 

而我们,可以通过显示器看到 Gertrude 的脑电变化。

 

听起来很恐怖?别担心,Gertrude是一只可爱的小猪。

 

这是发生在今年科技界最酷的直播中的实验展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想要利用这类设备,搭建一条人脑与外界沟通的 “ 信息高速公路 ” 。如果成功,人类在思维认知方面将会有巨大改变。

 

然而,当下即便没有脑机接口的我们,记忆和信息处理模式已经在被互联网改变了。


01

网络是 “ 记忆硬盘 ”?


通过进化,我们的大脑发展成为了高度智能的系统。这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遵循着 “ 低耗高效 ” 的优势,也就是干最少的活儿,办最多的事儿。

 

而使用搜索引擎,成本低廉、反应时间迅速,这些优势让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我们想要的资讯以及各种问题的答案。

 

实验证明,这种技术革新也正在对人类的思考和认知方式产生影响,我们记忆信息的方式,在网络这种情境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哥伦比亚大学的 Betsy Sparrow 教授及其同事提出 “ 谷歌效应 ”(Google effect),即人们逐渐把互联网看作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存储量丰富的外部数据库;人们似乎更好地记住了信息存储在哪里,而不是信息本身。

 

换句话说,我们自动把互联网,归类为 “ 外脑 ” 。

 

人类真是偷懒第一高手,嘿嘿。


 

Sparrow 教授想要探讨,搜索引擎是否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她设计了许多具有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需要参与者进行是/否判断。例如:

 

简单问题:恐龙灭绝了吗?三角形有3个边吗?

 

困难问题:所有国家的国旗都至少有两种颜色吗?昆虫会感到饥饿吗?

 

为了验证人们判断,是否会产生上网搜索、验证答案的想法或冲动。在每组信息判断结束后,完成改编的 Stroop 任务:要求被试者说出单词的颜色而不是念出这个词,词语为与网络有关的词语( Google Yahoo )以及与网络无关的品牌名称( NikeTarget)。

 

图下为Stroop任务


             

请你快速说出图片中两个字的颜色

 

注意是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出这个字

 

我们的专注程度会使我们说对和说出的速度有所不同

 

如果人们自发产生了 “上网搜一搜 ” 的想法,那么在遇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会在头脑中激活“ Google ”、“ Yahoo ” 这样的网络相关词汇。这个激活状态应该可以一直保持到后面的 Stroop 任务中;这样对 “ Google ”、“ Yahoo ” 进行颜色判断时,其语义产生的干扰,要大于对 “ Nike ” 、“ Target ” 这样的非网络相关词汇,参与者辨识颜色的反应时间就会变慢,即 Stroop 效应也会更明显。

 

结果验证了她的猜想,在进行困难问题的判断后,对网络相关的词汇激活更强烈,导致颜色判断的反应显著变慢,反应时间变长(如下图)。这也说明,人们在遇到生僻知识后,人们脑子里想的可能是上网检索一下那些信息是不是真的,产生了更强烈地想去网络上验证答案的冲动。

 

也对,都有鞋了,谁还光脚硬刚呢?

 

source: Sparrow, Liu, & Wegner, 2011

 


02

网络帮助我们记住了信息吗?


如果人们知道信息随后还会再现,是否会费力去记忆呢?

 

Sparrow 教授对此也做了研究。

 

研究者让参与者学习 40 条冷知识,并要求他们把那些知识输入到电脑里面。

 

一半的参与者被告知电脑会自动保存那些信息(保存组),另一半的参与者被告知电脑会自动消除那些信息(消除组)。

 

每组还各有一半参与者被要求主动记住知识,一半不要求主动记忆。在参与者打完字以后,要求他们仅凭记忆把所有输入的信息回忆出来

 

结果发现:当人们认为信息不会被保存时,他们的回忆表现更好。这一结果表明面对我们随后还可以遇到的信息,我们通常不会费力记住。即使明确要求人们把信息记在心里,只要认为电脑保存了信息,依赖电脑的倾向依然存在。

 

虽然没有实际的 “ 脑机接口 ” ,但无疑人们已经将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当作自己的外在硬盘使用。       

 

03

那我们到底记住了什么?


我们在计算机或互联网中存储的信息的学习和回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和位置。

 

Sparrow 教授在第三个研究中研究了人们会去哪里寻找信息。参与者阅读并输入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冷知识。

 

  • 三分之一的冷知识在录入结束后,会被告知:“您录入的信息已保存”;


  • 三分之一的冷知识在录入结束后,会被告知:“您录入的信息已保存到文件夹X”(X=事实/数据/信息/名称/项目/观点);


  • 三分之一的冷知识在录入结束后,会被告知:“您录入的信息已删除”(倒霉孩子……

 

随后,他们会看到 30 条冷知识,一半是之前见过的,另一半做了小小的修改。

 

参与者需要对三个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之前见过或没见过该条陈述;是否被保存到了文件夹里;被保存到具体哪个文件夹里了。

 

结果发现,人们会清楚地记得信息的保存位置,而非信息的内容本身。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如何找到信息的掌握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信息内容本身的掌握程度。

 

这大概跟在家里找不到袜子,大喊一声 “ 妈 ” 差不多。当我们有了捷径的时候,大脑首选就是偷懒。

 

Sparrow 教授等人的一系列行为研究,证明了如下几个观点:

 

  • 互联网或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急需获取信息时的外部记忆系统;

  • 与存储了的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以后或许查不到的信息;

  • 人们更好地记住了信息的存储位置,而不是信息本身—— “ 谷歌效应 ” (Google effect)。

 


摸清计算机下的记忆方式后,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使我们的工作学习达到最高的效率。比如针对 Sparrow 教授证明的谷歌效应,我们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整理体系,将信息有序分门别类放置,如此一来,在减轻记忆负担的同时,还利用了 “人们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位置 ” 的记忆特点。

 

- The End -


作者简介:Sparrow, B., Liu, J., & Wegner, D. M. 
原文: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本文翻译及转载均获得原作者同意,基于共同创作协议(BY-NC),由李易瓷在壹心理发布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壹心理立场。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排版:小鲸鱼 Bobby

赞赏
举报
Znyw

作者可以分享那篇论文吗

2020-12-07 · 回复
  • Znyw
    Znyw Lv0  小虾米
    回复 Znyw : 原文
    2020-12-07 · 回复
匿名

学习

2020-11-05 · 回复
轻尘

办法就是,植入记忆芯片,并能够高效检索信息

2020-11-0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