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漫谈(3):觉察、表达与接纳

精选
data.name
Happ...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分馆馆长


上学的时候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作家,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不同体裁和内容的文学作品,又要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想来想去,我得出的结论是: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具有两个特质,一是他们能够感受到存在于大家生活与生命之中,但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二是他们能够表达出大家都能够感受到,但是一般人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如果一名作家感受和表达的内容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并表达出来的,那谈不上伟大;如果他的感受与表达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那也没有办法称其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样的现象也存在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


上面的思考也就引出了关于感受和表达的两大困境:一是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和所有人都没有什么两样,再正常不过,泯然众人,没有任何特点;二是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和所有人都不一样,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是一个孤岛。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面对这样的困境,如果够幸运的话,我们可能随着成长慢慢地实现一种平衡,既能接纳自己与大众的共性,也能接纳自身的独特。


但是如果我们被其中任何一个困境推到极致,锁住了,那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抑郁。


很神奇,上述这两种状况推到极致都会导致人的抑郁。抑郁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情绪无法表达:悲伤无法表达,愤怒无法表达,恐惧无法表达,攻击无法表达,喜悦无法表达,爱无法表达……与表达相对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压抑。咱们国家往前倒四五十年,西方往前倒一百年左右,癔症横行。


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在意识层面会受到一些观念和社会的约束,比如说性、政治、大家长大家族、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等。这些约束很明显、很强烈、很不合人性,长期的压抑可以导致癔症。


现在这种非常明显、强烈、不人性的约束已经渐渐地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一些隐性的、软性的、道德社会层面的约束却有加强的趋势,比如说性、结婚生子、出国留学、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等等。所以癔症不那么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症开始大行其道。


表达的前提是对自己情绪的觉察。我们的意识在很多时候会自己骗自己,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我们可能会觉得生气或者悲伤是不好的,于是我们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让自己生气,不让自己悲伤,始终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的状态。


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被教育:“我们要感谢挫折”。这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呢?


  1、我们遭遇到挫折

  2、我们感觉很痛苦和难过

  3、我们经过一些事以后,重新认识挫折,发现它的一些积极意义

  4、我们可以比较坦然,甚至是积极地对待挫折


这个过程没有问题,是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个很好的锻炼,但时间长了,我们就容易自动化地思维,把中间两步完全省略掉,变成了:我们遭遇到挫折,我们应该感到很高兴。


关于痛苦和难过的感受被我们忽略掉了,或者说被我们压抑掉了,于是我们的痛苦和难过没有办法得到表达,甚至在我们偶尔觉察到这种痛苦和难过的时候,还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我为什么会因为这么一点挫折而感到痛苦和难过呢?我太不应该了。”


这些被忽略掉的东西,就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我们的潜意识。这个过程还可以传递:


  1、我们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这样要求我们

  2、我们把这样的要求内化来要求我们自己

  3、我们把这样的要求推广出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和身边的人


这就可以作为一个集体潜意识的雏形。(当然,关于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有很多非常高深的见解,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粗浅的理解)



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就是作为一面镜子来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潜意识的压抑久而久之可以成功地欺骗掉我们自己,也可以欺骗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愤怒和悲伤隐藏得非常非常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语言,也需要通过行为模式和咨询的设置(费用、时间、频率、预期差)等等等等来让来访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在咨询之外觉察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一个break。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在面对压力时,在自己情绪上来的时候,停一下,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觉察一下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这也就是正念和冥想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它和宗教,比如说我们熟知的佛教的打坐参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点是宗教会在这个过程中尝试用教义所主张的观点来修正你自己的观点;而正念和冥想更强调的是不做任何干预,只是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正念指的不是“修正自己的念头”,而是“正视自己的念头”。


表达和接纳是对我们的情绪与想法的一个处理。表达更多的是一个外在的过程,而接纳更多的是一个内在的过程。


它们是互相影响的,你很难说我是因为接纳了我的情绪和想法,才能够非常自如地把它们表达出来;还是说因为我充分地发自内心地把它们表达了,才促使我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与想法。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让来访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与想法以后,会鼓励来访进行一个表达。我们不会逼着来访接纳,没有充分表达而被逼着接纳的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就是会让来访继续去压抑它,当然我们也不会逼着来访去表达。


这也是我对正念和冥想非常担心的地方,正念和冥想还好,宗教才更让人担心,我不否认一些高僧大德的状态确实非常好,但更多的人都是以宗教为借口,以接纳为名在压抑自己。


我们再来看一下表达方式。诗歌和小说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诗歌(包括音乐)都会截取我们生活或者情绪的某一面,然后把它渲染到极致;而小说是在环境与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来塑造人物,整个人物和情绪立起来需要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和非常非常多的面。比如说: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的累积和对比,瞬间就把情绪渲染到极致,没有别的任何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我们再来看一下《天龙八部》里萧峰在燕门关外跳崖自尽,我们就能够想到他的一生,丐帮帮主,契丹之子,聚贤山庄,塞外牧马,国仇家恨,能够感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所坚持的信仰,内心所经历的矛盾。


同样是苍凉悲壮,这两者的厚度相差很多。所以在失恋以后,我们会听歌,会写诗,这会和我们的情绪非常相和。但是我们要走出来的话,可能更好的方式是读小说,或者写小说。


很多咨询中的表达也可以看作是把一首诗改写成一部小说。


来访带着一个概括的情绪来,然后我们会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呈现它,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作为一面镜子,让来访能够觉察到更多更全面的自己,能够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悲伤,也能够表达自己喜悦与力量。


整合与接纳这个事儿不是咨询师需要去做的,是需要来访自己去完成的。


■ To Be Happier ■


原创:Happier心理咨询室
责任编辑:一只梨
赞赏
  • 人生答疑馆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先评论,再细看

2020-09-2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