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某被驱逐出境:比反转更可怕的,是真相的“画皮”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总裁性侵14岁幼女”真相大白!鲍某被驱逐出境:比反转更可怕的,是真相的“画皮”


01


今年4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新媒体——南风窗,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


文章影响力巨大,两天内收获双10万加。


一石惊起千层浪,无数大大小小的媒体追踪此文,事件不断发酵,以一篇新媒体文稿,演变为全民关注的“鲍某性侵14岁幼女”案。



9月17日,经过警方几个月的彻查,此案终于真相大白——


这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主要信息全都是谎言


性侵是假的:现有证据无法证实鲍某性侵犯罪,性侵子虚乌有;


幼女是假的:“养女”韩某隐瞒年龄,户籍登记出生日期为2001年8月,实际出生日期为1997年10月,被“收养”时已经年满18岁;


“收养”是假的:经韩某母亲见面同意,鲍某和韩某以“收养”名义发展男女关系,实际上两人未办收养手续;


暴力,胁迫,囚禁是假的:韩某具有性防卫能力,交往期间行动和通讯自由。


唯一真实的,只有鲍某违背律师职业道德,和18岁女孩发生关系,并且因为感情矛盾处理不当,闹得全国人民皆知。



但南风窗那篇报道文章,当初是怎么写的呢?


以鲍某骗取韩某母亲信任开始,写韩某被囚禁性侵后咨询医生,得知自己被强暴,报警讲述鲍某对她的伤害,并且细致入微的描写了鲍某是如何强暴她的。


“像铁桶一样箍住她,摸她”

“强行脱掉衣服”,“侵犯她”

“从下体一直冲到肚子里来”

“被收走手机”

“被迫观看未成年人性题材影片”

……


洋洋洒洒近万字,披露的尽是细节,并贴出相关图片,煽动性极强。


在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14”岁“70斤”的瘦小女孩产生强烈共情,巴不得把鲍某撕碎了喂狗。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韩某不但已经成年,身高170,体重100斤。


而且患得患失地迷恋鲍某,吵架了就上警察局告他“强奸”,和好了又撤诉,两人手拉手亲昵地回家。


但这些信息读者看得到吗?看不到。


读者不可能去追着女孩问清真相,唯一的信息来源只有在一线采访的媒体。


财新网记者后来提出质疑,认为女孩可能有恋父情结,却被群众痛骂到引咎辞职。



由于自我服务偏差,当人们信了一个谎言,即便真相摆在眼前,人们还是会倾向于认可更具说服力,更接近常识的谎言。


因为人人都认为那是真相,群体力量加持下,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才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


就像英国学者托马斯弗勒所说:


做大多数人做的事,人们才会赞扬你。


也因为如此,人们才万万想不到,这件“无法洗白”的恶行性侵犯罪事件,追踪到最后,竟然也是乌龙一场。


02


4月份,我曾就此事写过一篇盲从的文章,在此郑重向大家道歉。


作为一名心理学作者,在没有核实信息来源情况下撰文,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感到非常愧疚。


同时也感到唏嘘:鲍某引爆全网热点时,我是盲从队伍里的一份子,如今真相大白,应当为盲从负责的媒体,却统一保持了沉默,只有极个别站出来澄清道歉。


当初那些口诛笔伐的媒体,到底有多少是蹭热点吃“血馒头”,有多少是真正关心受到性侵的无助儿童?我无力去追究。


我能做的,只有知错能改,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呈现给大家。



鲍某是谁?美国国籍,原籍天津,具有中美两国律师资格。曾离异,后来对“养成妻子”产生执念,2014年-2015年曾多次上网发布“收养”信息。


在鲍某的认知里,成年且有主见的女人靠不住,调教一名少女并在她长大后娶她,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


无独有偶,2015年9月,韩某多次上网发布“求收养”信息。


韩某想要改善生活条件,主动与鲍某联系后,于10月10日带他见了自己的母亲,然后打着“收养”的幌子发展男女关系。


鲍某不知道韩某已经成年,以为她才14岁,韩某也隐瞒改过年龄的事实,由于缺乏安全感,经常做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


图片来自最高检的调查报告


在官方发布的一段录音中,韩某为了“管住鲍某不让他出轨”,多次提及“不要看不起我”,“我有旺夫命”,“娶别的女人会害死你”。


鲍某也多次辱骂她“神经病”,又改口叫她“宝贝”。


这段长达43分钟的录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深陷失恋痛苦的女孩,指责前任对她不够关心;和一个心理异常的成年男人,“等你长大就娶你”的病态需求。


录音中,韩某多次撒娇“我就无理取闹了”,“你让我无理取闹一下会少块肉吗”,“你忍一忍我不行吗”,联想到当初财新网剖析韩某缺乏“父爱”,说不定属实。


毕竟韩某的父亲,是一个会修改女儿年龄,期待她“嫁入豪门”,却在女儿出事时全程缺席的人。


而韩某的母亲,也是一个明知“收养”底下的男女关系,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协同女儿一起撒谎抹黑事实的人。


新闻反转的确让我震惊,但这样的父母,养出韩某这样的女儿,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03


2019年6月,鲍某和韩某的恋情彻底破裂,两人总共同居150天,平均一年在一起一个多月。韩某的父母全程知情。


他们把年幼的韩某丢给老人照顾,直到2015年才接她一起同住,后来不知是韩某嫌弃父母没钱,还是父母怂恿女儿“钓金龟婿”,韩某开始上网“求收养”。


一开始,韩某摆明了就是奔着钱去的,她甚至和多名男性交往。


在财新网的报道中,韩某的母亲也收过鲍某的“资助”。



韩某自作主张,但父母也知情。


分手后,这个18岁的小女孩由爱生恨,向媒体加油添醋捏造事实,甚至恶意扭曲烟台市执法人员的形象,结果非但没有“挽回”成功,反而牵扯出了自己隐瞒年龄的谎言。


事情不断发酵,全国人民都愤怒了,最高检介入彻查。


真相水落石出,这场“闹剧”才终于收尾。


给韩某“修改年龄”的12人,予以处理;


美国人鲍某在中国违法就业,被驱逐出境。



一对父母的失职,一个女孩的愚蠢,一个男人的病态,却让全市的警察和司法局为她背锅,让全国的网友,明星,大V们为她奔走相告,自发捐款。


她何德何能?


新闻已成趣闻,变态遇上无赖,这场“罗生门”里没有一个完全的受害者,反而是唯一值得庆幸的地方。


04


“鲍某案”反转之后,网友最担心三件事:


  1. “狼来了”听烦了,大家还会疯狂“发声”吗??

  2. 类似事件在此发生,大家还会相信“受害者”吗?

  3. 好人一再被欺骗,世上的善意会减少吗?


答案也许出乎意料。




首先,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我们依然会推波助澜。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景的解释,比自己的解释要准确”,这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信息渠道来源有限的时候,我们都有“寻求真理”的渴望,正因为缺乏证据,才更有可能一传十十传百。


第二,被质疑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受众,我认为通过这类事情,警示图谋不轨者“皮绷紧点”,不要愚弄媒体和司法,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样一来,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知道怎么求助,并且被点燃希望:


看啊,有这么多人愿意帮你呢!


只要搜集足够的证据,拿出实锤,正义的力量永远站在受害者这边。


第三,善意永远不会缺席。


虽然真相反转让“善意”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可笑的是当事人,而不是善意。


善意,是由利他动机激发的“亲社会行为”,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本能。点一点鼠标,写两句话,几乎没有代价,就有可能帮助到一个人。


至于能否帮助到他人,反而是其次的,因为我们在亲社会行为中寻求的,是“增加我们自己被帮助的可能”,“得到他人赞许从而增强自尊心”,“减轻旁观者的压力”等等益处。


也就是说,是否帮助到对方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助人”这个行为,本身就能为我们带来好处,因此只要有合适机会,我们都会孜孜不倦地去施予援手。



最后,“打脸”其实有助于自我成长。


它让我们看到这世界真正的模样,踏出自己习惯性的认知范畴,去理解不一样的认知系统。


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孩,三天三夜后才回来,真正爱着他的父母会感叹“人没事就好”,不是泄愤式的一顿狠揍狠批。


即使和自己的认知相违背,有损自恋,也更愿意希望他人平安无事。


这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善良,而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这个世界。


因为深爱,所以释怀。


一个事实大白于天下,无论好坏,无论善恶,无论是否如你所愿,能知道这世上依然“善恶有道,天理昭彰”,就已是一件幸事。


作者介绍: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转载自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赞赏
  • 鲸厂问答君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匿名

好文章先赞

2020-09-2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