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韵庭审大V被封事件:轻易消费人性,世间最大的恶

data.name
壹心理主...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凌扶摇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谭松韵庭审记录曝光,千万粉大V被封:轻易消费人性,是世间最大的恶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群体狂热。


01

谭松韵10小时庭审记录曝光


谭松韵母亲遭遇意外的这件案子,我们一直都在关注。


8月31日,正式开庭审理,并且全程直播,总时长近10小时。


但没想到的是,连这种事情,都能有“反转”。


一开始被传播最广的,是说“被告的检验样本丢失、监控丢失、嚣张到说当庭撒尿;


相关证人、被告纷纷“失忆”,发言模棱两可,不记得,不知道。”


还被网友扒出他家庭背景不简单,有权有势。


光看描述,都感觉像是要无可对证,逃过制裁。


这招,真狠。


因为,都是编的。


真假参半,但这些断章取义的细节,最能煽动情绪。



普通人难辨真假,一下子就被编出来的故事煽动了起来,而且开始担心:


谭松韵还是个艺人,庭审的时候她还有热播剧在线,社会关注度也很高。如果连她都不能讨回公道,那我们这些没钱没热度的普通人,怎么办?



“连她都......万一我......”


这种无力感,真实,无奈,又窒息。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小县城里,权力关系网太大,所以自成一体相互包庇,漠视法律?



这直接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信心,只觉社会不公,甚至跑去骂公检法。


这就是不实信息的效果。


幸好,很快就有人出来打脸。


微博有人看完了10个小时的庭审,扒了编造故事的皮。热度最高的内容,根本不是事实的全貌。


首先,里面没有任何关于证据丢失、样本丢失、监控丢失的内容;


而是因为采样不合规,只够检测,不够备份留存,这点确实不合程序。


也并不如网上热传的,法官骂律师、赶走律师、打断发言;


是有其他人提出要出去两分钟,法官说现在他没有发言的话,可以先出去。


被告没有否认自己酒驾,承认肇事逃逸是侥幸心理;


不是当庭撒尿,是自己陈述因为紧张想上厕所,但确实没有道歉和悔意,没有一句对不起。


并且,公检法没有偏袒被告,而是特别提出,要从重处罚。


庭审视频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一条条,都是对之前热评的实锤反驳。


因为首发或转发这些不实信息,9月2日,4个千万粉的大V被封号,之前热心转发过的网友,也觉得很无语。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的愤怒,焦虑,都只是被添油加醋过的“真相”利用了。


02

被利用的共情力,消费了人性的善良


很多热点事件,都会出现风评转弯。


这不怪我们,因为人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首先关注负面消息,以规避危险。


在看到最先几个博主的叙述时,每个有共情力的人,都会愤怒。


说谭松韵美有什么用、被告当庭耍赖翻供、证人搪塞发言、法官不公平......


每一条都踩在情绪点上,引发我们对分离、丧失、死亡、孤立无援的焦虑。


(图源微博@冬亚)


而一开始传播最广泛的内容里,大多还有一条这样的暗示:“法律保护不了你”。


那该怎么办呢?没有答案。


虽然被证实是情绪化的主观杜撰,但不公平、危险、悲观、绝望,这些自带恐吓的消息,比冷静的陈述更能抓住眼球。


到最后,我们的本能与人性,被“出于好心”的人,带了节奏。


共情力,是我们身为人的本能,但同样,也容易被人利用。


回顾一下过去新闻消息,无论是昆山龙哥事件,还是某某幼儿园事件,我们最怕的,是小城市关系网只手遮天,普通人求告无援的情况。



再加上,肇事者他爸有关系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花钱打点、销毁证据这种比较电视剧一样的事情。



所以,最先出圈带热度的,总是黑暗面,阴谋论,以及带着主观情绪的,真假参半的谣言。


这也是为什么,博主发出自己整理的庭审记录后,很多人化身二极管,骂他洗白带节奏。



法诺尔·卡普费雷认为,谣言信息的存在,是一种为心理冲突提供发泄的方法。


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迷在固有认知,沉迷在阴谋论这种幻觉中,更有安全感。


有人可能会杠我,说难道黑暗不存在吗?


它存在。


在小县城、农村出生成长的人,可能对这种情况更加感同身受。


谁都有可能遭遇意外,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说不出话的人。


尤其是最近某几次热点事件,更是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但并不代表每一次,都是徇私枉法。


可哪怕十小时的视频放出来,也没人有耐心去看,而仍旧选择相信社会黑暗——


并不是谣言制造了热点,是每一个成功的谣言,都会切中人性的弱点。


03

当善良被利用,就会成为恶意


庭审记录发出来后,一开始发布内容的几位博主,都在道歉。



可能是看了庭审,情绪比较激烈,写出来的文字也很主观,无意间传染了极强的暗示性。


那些情绪化,冲突的场面被搬到微博,一再放大,毕竟凭空造字没成本,一发不可收拾。


在群体里,我们的行动经常是无意识从众的。


正如勒庞所说,容易变得简单,狂热,盲从,极端。


激烈的情绪最容易被赞上热评,冷静地分析一句,可能会被追着骂“冷血无情”。


对暗示性信息的全盘接受,或者激烈攻击,都不能称作是热心肠。


真正的共情,带着温度,也带着质疑。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卢姆举了个例子。


就比如愤怒,愤怒可能会让一个父亲,杀死襁褓中哭闹的孩子。


可如果是对不公正事件的愤怒,却有可能推动世界的改变。


他认为,“我们必须后退一步,不掉进共情的陷阱。并非不能给予,而是需要更加明智地贡献。”


轻易成为狂欢中的一员,谩骂社会不公,代入个人情绪,固然能让大脑感受到释放的快感,但太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了。


对悲剧的共情,对不公正的愤怒,从来不该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怎么样去使用这份共情,是更加值得思考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是,当庭审的真实情况被更多人关注后,事件的焦点就变了。


相信世界黑暗的人讽刺辟谣者收钱洗白,理智的路人嘲笑阴谋论的人过于愚蠢;


很多人说自己的家人、亲戚,遭遇了不公平的事情,来证明社会黑暗,不要相信洗白;


大家相互攻击,为了说服对方而评论几百层楼;


谭松韵作为受害者家属,有人认定她带节奏,消费热度、操控舆论;


有人去骂律师,有人去骂公检法......


但最应该关注的,不是案件本身吗?


这是个酒驾肇事案,是这个肇事者,他认错态度恶劣,没有悔过之意。


是酒驾害人,危险驾驶,不把他人安危放在眼里,不下车救人,连夜逃跑,最该被骂。


法律博主法山叔,看完10小时庭审后认为,肇事者毫无悔改之意,上庭态度不好,也很可能会为此付出多坐几年牢的代价。


要是那样,才大快人心吧。



至于谭松韵,她在法庭上的表述,也一直没有变过:


“这一年八个月我天天都在治愈自己,我天天让自己保持一个很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我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这个事情。


我会害怕再去回想……甚害怕至证据重现的时候我又看到一些我不敢看的东西。


在这一年多,我也从未接受到肇事人对我们家属的一点歉意,他们没有一点真诚的歉意,作为家属我也很不舒服。


我就希望我的家乡、各位能够还我妈妈一个公道,在依法的情况下给到他一个该有的判决。


做了错事都该受惩罚,犯了法、犯了罪,都该受到惩罚。“


她的诉求,一直是依法判决,要讨回公道,而不是绕过法律判得更重。


这个案件,引起关注是好事,可被人截取片段博取流量,被营销号利用,是对她的伤害。



在过往的很多事件中,舆论往往能让被忽视的弱者,得到更加多的关注和公正对待。


但并不代表,舆论真的能绑架司法。


而舆论的风评转弯,也不等于否定受害一方的合理性。


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在信息洪流之间,不可避免会受到情绪的传染。


会恐惧自己成为走投无路的弱者,会因为不公平对待而极度愤怒;


但我更希望,我们同时要作为个体,拥有理智的共情力,去应对真假混杂的热评。


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是带头冲锋铲除不一样的评论,而是,保持关注,不要让热搜默默消失。


愿所有的苦难,都能被救赎。


世界和我爱着你。


凌扶摇 | 作者
欧小宅 | 编辑
thisisengine | 图源


作者简介:凌扶摇,来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摇圈圈

赞赏
举报
匿名

滴~成长卡

2020-09-04 · 回复
匿名

振聋发聩啊

2020-09-04 · 回复
匿名

感谢科普,值得细细品味

2020-09-0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