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成被告丨婚姻的悲剧不是分开,而是逼孩子站队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凯特团长主创专栏作者
来源:团长说心理ID:nlpteam)
原文标题:李国庆夫妇被儿子告上法庭|婚姻的悲剧不是分开,而是逼孩子站队

01

再上热搜的李国庆,网友请你反思下。

 

这两天李国庆又上热搜了!

 

这一次,是夫妻俩共同被儿子告上了法庭。去年夫妇俩的"摔杯为战"和"千字控夫"到现在都没让吃瓜群众整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两天又燃起了新一轮的"硝烟"。

 

 

其实早在今年4月,儿子就被卷入了这场硝烟中。

 

当时李国庆带人闯入当当内部,拿走40多枚印章。

 

 

俞渝得知后,当即报警并宣布:所有公章即日作废。

 

李国庆在网上拉儿子打亲情牌,一边让不愿涉入其中的儿子帮忙劝说妈妈,一边向儿子暗示妈妈的"阴险狡诈"。


他还曝光了和儿子的聊天截图。

  

就在前两天儿子不管了,他一纸诉状将父母双双告上法庭。

 

要求法院确认父亲李国庆和母亲俞渝为他代持当当股份的代持协议有效。

 

李第一时间在网上曝光了这件事,一方面支持儿子捍卫自己的权利。 

 

一方面直指俞是背后的推手,儿子是被当枪使。

 

至此,儿子被卷入漩涡,甚至成为事情的关键和中心,不想站队也变成了不得不站队。网友们都看不懂了,纷纷评论:"难道你不应该反思反思吗?"

 


透过网上的只言片语,我们的确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知道这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

 

家族恩怨再牵扯进企业利益,更是裹搅不清。

 

但生活中,父母"逼"孩子站队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是无意识的。但父母却不知道,这样会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伤害,也会让自己活在痛苦之中。

 

为什么曾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又该如何跳出亲情的"藩篱"呢?

 

02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代表伯特·海灵格在他写的《谁在我家》中,是这样阐述家庭关系的。

 

他认为:

 

在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并且这些关系也都有一定的序位。在健康的核心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孩子和爸爸、妈妈3人的关系;再后才是孩子跟妈妈、孩子跟爸爸的关系。

 

在家庭中保持这样的关系序位,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这种序位被破坏,某个人替代了他人的角色,家庭序位就会"失衡",也就会出现问题。

 

失衡有很多种情况,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孩子替代伴侣成为了自己精神上的"伴侣",或者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父母",反过来爱自己。

 

海灵格把这类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因为孩子有一种本能"保护家庭的稳固,连接爸爸妈妈"。

 

父母是否恩爱,孩子非常敏感,如果他感觉到父母是恩爱的,他就能安心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要亲亲要抱抱要举高高,反之,他就会在父母的"索取"中,去做一些超越年龄段的事。

 

比如董洁和潘粤明的孩子顶顶。

 

在综艺节目中,教练问顶顶,为什么爸爸不来,小顶顶看了看妈妈,说:"爸爸太忙了"。

 

 

但是,潘粤明却根本见不到儿子,在某节目上提到儿子一个大男人立刻泣不成声。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年儿子生日那天,0点准时在微博上送祝福,连续了5年。

 

夫妻分开,本来就是一件无奈的事情,但董洁,开始把对丈夫的期待转到了儿子身上。

 

在《妈妈是超人中》中,她和顶顶一起拉雪圈,顶顶累,不想拉,她马上用撒娇的口吻要求孩子照顾自己:"妈妈会生病的,你一点都不心疼我。"

 

顶顶还是不想动,说自己真的没力气了。她又继续要求说:"你抱抱我吧,给我一点力量好不好?"

 

 

后来董洁解释说自己只想要一个拥抱:"我其实不需要他为我做任何事情,而只是精神上给我一点点安慰,就是孩子一句妈妈我爱你,胜过一切。"

 

她希望一个7岁的孩子能理解她、呵护她、安慰她、保护着她。

 

可是,在家庭中,这是丈夫的角色,而不是儿子,更何况还是一个7岁的孩子。当时有网友就说:"感觉董洁有一种把儿子当老公用的错觉"。

 

董洁自己也承认,她在和儿子相处的模式中,找恋爱的感觉。

 

一天要亲儿子100次。

 

要儿子单膝下跪求婚,亲亲,拍婚纱照。

 

 

她说儿子太敏感了,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敏感。

 

因为妈妈的行为在一遍遍地提醒他:你比别人少了个爸爸,你有照顾妈妈的责任。

 

所以,顶顶比同龄的小朋友看起来乖巧懂事,生怕一不下心就惹妈妈生气,妈妈哭了要过去赶快哄。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一般出现在和伴侣离异或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成了夫妻关系的"纽带"。大多数时候是妈妈在无意识地向孩子索取爱,孩子不再是单纯的孩子,而是站到了"丈夫"的位置。

 

一旦父母没有摆正亲子关系的位置,就容易"越界"和孩子互动,把孩子拉入彼此对战的阵营,最常见的就是说对方坏话,逼孩子站队。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在《透明人》节目中,和妈妈聊起曾经和爸爸离婚的经历,委屈得泣不成声。

 

那时他还小,父母离婚后,他和妈妈一起生活,周末爸爸会来带他去玩。

 

但那段时间,父母都不知道,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在小小的世界每一次都经历着一场海啸。

 

和妈妈在一起,她总说爸爸的坏话。可是和爸爸一起去玩,爸爸说的又是另一个版本。

 

他们都在孩子面前控诉对方的不好。倾诉完毕,自己心里的愤懑得到了纾解,但孩子的内心却增加了翻倍的困惑和痛苦。

 

即便已经25岁的姜思达,在妈妈面前讲起那段经历时,依然泪流满面。

 

妈妈说:"你还是没放下"

 

是的,也许父母放下了,20年,都经历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有些偏执已成过去。

 

但孩子不会,因为从父母把孩子当成抱怨的出口时,他就不再待在孩子的位置,而是变成了父母的"父母",要去理解成人世界的爱恨情仇,要被迫进入自己根本没资格进入的边界。

 

父母却成了可以任性妄为,爱发脾气的"小孩",孩子成了呵护父母情绪,自我牺牲的"父母"。

 

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还没有能力去判断父母的不幸是他们的原因,和自己没关系。

 

甚至会误以为自己才是一切不幸的根源,从而背上沉重的枷锁。

 

这时他感受不到家里的爱意,只会看到两性关系的"狰狞",这会让他以后很难有勇气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也许他无法信任婚姻,也许他直接拒绝恋爱。

 

因为,潜意识深处不想父母的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有些孩子,会变得早熟懂事。

 

他们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去照顾别人,讨好别人,通过照顾和讨好来获得爱。所有的这些,都使他们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03

第一次当父母,要知道……

 

两个人因爱而结合,如果有一天走不下去了,要分开,也是常事,并不是要倡导明明相处起来很痛苦,但为了孩子先不离婚,等孩子成年再分开。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只会觉得罪疚,是自己拖累了父母。

 

如果确实要分开,做到以下几点比较合适:

 

1.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

 

告诉孩子,我们不在一起了,但是我们依然爱你,对你的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2.不要断绝孩子与另外一方的交往

 

孩子的童年,需要父亲的爱,也需要母亲的爱,从父亲身上他获得力量,明白怎么与权威相处,勇敢。和母亲,他能学会对别人温柔、体贴、有爱。

 

3.明确孩子永远只是孩子

 

如果自己有什么委屈,可以找自己的父母说(海灵格认为,只有在你的父母面前,你才是孩子),或者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排解。

 

总之,孩子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如果他对父母的分开有不满,可以允许他表达,并告诉他:

 

"对不起,你的感受是对的。我们的分开的确伤害了你,你有权力发泄情绪,但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错,我们即便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依然爱你,永远爱你。"

 

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因此,有人将夫妻关系比作家庭的"定海神针"。

 

当一段感情气数已尽,无法挽回,坦然接受它的结束,不要诋毁,不要中伤。即使各自分开,也能坦然前行。不再把孩子当家庭的纽带,甚至逼他站队,好聚好散是给彼此最后的体面。

 

主持人孟非在《非诚勿扰》中说:

 

讲到单亲家庭,人们总以为缺少爱,但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单亲孩子可能得到两个家庭的爱。

 

因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

 

作者简介:凯特,团长说心理主创团作者,九型人格导师,心理学撰稿人,主张“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亦不要忘了努力化眼泪为知识。本文已获微信公众号 团长说心理ID:nlpteam)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  Bobby


举报
匿名

非常有用

2020-08-14 · 回复
匿名

呃。。。。这篇不太懂欸

2020-08-14 · 回复
匿名

长知识了

2020-08-1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