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获得201万年薪,华为“天才少年”的养成秘诀

data.name
晴日心理...

认证作家

他高考复读,只考上了三本院校,最终却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拿到顶级年薪201万。


最近,27岁的张霁的励志故事走红网络。


很多人觉得张霁是“天才”,认为他的成功只能仰望,不能复制。所以很多家长看了报道之后,除了惊叹、赞扬、羡慕之外,内心并无多大触动。


但张霁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确实,第一次高考失利,第二次高考只上了三本,这并不符合我们对“天才”的认知。


随着张霁的“逆袭”经历,原生家庭和奋斗理念被媒体挖出来后,一个“非天才少年”的炼成记才逐渐清晰起来——张霁现在取得的成绩绝不是靠天资,而是靠超高的“逆商”清晰的奋斗路线图持续的付出和努力


那这些可贵的品质从何而来?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霁的父母。


01

高逆商比高考成绩更重要


张霁是一名复读生,高考考了2次,才考上了武昌理工学院(张霁考取时为三本院校,现在是二本院校)。在很多高中老师、尖子生的眼里,这所学校简直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明显,张霁的高考成绩并不优秀,甚至第二次高考也失利了,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他或许在高中阶段有过学习障碍,没有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考试技巧,又或者是他有考试焦虑症,每逢大考就状态不佳。


张霁考上三本后,他的父母并没有打击他,而是不断地鼓励他。张霁也没有自我否定和气馁,而是不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设立了考研、考博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断付出和努力,向目标前进。


成功考取博士后,他又面临了发表论文的困难。他的第一篇投稿论文被拒绝了6次。第7次,张霁的第一篇论文才得以发表。


张霁说:“你会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继续坚持,这就是收获。”


从这一连串经历和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张霁的逆商真的非常高。


这样的逆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老天爷给的,而是与张霁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和榜样效应有关。


几乎毫无疑问,张霁的父母懂得引导儿子在面对挫折时进行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提升短板,不断向目标更进一步。在他们的影响下,张霁懂得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不会因一时的高考失败而萎靡不振。


相比之下,我们临床中接诊的很多青少年患者的高考成绩都比张霁优秀多了。他们来自重点高中,以考名校视为自己的高考目标,的确有很多人也确实考上了211、985院校。


如果拿考上三本的张霁与考上重点大学的他们对比,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说:他们比张霁更优秀,前途更光明。


可惜,他们的“高光时刻”只是一时的。优异的成绩、众人的夸奖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心理隐患:缺乏逆商,缺乏越挫越勇的性格,缺乏人生规划路线图,未真正理解学习和成功的真正意义,过分执着于学习成绩和表面的优秀。


所以,一旦他们遭到较大的挫折,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很容易精神崩溃,陷入绝望,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不得不休学在家。


而这时,张霁已经在三本院校里学习着自己喜欢的专业,向考研、考博的目标不断进发。


这时再来拿张霁和这些高考得志的孩子相比,孰胜孰优?谁才是真正的千里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换言之,上了好的大学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高考考得不好,也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


我们临床上接触到的很多父母总是片面地追求学习的成绩和结果,对成功的定义也比较功利,目光短浅,一味地鼓励孩子考顶级大学,却不懂科学引导。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往往好心办了坏事。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成为第二个“张霁”,父母们一定不能只盯着张霁现在的成绩,还要看到他父母的教育理念:


引导孩子明白正确的、积极的学习的意义和成功的定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习惯;培养孩子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的“高逆商”!


02

独立能力靠引导不靠“放手”


根据媒体报道,张霁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坚决反对“包办式”教育。相反,他们身体力行地教张霁如何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张霁说:从懂事起,他的父母一般不替他做决定。每当要做一个重大决策时,他的爸爸都会分析这个决策的好坏,好在哪里,不利的在哪里,然后由张霁自己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直影响到现在,让我长大后成为了有主见的人。”张霁说。


可能有些父母看了这个报道之后会“照葫芦画瓢”,把这些方法也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个意识是好的,但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些引导方式背后的用意和意义是什么。


张霁父母的这个方法蕴含了几个教育理念:


懂得引导孩子明白,很多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有不同的利弊,应该分析利弊后再作选择,这是一种决策能力的培养;


懂得给孩子选择权,尊重他的选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见;


孩子作出选择后,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尽量减少弊端,遇到挫折时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换言之,张霁父母懂得在替孩子做决定和完全放手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前者很可能导致“包办式”教育,后者则可能令孩子孤立无援,遭受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与父母关系疏离。


而且,孩子受年龄限制,认知往往不如父母,就算有些孩子因为阅读大量书籍,其认知水平超过了父母,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在做决策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看清背后的利弊。


而张霁父母明显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有空间去成长和试错,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最近一个正在接受我们心理干预的患者家庭里,其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秉承着“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理念,几乎对孩子全面放手。当孩子遇到决策困难或在外界遇到困境时,这对父母总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比如,在患者6、7岁的时候,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他自己处理后这次事件后回家告诉了妈妈,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和理解。可妈妈却把他骂了一顿,认为与同学起冲突都是他的错。


在中学阶段,他与一名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老师把妈妈叫到了学校,妈妈还责备他为什么惹出祸来,害得自己非跑学校一趟。


虽然这对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方法却非常不科学。他们希望孩子独立处理问题,却不懂得先教导孩子如何处理问题。


慢慢地,这位患者内心孤独、无助、对父母感到失望,他遇到难题时不再愿意与父母交流,还一度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认为自己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活到如今的。


在这个过程中,这名患者遭受了很多来自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最后被其他权威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


所以,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不是靠父母“放手不管”培养出来的,而是靠父母对孩子从小的积极引导和示范。


否则,表面来看,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可能有了,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疏远,甚至对父母排斥,内心缺乏安全感,抗压能力差,这样是很容易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也是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的。


03

培养延迟满足和付出意识


张霁回忆成长经历时,还有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故事:


张霁他每次想要买东西,他的父亲都不会让他轻易得到。


“比如,有个东西100元,爸爸总会让我去赚5元,另外95元则是他来出。”张霁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霁的父母不会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懂得延迟满足,引导孩子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的,想要有所得,就要先付出。这样换来的收获更加可贵,也更能带来成就感。


关于“延迟满足”的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谢尔教授进行的“棉花糖实验”非常有名:


600多名儿童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马上把棉花糖、饼干吃掉,二是等一会再吃;如果他们选择等一会儿再吃的话,可得到双倍的奖励。


20年后,米谢尔教授再对当时参加测试的部分孩子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小孩的延迟时间与未来的学业成功有很大的相关性。


当然,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延迟满足”能力与获取成就有一定的数据相关性,而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其它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学校教育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于“棉花糖实验”,我们曾在这篇文章提及,可点击回看:孩子收的红包,是“中饱私囊”还是“物归原主”?


但至少,父母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意识,这在家庭教育中意义重大。


现在的城市里大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当孩子提出物质需求时,家长就立马满足他们。当然这是最容易、最省事的做法,但这也是最偷懒的做法,因为家长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锻炼孩子自控、自律能力的机会。


家长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一旦父母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要求,他们就会非常愤怒,甚至对父母施以暴力。


很多父母感慨:为什么多年的付出却养出了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呢?


这正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未要求他们付出,也从未懂得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


04

积极的价值观决定了格局


我们在临床接诊的、真正符合典型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孩子,他们确实聪明,并从小接受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总认为自己能力超群,狂傲自大。


他们一旦有了一点小成就后,就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因此也容易低估前路的困难,当再次遭受挫折时,就止步不前。


而张霁不同,虽然张霁如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绩,他却认为自己并无过人之处,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不骄不躁,宠辱不惊,保持谦卑的心态,随时做好了持续努力和付出的准备,这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想这种境界应该也与他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


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具体的肯定。绝对不要给予“戴高帽式”的、空洞而泛泛的夸奖。


而给孩子认可后,还要引导他们看到一时的优秀只代表当下,如果想要继续保持优秀,就必须看清前路的困难,持续地努力和付出!


还有,张霁的“三观”很正!据报道,张霁其实曾拿到了很多大公司的offer,这些公司给出的年薪超过了华为的201万元。


但张霁说,薪酬是影响决策的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自己最看重的因素。最终,他选择了自己更感兴趣、也更加适合自己的华为。


众所周知,华为目前受到国外多方面的严重打压,前途未卜。但张霁并不惧怕,他反而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所用发挥出来,尽最大能力帮助华为渡过这些难关。


“立志报国,负重砥砺前行,书写无悔青春”,张霁的言语里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他是否能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上的成就;而一个人的三观,则决定了他的格局。


若想成为一个有高度、有大格局,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爱国情操等高贵的品格是必备的素质。


在临床上,我们接触过一些父母,他们虽然腰缠万贯,或者是高校老师、艺术家等高级知识分子,但缺乏爱国之情。他们盲目追求西方欧美国家的价值观,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有着盲目、理想化的崇拜。


相反,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体制、社会现状嗤之以鼻,有的家长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只讲英文,不讲中文,对国内社会频频抱怨。


可以说,即使这类父母社会地位高、经济实力强,但他们三观有严重的偏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的三观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孩子也变得崇洋媚外,缺乏爱国意识和反省能力。


这样的孩子在国内往往会到处碰壁,怨天尤人。即使在国外,也未必能如鱼得水,一旦发现国外的情况与自己理想中的有巨大落差时,他们很可能会失去信念支柱,精神崩溃,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所以,希望父母们要加强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失偏颇,并努力改变以及提升,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加强民族认同感。


当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三观没有对错,但有因果,选择了不同的三观,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尤其是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的时代。


张霁不是第一个“天才少年”,也不会成为最后一个“天才少年”。


虽然在临床中,我遇到大量在家庭教育上愚昧、无知、屡屡犯错的父母,令我痛心不已,他们在孩子患病后才有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但我也很庆幸地看到,在社会上仍有像张霁父母这样的“智慧父母”,他们不但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还成为了广大父母的榜样。


希望下一次再出现“天才少年”时,媒体不要只关注他们的成绩,更要深入报道他们的原生家庭教育方式,为更多家长指明方向。


希望张霁继续努力勤奋、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将个人的利益与公司利益及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实现巨大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







文:何日辉  (公众号:晴日心身医疗)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人才!!

2020-08-17 · 回复
匿名

父母的教育很重要啊,都是祖国的栋梁。

2020-08-17 · 回复
匿名

好文!值得一读

2020-08-1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