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金莎、孟佳被淘汰 | 太看重结果,真的会输

data.name
壹心理主...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壹心理主笔团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乘风破浪的姐姐》金莎、孟佳被淘汰 | 太看重结果,真的会输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


7月27日,芒果台播出了《乘风破浪的姐姐》加更版,三个被淘汰的姐姐(孟佳、金莎和王丽坤)是怎么看待落选的。

 

相比较成功,我更欣赏她们对淘汰的态度。

 

这两年已经不那么爱哭的金莎,在导演面前哭成了泪人。为自己掉两次扇子自责。

 

同时,三个人竟然都很一致地觉得自己虽然被淘汰,但是同样收获了很多。

 

最让我遗憾的是孟佳。

 

老女团出身,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段有身段,若论女团专业水平,在场的有谁能比她和王霏霏更专业?

 

就是论舞台表现能力,她也不比别人差。

 

输就输在人气上。其实孟佳也想象不到,才表演到第三次,她就被现场的浪花投“死”了。

 

相比较舞台表现,孟佳面对结果的态度更让我惊艳:


孟佳说:“我就是来展示我自己的。想要告诉别人,有孟佳这个人。我是这样唱歌跳舞的,我是这样表演的。”

 

“对于我来说,已经是迈出很大的一步了。”


在最新一期的露面中,金莎的态度也很豁达。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不后悔来参加这场比赛:“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了。又能让观众看到你。记住你的名字,看到自己更多的一面。”

 

朋友问我:如果早知道是失败的结局,是不是当初选择开始就错了?

 

那答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未必一无所获

 

从艺人的曝光度而言,虽然被淘汰了,但也仅仅是被淘汰了而已。

 

虽然没有拿到最终的成团名额,但是在参与到这件事的过程中,人会收获一些东西。

 

不知道你生活中,会不会因为达到理想的结果因而很沮丧?

 

你一心想做上进青年,尽力追求完美,所以设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

 

来年我要减肥减到80多斤,跟周迅一样瘦!

明年一定要赚到20万!

等等。

 

结果,一年下来,flag翻车。随之而来是深深的沮丧感和无力感。

 

但是,面对“不如人意”的结果,有的人不能接受,有的人却可以比较坦然。

 

为什么呢?

 

前者会想,我要做就做最好的,不然我为什么还要做?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了——你如何定义令人满意的“结果”?

 

拿金莎来说,虽然她这次被淘汰了,但她确确实实收获了一些进步。


一向话少的Kenn看到了她的成长:“她的舞蹈能力,唱跳能力,还有她的表情管理能力,已经有很大突破。”


“结果”不该只有成败这两种状态。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结果应该是连续性的呈现,是兼有中间状态的分布。


100分有100分的欢喜,35分也有35分的收获。

 

而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很惊喜地收获友谊,都是成长带来的收获。

 

一个老友,几年前考北京外国语大学,两次都失败了。面对这种结果,她却不像其他人那么沮丧。

 

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之前一直是个不自信的人。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做成一件大事。可是我在考研的时候,发现,我竟然过初试了!”

 

之后,她做很多事情都有了信心。

 

在工作中很多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多年前跨专业考研,那么难的一件事情啊,她都可以过了初试。内心忽然萌发出无穷的力量。

 

相比较结果,这就是过程的魅力。那些你在过程中积攒出来的自信,阅历带来的见识,都会成为你人生的一份气质。

 

可能上天不会给你我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就像那句老话:“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

 

因为你的努力,一定会收获那么一些结果,哪怕这个结果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那个“成功”。

 

从生命个体的角度而言,尝试也是有意义的。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话:“假如失败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有所成长,或许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事情不会比现在更糟了。”

 

执着于结果,

只会给快乐指数打折

 

其实,执着结果也没有

 

因为有时候,结果的过大期待反而会坏事。

 

金莎在前两次公演中,都没有表演幅度太大的舞蹈形式。彩排的时候,金莎的扇子就总是掉。


杜华在开场前甚至支招:“要是扇子掉了,就自然地捡起来。”

 

金莎最后还是掉了两次扇子。她发微博形容那种难过:

 

“在公演舞台上当扇子从我腰兜里蹦出去我感觉心里某样东西熄灭了这样的瞬间对我来说很像人生的噩梦

 

其实金莎就是因为太想表现得好一点,才会掉了两次扇子。

 

耿直的蓝盈莹分析,之前一直在声乐组、没有舞蹈组经验的金莎,其实可能太紧张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像金莎那种,越紧张,最后事情反而越容易搞砸的情况呢?

 

根据心理学上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过高,反而会对结果起到阻碍作用。

 

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人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正常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人一旦紧张起来,很可能会变笨。

 

蓝盈莹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太紧张,结果并不理想。


所以,如果你过于执着于结果,动机强度太大,最后的结果反而不会很好。换句话说,你越期待结果,越会达不到。

 

但并不是说,需要破罐子破摔。

 

根据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动机的强度和活动的效率,是呈倒U形的关系。只有动机处于适宜的强度时,工作效率才是最好的。

 

生命是一场独特的体验

 

上周,高考结果陆陆续续都出来了。一刷抖音,就看见一个男孩,坐在如山般的练习题面前,死命地准备高考。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这样过来的,高考前她都很少洗头,挤出来时间做数学题。


甚至有一次,文综的作业实在做不完了,她在教室里偷偷坐了一宿,打着手电筒做题。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

 

她回答:“家里穷,为了我,爸爸妈妈没有让姐姐去上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家里就没钱供我上专科了。”

 

这是一场对“结果”的赌博,出于生存,迫不得


但是当这个朋友毕业之后,她会发现,人生远远不是注重结果的。

 

只有当人直面死亡的时候,才会发现生命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来得更重要。

 

7月18日,一群人去北京的灵山游玩。最后两个驴友被落石击中,一死一伤。


这件事情新闻也有报道。朋友小庆也在那上百人的队伍里。见到他的时候,他神情有点恍惚:“差一点就是我了。”

 

和死神擦肩而过后,他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之前一直胆小的他,本来很害怕,如果像喜欢的姑娘表白了,会不会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之后他想:“管他呢。即使结果表白失败,最起码我试过了啊。”

 

注重结果的人,最后会输,因为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而注重过程的人,才会在心里留下生命的痕迹。

 

我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去否认死亡这件事情。但是,从向死而生的角度看,生命只不过是一场体验。

 

就像爬山,当你一味地向山顶追赶,会不会忘了,周围的草木正在生长?人生如爬山,路上的风景才是最有意义的。

 

孟佳肯定了自己的进步,Kenn看到了金莎的成长,当你在轰隆隆的社会链条上奋力奔跑的时候,别忘了这一点:

 

生命是一场注重过程的体验。


- The End -

作者简介:徐清,自由撰稿人。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责任编辑:小鲸鱼 玉暖蓝田


赞赏
举报
匿名

找机会要刷一遍作者所有文

2020-07-31 · 回复
匿名

是个值得回顾的文章

2020-07-31 · 回复
匿名

看你的文章很有共鸣。

2020-07-3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