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复社会,他杀死21人:不合理归因有多可怕?

精选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贵州公交坠湖真相来了!为报复社会,他杀死21人:不合理归因有多可怕?


-01-


发生在今年7月7日的贵州公交车坠湖案结果出来了,真相让人痛心:


37名已搜救出的乘客中,20人已无生命体征,1人经抢救无效身亡,15人受伤,1人未受伤。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司机张某的蓄意报复社会!


更令人心痛的是,在21位死者中,有5名是学生,他们原本拥有年轻鲜活的生命和无限可能的人生,难料突遇横祸,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湖底。


那么为什么司机张某要报复社会呢?


警方通报显示,案件的起因,是由于张某对公租房拆迁事情的不满。



2016年,张某离婚,寄人篱下。自己的自管公房面临拆迁,申请的公租房迟迟申请不到,他经常抱怨“家庭不幸福”、“日子不如意”。


没有房产、没钱买房、前妻不管他,25岁的儿子不养他,张某憋了四年的气。


在2020年7月7日,看到自管公房即将拆迁时爆发了。


早上八点半,他拨打政务服务热线,把一切失败归因于社会不公,或许是因为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藏在心底腐臭阴暗的黑水发酵了。



毒素翻涌出来,吞噬理性和良知。


张某先是打电话给同事要求早点交接班,挂了电话14分钟后,他买了白酒和饮料,把白酒倒进饮料瓶里带在身边。


11点不到,他坐上了公交车驾驶座。沿途都是熟悉的风景,虽然原本是国企员工,98年被裁员分配成公交司机,但张某有十几年驾驶经验,开得很熟练。


车上的老老少少都在看手机、看风景、聊天,他们坐了很多次公交,因为信任,不曾对司机保持警惕和怀疑;因为熟悉,没有人长时间观察远远的车头位置。


半个多小时后,汽车到达终点站。张某发语音给女朋友,他的口气非常厌世,一副不想活了的样子,可谁知道他并不只是嘴上说说呢?


又过了半个小时,张某趁着乘客上下车的空隙,拿出白酒喝了几口。三分钟后,他开着公交冲入水库大坝,一路横穿5个车道,撞烂了护栏,直直冲进水里。



张某坐在最前排,哪怕有一丝的害怕,他都有机会按住刹车。


但他果断的冲进湖里,没有丝毫犹豫。


不敢想,或许他觉得,后面还有几十个无辜的人给自己垫背就不亏……


但那些无辜的人,凭什么为他的死垫背?


-02-


警方通报里有个细节:从张某产生想法,到实施犯罪,他有着200分钟的空余时间。


这200分钟里他做了什么?


产生计划、展开行动、买酒接班、留遗言、冲入水库。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而且从产生想法到开始实施,中间只隔了12分钟。


但凡有一丝犹豫,都会花费张某更长的时间,可他没有。


或许是因为,无论是人生失意还是杀人垫背,张某都真的觉得不是他的错,是这个社会不公。社会伤害了他,他反击是理所当然的。


他甚至还用一种“浪漫”的方式表达:不留遗书,不告诉家人朋友,而是给女朋友发消息做遗言,好像自己是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



公交车坠湖案刚刚曝光时,网上有谣言说,张某有一个高考失利投湖自杀的女儿,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女儿。


还有人说,可能是公交驾驶系统出了问题,或者张某有精神病。


如今真相曝光,谣言不攻自破。


张某没有丧女之痛、精神状态清醒、公交没有问题,他坠湖仅仅是因为:他是个疯子,他的行为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去解释。


52岁的张某这些年过的都挺惨:


他没钱,仅靠公交司机微薄的薪水度日;

他没房,寄居姐姐女儿家里;

他没亲情,前妻不关心他,亲生儿子不管他;

他没权利,买不起房连公租房都申请不到。


但自己过得不好、走投无路,就可以伤害不加防备、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吗?


伤害不加防备之人,叫偷袭,能做出这种行为的,是真小人。


伤害手无寸铁之人,叫恃强凌弱,能做出这种行为的,是真懦夫。


此言论来自微博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遇见不公平事件要拿起法律武器,不可以暴制暴。


身边每个人都比自己过得好,他嫉妒;中年离异儿子不搭理,他孤独;唯一的自管住房都被夺走,他愤怒;寄人篱下天天看人脸色,他不甘。


嫉妒、孤独、愤怒、不甘……


张某把这些情绪内化成了“有毒情绪”:


我凭什么要改?错的是这个社会,只有报复他们我的日子才能好!我只有这一条路能走!


但事实上,这种情绪还有其他"无毒“的内化方式,比如:


世事无常,但生命还很长。把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到问心无愧,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03-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认为,有毒还是无毒,取决于他的“情绪系统”(emotional system)。


情绪系统,是生物内部先天或本能的过程,由进化形成,它能够将群体内的个体用“有毒”或“无毒”的方式链接起来。


很多生物都有“有毒”的情绪系统:母螳螂交配后为了确保繁衍,会吃掉公螳螂补充营养;雄狮子称王后为了繁衍后代,会占有整个族群的母狮,有时还会杀死年轻的公狮。


为什么情绪系统会“有毒”?


因为它不只是“情绪”,也是一种先天而来的本能,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繁衍生息,生物发展出的生存策略:


强壮自己,让家族更加强大;

扼杀他人,让别人更加弱小。


当然,有毒无毒并不绝对,同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具备有毒和无毒两种情绪系统。


比如蜜蜂跳舞,能够为同类指路,缺粮的时候,母蜂也会杀死雄峰。


情绪是自发的,情绪系统却是“祖传”的。


它一大半来自家族传承、父母基因、教育方式,个体会用这种系统无差别地对待其他人。


如果情绪系统有毒的成分比较多,个体面对应激和压力,一旦失去理智,也会更倾向于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


7月8日,一名考生高考失利,换做别人可能大哭一场,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撕毁别人的答题卡。



她或许并不认识这两名同学,也知道这种行为会被谴责,可“我考不好,别人也不能考好”的有毒情绪系统,扎根于她的内心,一旦心态崩了,“毒素”就会冒出头来。


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往往混迹于人群之中无法辨识。


就像在“公交车坠湖”案中的遇难者,谁会对素为谋生的公交车司机加以防备?


就像在考场上被撕答题卡的两位考生,谁会想到自己身边的同学会突然“发疯”?


而如果我们发现身边有类似这样无法控制情绪的“反社会”的人,最好还是远离吧,谁知道他下次“情绪崩溃”时,伤害的会是谁呢?


-04-


“公交车坠湖案”发生后,我看见网上有一些评论,在同情张某:


“司机坠湖,是一念之差。”


可人性没有什么一念之差,情绪系统的形成与基因、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而付出什么样的行动,则与人们的归因系统密切相关。


归因分两种:外归因“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内归因“所有的错都是我自己不好”。


合理的归因方式,是将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外归因”来解释,比如逛街遭遇下雨,怪天公不给力,不怪自己这时出门;


将可以解决的问题用“内归因”来解释,比如工资买衣服花光了,关键时刻没钱,不怪社会不公,只怪自己没有存钱意识。


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则反其道而行之:


逛街遭遇下雨,都是自己这时出门的错;口袋里没有钱,都是社会分配不均、物价太高的错。



邻居口中,张某是一个普通人,会和女朋友嘻嘻哈哈地拍照,会很有礼貌的和左邻右舍打招呼,偶尔抱怨一下日子不好过,总体上来说人畜无害。


正因为他太普通,事发之后,很多网友对张某表达理解和同情,觉得杀人者必然受过伤害,才会变态;底层人必然走投无路,才会自裁。


但这份同情细思恐极:为什么我们会同情一个杀人犯?这太可怕了,难道我也有杀人犯的潜质?


不是的,这只是因为我们和他有着相似的归因方式:


想走的路不好走,想做的人不好做,说是别人的错,会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但我们只会“图个轻松”,不会因此杀人,因为我们的情绪系统告诉我们:


我的祖宗、爷爷婆婆、爸爸妈妈还有和我自己,都倾向于用“无毒”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情没有错,即使嘴上抱怨社会不公,吐槽生不逢时,我们顶多买袋方便面捏一捏泄愤。


有这样一个佛理故事:


一名江洋大盗杀人无数,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业火煎熬,但他生前救过一只蜘蛛,于是佛祖垂下一根蛛丝,助大盗逃离地狱。


大盗爬上蛛丝,其他的恶人也攀爬而上,眼看蛛丝就要断了,大盗拔出刀,斩断了身后的蛛丝,恶人们再次落进业火里。


而大盗也因为失去了心底最后一丝善良,面前的蛛丝断裂,眼看佛祖就在手边,他重新坠入了地狱。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绝对的公平,成长的路上磕磕绊绊常有时,所以我们才要学着整理情绪,不断成熟成长,过清清白白、问心无愧的人生。



无论情绪系统有毒还是无毒,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内心的蛛丝才不会断裂。


同样遭遇不公,有人用4小时反省自己,或向他人寻求帮助;


有人用4小时睡一场好觉,待情绪稳定,再重新出发积极生活。


困境再大,但来日方长。


生活实苦,我不劝你时时刻刻善良,但我希望你能永远保持清醒。


愿好人一生平安。


-END-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小鲸鱼 soon
赞赏
举报
王小女

好文章!学习了

2022-09-21 · 回复
匿名

馬後炮

2020-07-20 · 回复
逸小途

每个行业都应该有心理干预机制吧

2020-07-20 · 回复
  • 逸小途
    卡门 Lv0  小虾米
    回复 逸小途 : 摆设
    2020-07-3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