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些问题,只能用“无为”去解决

data.name
Susa...

认证作家
文:SusanKuang
来源: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现在,很多人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同的平台听课学习,我也不例外。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这几年的业余学习大多都集中在一些“无用”的内容上,比如历史、哲学和古诗词。说实话,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这些吸引,或许是因为我想从中寻找答案,可是,我又不知道我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我在散步和随意思考的时候,这个答案和问题突然间自己就冒出来了——原来它们就存在于现代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之中。它们到底是什么呢?接着读下去你就知道了。而且我相信,读完之后,你会拥有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李筠老师在他的《西方史纲50讲》中曾提到说,现代西方文明是由个人构成的,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从神权到王权,再到民权的权力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从金字塔式的权力框架中被解放了出来,成为了拥有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个人主义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这种演变离不开科学革命、宗教革命,以及政治、法律和经济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的支持。


个人主义的兴起又催生出了全新的价值观。这种全新的价值观推崇个人奋斗精神,它强调理性和高效,鼓励个人不断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换而言之,它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自然有它好的一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它能够把人的欲望和潜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这是现代西方迅速崛起,打败所有古老文明的重要内因,也是近百年来全世界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则可以通过持续的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


然而,这种过于强调个人成功的价值观也有不好的一面——它只告诉我们要努力追求成功,却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败,更糟糕的是,它对失败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你当然会春风得意。可是,漫漫人生路上,谁不会遭遇不顺和不如意?各种各样的小挫折和小失败更是家常便饭,而且不管你有多成功,你都会发现有人比你更成功。这个时候,你又该怎么办?


当一个人很想获得“成功”,很想让一切变得“更好”,却发现很难实现,甚至常常遭遇“失败”的时候,他势必会变得非常焦虑,甚至会出现抑郁。说到这里,你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


如果你能够看清这种只强调积极进取的入世价值观的弊端,你便会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而它的智慧就体现在它的中庸与平衡。


中国古人的精神灵魂当中,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儒家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人生是无常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幻转化之中。今天拥有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今天还在高峰,明天就可能跌入谷底。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你不再纠缠于世俗的得失,不再为身外之物感伤,不再计较琐碎的功利,你同样可以拥有快乐,拥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几千年来,一个孔子,一个庄子,构成了中国人心灵的两面,既有积极奋斗的一面,又有洒脱自由的另一面,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张力与平衡。儒道互补,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所在。




说到无为,有的人可能会对它存有误解,认为无为是消极的。实际上,无为看似消极,但它的本质还是积极有为。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完整的思想其实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无为是手段,它是老子为救世而提出来的治理方案。治,才是目的。


可是,老子为什么要通过无为去救世呢?那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事物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认识到这些事物原本的规律,耐心等待客观条件自然产生,然后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行动。


如果要对无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了几种态度性的因素,它们分别是:接纳、耐心、不争、放下与信任。


- 接纳 -


接纳意味允许自己如其所是地看到事物的样子,而不是根据我们的喜恶去对它们进行评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浪费很多精力对事实加以否认和抵抗。当我们那样做的时候,我们在本质上是想强迫事态按照我们所喜欢的方式存在,而这只会制造更多的紧张,并妨碍积极改变的发生。当我们忙于否认、强迫和挣扎之中时,我们便没有多少能量留下来去做那些可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


- 耐心 -


耐心是一种智慧。它表明我们理解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内在规律展开。一个孩子为了帮助一只蛹转化成蝶而破开它的茧,但通常蝴蝶并不会因此获益。任何成年人都知道,蝴蝶只会在它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这是一个无法被催促的过程。所以,在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急于求成不仅无益于达成目标,反而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 不争 -


不争意味着包容,允许不同意见、观念的存在,尊重它们,不把不同看成是对立的,或者是对自己的否定。当我们想要去与他人相争时,背后的动机往往是要凸显和证明自己,而之所以要证明自己,其实是想要得到尊重、价值感、接纳和归属感。然而,赢得他人尊重和接纳的最好方式不是去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是先给予对方尊重,并接纳他们的不同。同样道理,获得价值感的方式也不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寻求优越感,而是选择与人为善,去兼顾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 放下 -


据传在印度有一种特别聪明的抓猴子的方法。故事是这样的,猎人在一个椰子上挖一个洞,洞足够大,猴子可以把手放进去。他们在另一端钻两个略小的孔,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然后把椰子固定在树的根部。接着他们在椰子里塞进一根香蕉并躲起来。猴子跑下来,伸手抓住香蕉。这个洞的挖法非常聪明,空手可以伸进去,但是拳头出不来。若要自由的话,猴子只需放下香蕉。但似乎大多数猴子都不会放手。


们的内心也常常会以很相似的方式被抓住。我们越是想要得到,就越得不到,越是想要解决问题,就越解决不了。如果懂得放下这种执着,我们便可以退后一步,回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看清现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 信任 -


信任意味着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总想向外寻求指导,想要别人告诉自己“正确答案”,哪怕一路上你会犯些“错误”或者走些弯路。在任何时候,如果你觉得有些事情不对劲,为什么不去尊崇你的感受呢?为什么你会去低估或者忽视它们,把它们当作是不确实的,只因为有个权威或者某群人有不同的想法或说法?只有当你懂得如何信任自己之后,你才能摆脱对外在的依赖,才有可能“做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和痛苦,其实是就因为我们不懂得无为,是因为我们太想要控制所导致的:我们想要成功,所以我们抗拒失败;我们想要完美,所以我们无法接受不完美;我们喜欢确定性,所以我们总在寻求确定的答案,无法与不确定性和模糊相处;我们喜欢轻松和快乐,所以我们排斥一切痛苦的感受,一遇到困难情绪我们就想立刻摆脱它。


然而,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和随机性,它不以为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是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就能马上得到,也不是我们不想要什么,它就不会出现或者可以立刻被消除,而且未来就是不确定的,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任何有关未来的确定答案。当我们想要去控制这些我们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抗拒那些我们根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的生活不断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和痛苦。


假如我们可以放下内心的控制欲和种种执念,学会与那些我们不喜欢的现状和谐相处,允许困惑、迷茫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接受生活的不完美,那么很多问题不用解决自己就会消失。 这样的话,我们便能为自己腾出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可以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去看清现实和客观规律,然后以此为基础去考虑接下来的行动策略,并踏踏实实地专注于当下可以做的事情。


人生最佳的状态,一定是在有为和无为之间保持平衡的状态——永远积极向上,永远勇往直前,永远在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生目标全力以赴,但不执着于结果,不为外在得失与名利所累,不急不躁。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种状态,我觉得朱光潜的那句“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是最好不过的了。


有了这样的心境之后,我们便可以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中更好地探索和创造自己的未来,因为不管外在世界怎样变化,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和不顺,我们都能坦然接受并积极面对,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和痛苦,也不会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就算我们最后没有得到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我们这一生也是没有遗憾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我们把自己能够做的做到了最好,并从中获得了成长。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拥有这种平衡呢?难道要去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吗?并不需要。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工具,那就是正念Mindfulness。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它指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正念虽然起源于东方,但是西方通过科学的方式证实了正念冥想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压力和痛苦,于是,他们除去了当中的宗教部分,把它科学化并进行推广。这其中最著名的推广者便是麻省大学医学院的卡巴金博士。1979年,他开设了减压诊所,并设计了一套“正念减压疗法(MBSR)”。如今,这套疗法在美国医疗、学校、企业等机构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念就是在教我们如何练习无为,我刚刚提到的那些无为所包含的基本态度,全都是正念练习的基础,而正念练习的本质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觉察中放下评判的习惯,以及想要强迫事态按照我们所喜欢的方式存在的欲望,逐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无论它是我们想要的,还是我们不想要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练习正念冥想,把正念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正念之所以会流行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个过于强调成功、高效和行动的入世价值观所带来的失衡问题。它可以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得一丝安宁,让我们从没完没了的努力尝试、害怕落后的焦虑、狭隘视野,以及过度思考所带来的自我消耗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写在最后


以上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我今年最大的认知成长。过去,我一直很想帮助大家改变,帮助大家提高行动力,变得更加高效。后来,我才意识到,在一个人还不懂得如何思考,缺乏成熟的价值观和一种豁达的心态的时候,过于强调改变和高效,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焦虑,甚至越来越低效。


要知道,高效意味着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与你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而正确的方式则需要依赖技能、需要你理解和尊重客观规律。不管是价值观的形成,技能的磨练,还是对客观规律的理解都是急不来的,需要时间和耐心。


所以,我现在的策略变了,我决定先帮助大家掌握无为之道——学会接纳,学会信任自己,学会静下心来,培养耐心,然后再考虑行动、目标和高效能的问题。这种策略似乎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我发现,当大家有能力让自己的大脑安静下来,不再那么急躁和焦虑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都会好很多,而状态好了之后,一系列的积极变化就开始发生......


作者简介:SusanKuang,畅销书作者、心理学研究者,CBT人生教练,专注于认知与情绪调节、目标管理,以及高效能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希望帮助更多人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蓬勃绽放,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举报
相关阅读
梧桐99

excellent! You're the best psychologist I've ever seen!

2020-12-24 · 回复
金睛锦鲸

感谢!希望能继续阅读您的好文章

2020-07-15 · 回复
金睛锦鲸

感谢!希望能继续阅读您的好文章

2020-07-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