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生眼中,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心理学知识点。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木棉959 柚木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在心理学生眼中,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心理学知识点。


全国新高考I卷



在疫情中,人们的物理距离远了,但在心理上的联系更紧密了,不止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奔赴一线,大家也在以各种形式再进行心理上的紧密支持。初期“我们都是武汉人”,各地积极支持隔离政策,许多人参与组织抗疫助农活动,都是大家通过各种形式在对同胞进行支持。疫情是一次“死亡提醒”,大量研究表明,死亡提醒后人们的内群体偏好会增强[1][2]  ,甚至会更愿意牺牲小我、捍卫集体[3] 。


全国III卷





“为自己画好像”,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这道题立刻让学堂君想到了心理课上常用的“乔哈里窗(The Johari Window,也译为“周哈里窗”)”[4] 。它以其创造者Joseph Luft 和 Harry Ingham 的名字组合命名,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图源网络

公开区: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性别,身高和大概体重,或者其他有意传达给人们的信息。这就是每个人的基本公共人格。


隐藏区:自己知道,但是选择不对他人透露的事情,因为自己认为这是隐私。


盲目区: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自知,但是别人却可以看得很清楚又不告诉自己的(比如口臭...)。


未知区:我们自己不了解、外人也看不到的。


多交朋友,有助于减少未知区的大小;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让我们扩大公开区、减少盲目区,全面地了解自己。


北京卷(2)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收到一条假信息的人可能会做什么呢?


学堂君想起了Science上的那篇研究:假(false)新闻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要比真实新闻更快,也更远、深、广;虚假的政治新闻比其他方面的假新闻影响更明显;在传播中,人是比僵尸号自动抓取更有力的推手[5] 。在研究中,研究者区分了“false”和“fake”。他们关注前者,就是已经被证实为假的故事上,而不对制造新闻的意图做出揣测。


为了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对推文的“新奇性(novelty)”进行了量化,并发现在随机的推文语料库中,假新闻的这一特征非常突出。这些假新闻会让人产生恐惧、厌恶和惊讶的情绪,而情绪也许进一步推动了传播。


上海卷




角度一:


掌控一切本就是错觉,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本质。


如果不能接受这一本质、坚持认为“我可以掌控世界”,这是精神分析所认为的“全能控制”防御机制。婴儿会有这种原始的全能感,因为他们一天24小时都有人照料,冷的时候会有人盖上被子,想要抱抱一哭就可以得到。


长大后,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不可控后,这种防御机制会逐渐退化;如果没有成功退化、还是要求掌控一切,可能会使人产生过度的控制欲望和焦虑,变成不惜一切的竞争者,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6] 。


不能全能掌控,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无能为力”,接纳、适应转折,也是人重要的能力。


角度二:


生活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此感到非常无助?


为了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人们会对事情做出各种解释,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个人的情绪、态度、能力等,外部原因包括情境、社会规则等。


愿意将事情内部归因的人称为内控者。内控者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能够通过足够的努力克服困难。


而愿意将事情外部归因的人称为外控者。外控者总是认为“与我无瓜”,他们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而自己的努力在这些事情面前都无济于事。


当我们使用不同的归因模式时,我们会做出不同的表现。内控倾向越高,我们会越努力地解决困难;而外控倾向越高,我们会更多做出逃避、不管不顾的表现[7]。学堂君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相信自己,不再无能为力~


江苏卷



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这有利于寻觅知音、共创意义;但这一倾向,也可能让人在形成错误信念时,更难以纠正自己。


人们总是更愿意认同自己认同的事。在推理时,人们普遍具有“证实倾向”心理,即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在心理学家沃森关于证实倾向的一个经典实验中,约 46% 的被试做出了证实倾向的选择;只有 4% 的被试做出了证伪的选择[8] 。


人们总是更愿意认同自己喜欢的人。如果把具有类似偏向性观点的人们聚在一起,在讨论后,人们可能会越来越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会形成极端的观点,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9] 。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讨论如此便捷的现在,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的关注,可能会带来错误、极端,这是我们需要提防的。


浙江卷




对未来教育成就的期待和希望,为学生提供了奋斗目标与前进动力。


但是很显然,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和孩子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期待、愿望;而家长实际的期待,与孩子感觉到的期待,可能也有差异;更加贴近现实的信念“期待”和反映向往、希望的“愿望”,也可能有所不同。当这些来自不同对象、针对不同方面的期望出现落差时,会发生什么呢?


当家长教育期待高于孩子自己的教育期待时,家长更有动力去参与子女的学习活动,进而有助于提升子女的学业成绩[10] ;但如果家长教育愿望高得不切实际,就会引起孩子的压力、抑郁,进而让孩子无法专注学习[11] 。


反之,当家长实际教育期待低于孩子的教育期待时,孩子在教育目标上的奋斗就得不到家长的充分支持,因而阻碍了其学业发展;但如果家长教育愿望较低,也有的孩子会为了证明家长对自己的错误判断而更加努力学习,反而提升了学业成绩——就像那句“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大家高考加油,无论如何,我们爱你!


参考文献
[1]Castano, E. , Yzerbyt, V. , Paladino, M. P. , & Sacchi, S. . (2002). I belong, therefore, i exist: ingroup identification, ingroup entitativity, and ingroup bia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2), 135-143.
[2]Dechesne, M. , Janssen, J. , & Van Knippenberg, A. . (2000). Derogation and distancing as terr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need for closure and permeability of group bounda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923-932.
[3]Routledge, C. , & Arndt, J. . (2010). Self-sacrifice as self-defense: mortality salience increases efforts to affirm a symbolic immortal self at the expense of the physical self.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3), 531-541.
[4]Luft, J. (1961). The Johari Window: A graphic model of awarenes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uman Relations Training News, 5(9), 6–7.
[5]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46
[6]《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Nancy McWilliams著,鲁小华 郑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7]Kelley, H. H. , & Michela, J. L. . (1980).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1(1), 457-501.
[8]Wason, P. C. & Johnson-Laird, P. N. (1972). Psychology of reasoning: Structure and content. London: Batsford.
[9]郭光华. (2004).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3(6), 110-113.
[10]Wang, Y., & Benner, A. D. (2013). Parent-Child Discrepanci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ctual Versus Perceived Discrepancies. Child Development, 85(3), 891–900.
[11]Lv, B., Zhou, H., Liu, C., Guo, X., Zhang, C., Liu, Z., & Luo, L.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child discrepancies in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 of children’s academic self-efficac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86, 296–301.

作者简介:木棉959 柚木。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举报
姚向军-高精志愿规划

学习了

2020-07-14 · 回复
匿名

诚哉斯文!

2020-07-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