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从缪可馨事件学到的关乎生命的一点是什么?

data.name
姚刚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本次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姚刚老师,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分析该事件涉及几个重要人物的心理过程,并建设性的与更多的家长探索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打造哪些坚实健全的人格基石?怎样为孩子的成人保驾护航?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但愿更多的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帮助更多的孩子开拓他们精彩的人生。


姚刚老师导语:


作为一名十几年的一线心理咨询师,我在学校里面做心理辅导也在深圳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工作过好多年,在我们心理学的个案当中也甚至接触过很多就是有自杀倾向或有这样类似想法的一些孩子。


所以看到这个痛心事件后,特别有感触,把我之前的一些感触激发起来,所以就临时决定要和这些家长、老师交流交流,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我们一起来探索,期望能尽力降低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感恩大家的聆听!


——下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重要部分:


01

事件回顾、直播目的


还原缪可馨同学痛心跳楼事件的过程。


2020年6月4日,江苏省常州市河滨小学10岁女生缪可馨在学校跳楼自尽,消息牵动无数人的心。经过多日拉锯,《红星新闻》6月16日报道,可馨家人和“相关部门”的谈判已经达成合意,孩子的尸体也已于17日火化。


02
作文课,心理遭遇了什么?


我们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缪可馨同学轻生前后两小时,心理都经历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现象,一个孩子自杀、包括成人自杀,如果我们做一个心理学的假设,就是这个孩子受了刺激,大家同意吗?


或者我们用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事人发生了一个应激事件,而她内在的心理资源不够用,造成了心理创伤,压力很大;是我们的第一个假设,这个孩子一定经验到了一个不开心的应激事件,心里受到刺激,也许就是自尊被否定,而被批评、心理受伤、羞愧......然后感觉有一种被崩塌的感觉,而且觉得自己的生命无价值、无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我们人类受到刺激以后,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开启,我们可能会选择战斗、逃避或蒙了;如果评估后实力相当,我们可能会战斗,否则我们就只能逃避;刚开始也许都会蒙了一下。


可是对于这个孩子,受到老师权威的批评,不可能攻击,很大程度会想到逃避。


03

教育,怎样才是比较有效的沟通?


首先和大家谈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身边有好多号老师,他们尽心尽力,他们是有爱的老师,是优秀合格的老师,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成长学习过程很感动,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探讨老师的话题的时候也要避免一种绝对化心理,避免以偏概全。


我们如果回顾事件前后,可以推测到袁老师和缪可馨同学之间课堂上的沟通时低效的,是失败的,大家同意吗?


心理学上讲,一个心理咨询师跟我们来访者的沟通,我们父母跟孩子的沟通也一样,沟通很重要的,沟通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的听到了什么,这才是沟通的目的。


沟通是以对象的状态为前提,而不是一方强烈的想把东西去灌输给对方,这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暴力沟通,在我看来,这个互动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不存在沟通的,因为孩子的状态老师是没有看见的,没有被尊重的。


在这里,老师缺少了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同理心,又叫换位思考,也叫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一种情商、一种能力。


可以假设,就是孩子在这两节课当中显然缺少被同理心的,如果说孩子流过泪,低过头,脸绷得很紧,或者很难受,老师有看到吗?有去问过吗?而如果我们还一直在纠结要再写两篇正能量作文,显然没有看见孩子的状态去做一些调整。


如果想某些新闻披露的,如果老师还有讽刺挖苦、体罚等等,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04

实施体罚的老师和正能量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去感受一个可以轻易发脾气、甚至打人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可能我们也会看到的是一颗破碎的心,冷漠的心,有压力的心。袁老师,她的心理状态也是很不好的。


如果一个人心里面如果装满了爱,很平静很放松,很幸福,很满足,你想一下你如果是这种状态,你会去打的孩子吗?会去骂你的孩子吗?如果你是老师的话,你会轻易打你的学生吗?显然是不太容易的。


首先,我们的假设是这个老师,她也背负了很多的压力,如果说不是这样,就是性格,人格上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她心理压力蛮大的可能性较大,她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不好,有可能他是一个负能量的状态,而我觉得蛮可惜的是,她也没有去觉察自己的内心的状态。


所有说,要真正关心孩子,我觉得首先是老师的心理健康,这个是很重要的。据我所知,其实蛮多的老师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无论是事业的压力,还有生活压力,包括还有学生的压力成绩的压力,他们的压力是不小的。


所以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学校社会要创造出一个好的环境,要让老师在教育育人、传道授业的过程当中,他能够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快乐是神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老师的压力会少很多,那对于老师个人来说呢,有的时候,如果我们无法立即改变外在的环境,但我们可以试着改变我们自己对不对?


所以说老师要去随时去觉察自己,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满足的状态下去工作,这个是对自己心理健康有好处的尤其是对你的学生也是特别有好处的,我觉得这个老师是需要去做的,老师也需要被看见,被同理。


05

家长还可以做什么?


悲剧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都很难受。尤其是作为家长,更难过的是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早上还给女儿穿上漂亮的连衣裙,晚上孩子就没了,相信这种悲痛非常非常难以承受,这种时刻真的真的很煎熬。


所以我们讲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悲剧已经发生,如果我们可以站在过去,展望未来就是最大的价值。


我们看到缪可馨妈妈其实做的挺不错的,第一次被打耳光以后他妈妈就开始跟他有足够的沟通,跟他讲,我觉得这个还是做的好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如果的话,还可以,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后来有新闻说孩子第一次被打耳光后,家长送钱讨好老师,这一点更需要各位家长区觉察、思考。)


我们如何做,如何做,如何去最大程度去保护我们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命健康,最大程度的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这是我们要去探讨的一个重要目的!


——教育当中家长应该给到孩子的几个重要的基石是什么?


毕竟我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学生,有那么多的孩子要去成长,所以这个主题还是对我们继续上学的学生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们首先探讨:一个孩子包括成人,他为什么要去自杀啊?


我刚才讲了他很可能是受了刺激,我曾经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在深圳情感护理中心工作时,接触了大量的要自杀的个案,中心基本上都干预成功了,对这个部分我们也是做了很多的研究,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假设:没有一个人愿意自杀,没有一个愿意死,你同意吗?


所以说如果这个人在轻生之前这段时间有人能让他看到希望,有人能让他看到别的可能性,有人能让他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糟糕,有人能让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有人能帮他,有人能让听他诉说等等。只要一个想要轻生的人得到了这些假设的任一个,我们就知道一个人他都不会走这条路。


所以这些这个假设还是有意义的,所以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孩子觉得发生了这件事后没有想到要去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这一点家长要重视)


我们常常说孩子在家不说话,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孩子们却一个个口若悬河;也许是我们家长平时的不善于倾听、理解,使得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和我们倾诉。


因此首先,父母要帮孩子建立一个像泰山一样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人,而且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对你这个人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但愿我们可以让我们孩子能够深深的感觉到这一点并深信不疑:在任何情况下我的爸爸妈妈的这份爱是没有条件的,所谓的没有条件就是说,这份爱跟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跟同学怎样的关系、有没有听话都没有关系,这个爱跟这个人,这个孩子本身、他这个生命有关而已。


这样,当我们的孩子她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而不会轻易因为周围人对自己的否定而随随便便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没人在乎.........


第二点,保证和孩子沟通渠道的畅通。


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有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如果说有一个爱孩子的父母,有一个跟孩子畅通的沟通通道,那就意味着孩子有事的时候会和我们说,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有纠错这个机制,就可以去引导,而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


父母要跟孩子在平时不断提示孩子在遇到什么情况时,一定要通知爸爸妈妈,这种情况下不要让孩子觉得我说了以后我妈妈肯定会批评我;再完美一点就是,万一遇到坏人了,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去跟孩子去探讨一下遇到这个情况下要怎么做。


比如说缪可馨这个事件,至少是那个很难过很糟糕的时候可以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没有电话打,就等一等也行是吧,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帮忙自己,除非之前我们的所作所为让孩子失望,将这份信任丢失了,那就从现在开始试着捡回来。大家说,好不好?


从新闻资料来看,缪可馨同学站在栏杆外,迟疑了片刻,才跳下去的......这段时间,如果有老师、同学一个理解、缓和、关爱的眼神,也许是一句话,就有可能避免一个人走到人生的边缘,她就会得到拯救。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事我觉得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事情。


06

总结


父母应该用行动给到孩子的人格基石:无条件的爱、价值感、随时随地畅通的沟通......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直播探讨的父母教养主题的一个角度就先到这里,期待后续我们能在一起分享探讨更多的主题,也欢迎伙伴们补充完善。





文:姚刚  (国内最早一批执业专业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与家庭治疗师;长达数年跟随国内外婚姻与家庭治疗大师学习婚姻家庭治疗;十几年禅修静心经验,个人静心体验超过8000小时;十几年心理咨询实践经验、个案时间超过6000小时;国内推动正念结合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于敬东

学习了

2020-07-12 · 回复
匿名

膜拜大佬

2020-07-09 · 回复
匿名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2020-07-0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