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心理分析 | 2.孙悟空的自我

data.name
李菊红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在上一篇文章《孙悟空是个自信孩子》中提到花果山、水帘洞象征孙悟空得到的父爱和母爱,使他骨子里透着自信,小说用象征手法描述他的婴幼儿时期是很幸福的。随着时间推移,必然会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对于孙悟空而言,他发现的局限性是:自己会死。


当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时,就意味着和现实有了接触,人格结构中自我的部分就会开始发挥作用。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他决定寻求长生不老之道,我们可以把孙悟空寻师学道这个阶段看作孙悟空自我成长过程。


在寻师路上,孙悟空一路模仿学习市井中人,穿上人的衣服,学人礼,说人话。他主动开始社会化的过程,主动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这是自我适应功能的体现。


孙悟空在寻师路上,遇到一个樵夫,樵夫指引他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须菩提祖师。这时的孙悟空还是相当自恋的,他要求樵夫给他带路,但是被樵夫坚定的拒绝了。樵夫道:“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孙悟空的无理要求。这让孙悟空体会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这种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促进人格结构的形成。这一次经历能促进孙悟空的自我发展,使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完全支配另外一个人,有些事情必须要靠自己,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别人,顾及别人的需要。


当孙悟空来到三星洞时,看到:“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给人一种祥瑞而清幽的感觉这象征菩提祖师的人格状态。在这里孙悟空将受到很好的熏陶,对自我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孙悟空遇到菩提祖师第一件事,就是给他起了”孙悟空”这个名字。名字像一个容器一样,包容着自我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名字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它把人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同时,名字也具有界限的功能,区分了你我他。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名字时,也就意味着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某种程度上来说,名字确立了我是谁。


孙悟空对自己的名字很满意,连说“好!好!好!”。通常对自己的名字较为满意的人,自我满意度更高、人格整合会更好、对自我的评价更积极。


孙悟空在三星洞的最初的七年,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孙悟空努力在发展自我的社会化部分。


当须菩提祖师要教他道的时候,一连给他提供了四个建议,悟空连说了四次:“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此时众人抱怨他、鄙贱他、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这也是自我功能比较好的表现,首先,悟空有自己的清晰的目标,明确知道的自己的目标是要学长生不老之道,不会被其他的东西所诱惑。


其次,一般人被老师打了,可能会委屈和记恨,甚至一蹶不振。而悟空被老师打了,却领会到老师是要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秘传道与他。


孙悟空认为,祖师打他三下,是暗示三更时分相约。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是暗示他从后门进入,要秘处传他道也。


悟空有高度的共情能力,知道别人表现行为下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不管是明确的目标感,还是高度的共情能力,都是自我的功能良好的表现。


当孙悟空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本事时,惊动了祖师。祖师教导众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更告诫孙悟空,“在人前卖弄?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不可保。”


须菩提在某种程度上,行使父亲的指导和训诫的功能,修正他的夸大表现欲,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卖弄张扬,很容易惹祸上身,内敛保守才是处世之道。如何处世,是自我的重要功能。


须菩提祖师可以看作是孙悟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一个面向,他起到了教导孙悟空的作用,但须菩提的父亲功能是有缺陷的,须菩提劝孙悟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害怕孙悟空惹祸牵连到他,威胁孙悟空不许说是他的徒弟。


孩子对于养育者发生的禁令、训诫、赞许和指导被逐渐内化进人格结构,但须菩提担心孙悟空惹祸牵连自己,将孙悟空撵走,这导致孙悟空内化的失败,自我调节和控制功能没有充分发展出来,自我的理想和价值也没有形成。人格水平停留夸大自恋的阶段。





文:李菊红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爱学习爱实际教育分享者

2020-07-10 · 回复
匿名

写得挺好的,赞一个!

2020-07-09 · 回复
匿名

老生常谈

2020-07-0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