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与大脑

data.name
王丽芳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原始父母的呵护,如果刚开始父母的位置就偏离,孩子自然就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最近在设计儿童心理连续培训课程内容时,把儿童养育和父母关系联结起来,并通过一些自己的猜测(未能做实验研究),将依恋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也是我们动力沟通强调的妈妈在家就在理念,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理念中的核心。


我们知道人出生的时候,比较成熟具备的就是身体和感受,这个时候婴儿的需求就是被满足各种生理需要,同时情感、思想的孵化也在慢慢形成。


我们大脑里有两个简单的系统,一个是大脑额叶,我们叫它理性大脑,这个大脑在出生时还非常微弱,经过慢慢发展会变得很强大,甚至在未来的人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理性大脑没用发育好,就容易行为冲动,难以自持。


另外一个是边缘系统,我们叫它情绪大脑(或者动物脑)。感受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在边缘系统发生作用,并因为边缘系统里的杏仁核对于情绪的记忆,在幼年时期(前语言期)的经历中获得的情绪体验,都会存贮在边缘系统,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发生作用。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调出相同的反应机制,让人处于类似的状态里。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谚语,就是这个部分的作用。


那么人类的情绪情感记忆有多么重要呢?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我们的需求总是被忽略,那么那时候的情绪情感体验就是坏的,包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感受,因为我没有获得自己需要的食物和照顾,要么觉得自己极坏,要么觉得妈妈(世界)极坏。


所以成长以后,对世界和他人充满了恐惧和焦虑,甚至愤恨。当然大部分人不会遭到这么糟糕的养育,我们父母基本上都会满足基本的需求,只是有时候会有疏忽。


那么当这个疏忽发生,我们的大脑同样会有记忆,疏忽多一些,就会让大脑形成一个反射回路。如果照顾的比较好,那么这个好也会产生反射回路。这就是大脑的塑造过程。


接下来我们细致的举个例子,比如婴幼儿期,有一次妈妈与自己分离了,那么孩子就怎么哭都找不到那个原本熟悉的妈妈,就会感受到挫败,这种挫败会印刻在边缘系统,经常遭遇分离的情境,导致孩子的这种分离挫败就非常强烈。


等这个孩子长大后恋爱了,当对象因一些原因要离开,她/他就会调动起来之前的分离挫败体验,于是情绪就会变得非常激动或者糟糕。


这就像一个共振体系,这次的分离引起了以往的分离体验,而这部分是他/她自己并不能意识到的(因为那个时候属于前语言期,并未进入理性大脑存贮),所以她/他只会认为失恋/分离让她/他痛苦万分。有些人就会有过分的行为,比如攻击对象或者攻击自己,或者长时间不能离开那种挫败的情绪。


我们通常所说的潜意识,也就是在前语言期,父母与我们之间的互动中没有被满足而压抑下来的记忆。


理性大脑的发展通常是由体验以及生活中父母的指导形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的指导脱离了体验的真实,就容易形成思想与身体和感受的分裂,现在很多人的身心疾病也源于思想与身体和感受的分裂,他们用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但身体和感受不接受,导致了内心的极大冲突。


那么依恋关系的建立,取决于这个时期父母是否有足够好的照顾到我们的身体和感受,而不是用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需求。安全的依恋关系就是父母能够在大部分时间照顾到身体和感受。所以父母如果能够安稳的陪伴孩子,照顾到孩子的身体和感受的需求,那么孩子的基础也就打好了。


那么作为已经成年的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婴幼儿时期重新被照顾,怎么办呢?


就是内心拥有一个自我金刚结构,我们经常要对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做敏锐的觉察。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这个部分,总是用理性来思考及合理化自己的感受。那么美人技术就是极好的锻炼方式。


安心安家安天下,首先要安的是自己的身体和感受。理解自己以往的体验,被忽略被贬低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体验,接纳自己那些感受,我曾经那么无助过,那么渴望被照顾过。理解自己的愿望以后,给自己一些理解和照顾。慢慢的我们就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接纳痛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体会改变的快乐。


自我金刚结构里应该有三个我,行动的我,反思的我,反观的我。直接行动的包括身体和思想、感受,这部分在最底层,就像动物一样,有感受就行动,有思想就带动身体。这时候人只有一个凌乱和即时的反应,有些人可能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层次里。


反思的我是有了对自己思想的反省,会去质疑自己的思想,这时候就会让大脑额叶(理性大脑)进行工作,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反思的我如果太强大,就会忽略身体和感受的反应,从而出现身心不一致的情况。


这个时候反观的我就非常有必要出现了。反观的我就是对自己进行观察和陪伴,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只是看着思想、感受和身体,接纳他们出现的反应。这个接纳,是处理边缘系统的作用,当情绪起伏,边缘系统的工作就会阻碍理性大脑的工作,那么反观就是让边缘系统慢慢恢复到平稳状态的过程。


这里简单的就这么描述了我这么几年工作下来的总结,觉得人很简单,但是也复杂。简单的是只要这么几个元素就可以拆解,复杂的是每个人的细节感受都是独特的。所以真正理解一个人,还是得自己才行。




文:王丽芳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占个楼

2020-07-04 · 回复
匿名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

2020-07-04 · 回复
匿名

看你的文章很有共鸣。

2020-07-0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