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何以成为大型车祸现场的女主角

data.name
周弗逸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一大早起床,娱乐圈又有翻车案例。而且翻的是在娱乐圈足足摸盘滚打了36年之久的“伊会跳”,简直就是吃瓜群众的大型福利。


要说,对于我等寂寞平凡的生活带来许多刺激和乐趣的,不是电影不是综艺,而是正在进行时的演艺圈真人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雷在哪里暴响,这彰显了5G时代、网络畅游的欢乐。


如果说,对于“伊会跳”,我要弱弱地说一句,我从小就看她的节目长大,不知道“伊会跳”会作何感想?


是自我安慰的认为自己德艺双馨呢,还是暗戳戳地以为我在DISS她,炫耀我比她年轻。实话说,外部世界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如何认定,就会如何回应。


这段时间,伊能静的一些言论,实在是大型车祸现场,当《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评委赵兆说,“伊能静一直在教同组的姐妹,导致自己没有那么投入”并劝她“不要那么使劲,副歌的地方稍微有点过了。”


实际上这段话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但是伊能静偏偏用了一个评委不理解他、猜度她、看不到她的付出,既委屈又冤枉的角度。


而后来爆出的静姐“抢镜门”事件,网友传她抢宁静的镜头,她专门和闺蜜录了九分钟的视频,在结尾言之凿凿地说:“就是黑粉,有人要搞她,有人在移花接木。”


我们当然不排除网络的恶意、以及人心的叵测。但是,假如说,只想享受红粉的爱戴和营收的红利,不愿接受黑粉的质疑和糟糕的言论,那么显然这只是小婴儿的一厢情愿。


内心独白是,只要我觉得自己是合理的有道理的,你们就必须理解我安慰我保护我支持我,否则你们就是在陷害我、迫害我、针对我,让我极度不舒适。我不允许你们任何别的想法或者看法。你们必须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一.

那个处处和我作对的世界


要说清这件事情,得要从小婴儿的发展说起,一个小婴儿脆弱地来到世界上,外部世界就格外显得危机四伏。这是一份来自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恐惧。


过去人们生活在森林、草原、山川中的时候,食不果腹,担心着野兽的撕咬、毒蛇的攻击,对于刚刚出生不能自理的小婴儿更是如此,外部的确是危机四伏、迫害而敌意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有性命之虞。


另外小婴儿在这个阶段有一种自大全能感,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围绕她在转动,她的意志创造了世界。


假如饿了,妈妈的奶来了,是因为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指令。假如说,妈妈的奶不来,那就是这个人不听自己的话,在违背自己,在针对自己。


她没有办法分清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的时候对她的疏于照顾和不满足,可能另有原因,比如心情不好,和爸爸吵架了、或者累了。


小婴儿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大人的悉心照料和回应,通过妈妈的乳房和怀抱以及眼神的抚触,慢慢在小婴儿内心形成一个中心,并且围绕着这个中心,一点一滴增强自己好的感受,比如安全感、稳定感、被照顾、被给予。同时对于妈妈的给予和付出,形成一种感激之情,这就是爱的源泉。


只有这个好的感受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可以对自己有确认的时候,内在感觉越来越好的时候,那么外面坏的危险和迫害就开始减少,自己也可以逐渐放松,逐步去探索和信任外部的世界。


反之,假如好的感受太少,内在的感觉太糟糕,那么外面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惊扰到自己,让自己感觉被忽视、被欺负、被迫害。有的时候还会做出很多反抗外部世界的见诸行动。


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内在的好的资源不够多。一点点外部的攻击就足以摧毁自己。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这样的,他们觉得外部世界危机四伏,到处都是杀戮和敌意,正是一种退行到婴儿的状态。


所以说,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实际上是和自己的内心戏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沿着这样的抚养路径成长的,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解读。


娱乐圈是一个是非之地、也是一个社会现场。很多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极度的放大和回响。心理素质不太好,内心对自己感受不太好的人会格外敏感,因为这个时候,外部世界就会显得格外敌意而针对了。


比如评委赵兆对伊能静姐姐的一番点评,假如说,伊能静能够知道,别人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允许别人拥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的话,分得清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而“抢镜门”事件,假如说,伊能静能够想到一件事情的发展,有许多因素,有许多的意外,整个世界并不是在以她的意志为转移,外界的迫害也不如她幻想的那么强烈,可能也会比较缓和地去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如此着急用力地做出回应,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实际上,娱乐圈本就是一个危机和风险并存的地方。很多影星在其中也都痛苦不堪,不亚于大型职场。但是每一个人应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酸酸甜甜出道的张含韵,10多年了,少女长成了熟女,却仍然被逼装天真可爱状,也遭受了很多网络的攻击,但是她并没有急吼吼地对质和剖白,而是带着几分无奈地接受,并通过这次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惊艳亮相,转型熟女,让大家看到了她默默的承受和生长。


比如说张雨绮,更是一个话题女主,两次离婚、各种诟病层出不穷。但是在她的言行里,大家充分感受到山东大妞的铁憨憨,以为是个高冷的事精,后来发现不过是个人畜无害稀里糊涂的的哈士奇。


比如叶璇,带着媒婆妆做直播带货,敬业之极,毫无偶像包袱。假如在直播间,有人在公屏上辱骂她,直接拉黑,或者屏蔽辱骂关键词,干脆利落,心理素质极佳。


我们不能保证外部世界是怎么样子,但是我们能够确保自己的内心的稳定。这大概就是一个人够胆混社会够胆混娱乐圈的底气。


二.

爱做主角的演员


因为趁着《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热度,我也大概看看伊能静这段时间的真人秀。


实际上,我会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艺人,知道节目组的需要,提供各种影视素材。


比如说,《婆婆与妈妈》的综艺中,经常对婆婆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当婆婆心直口快地问钟丽缇什么时候生孩子,伊能静找了个机会,把婆婆叫到厨房说,非常明事理地说,这是别人的私事,别人有难处不要问等等。婆婆给伊能静带来的水果,秦昊说不甜,伊能静马上说,果糖高容易发胖。妥贴又有心。


伊能静是一个处处留心也处处回应的人。初看会觉得完美无缺,细品会觉得细思极恐,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没有允许事情有任何超出她理解和掌控的发展可能性。即别人也是生活的主角、拥有另一套价值观和另外一些呈现方式的可能。


同样的操作也出现在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女团中,伊能静一开始就给自己凹了一个女队长的人设,引领着同队的王丽坤和王智。这两个女演员虽然唱歌的经验不够,但是在舞蹈、舞台表现力方面实际上是非常有实力的。


但是在伊能静的剧情中,他们就成了这不行那不行的样子,伊能静必须牺牲自己的练习时间,苦口婆心地教导她们,贴心付出如同妈妈。但是这里面,伊能静往往忽视了,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是否是对方同意的,自己的付出是否是对方想要的,自己硬立的那个人设是否又是对方愿意配合的。她全然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不需要做任何现实的核对。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自体心理学中,孩子的心理发展路径。孩子幼年的时候,需要通过夸大自体,创造一种内在完美感来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在这里所有的不完美都是属于外界。而全能、夸大、表现癖是夸大自体的特征。


比如说,一个2岁地孩子举着小桶得意洋洋地在父母面前炫耀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此时能够得到父母欣赏的眼光和夸赞的话,孩子可以拥有心理上的回应和支持,这种回应,让孩子免于困窘和羞愧。


孩子获得比较好的回应之后,会逐渐放弃这种残酷的古老表现癖的苛刻要求,接受自己的现实。不再那么兴致勃勃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欣赏目光。反而更尊重现实、拥有自己的自尊。

   

但是假如在这部分没有获得平实回应的孩子,就会一直保留这部分的古老表现癖的驱力,并且别人的存在只是自我展现的媒介和附和者,对方是观众、欣赏者、掌声提供者等,而不是合作者、支持者或者资源提供者。这部分人的内心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和控制,他人只是自己炫耀和展现的配合者,是自己舞台剧的群演。

  

所以,我们从《乘风破浪的姐姐》伊能静的操作中不难看出,首先她就把整个小组理解成了自己内心剧本的样子,对方成为了配合她演出的配角,她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位全能付出的好妈妈带领着两个没有思考能力的小孩砥砺前行、乘风破浪。


这种人我不分的状态,也恰恰容易投射在自体虚弱的人身上,她们也特别容易配合和纠缠。试想,假如换成张雨绮、黄圣依,怎么会那么服服帖帖接受伊能静的领导、帮助以及贬低呢?


假如伊能静能够分清他人是他人、自己是自己,可能也不会陷入全能自大的幻想里,或者她能够看到同组两位女性身上的优势和特点,并且愿意听从跟随而不觉得难堪,那么是不是这个女队会展现出另外一个不一样的风貌和发展路径呢?


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记得有一次听到伊能静谈与秦昊的相识,说到:“当时我是在一个发售会,活动已经举办完了,可是一圈人围着我,我极度的不舒适。然后他走进来,整个人把我举起来,提着我脱离了那个场地,我们呆在一起,他的眼睛看着远方。”


这段从伊能静口中说出的话,是不是非常有画面感,像极了韩剧霸道总裁拯救小女主的情景。


“然后后来,他说要不要交往看看”?伊能静说。“我说我不要,我不要成为一个挑选的对象,实验的对象。如果认定了就拿出你的勇敢和诚意。”


结果这个下马威,直接导致秦昊下一个电话打过来:“那我们谈谈结婚的事情吧。”


看了这一段采访的人,会不会觉得好有戏剧感。


实话说,但凡现实感强一些的女孩子,涉及到感情或婚姻的时候,都会比较慎重,了解对方的人品底细是基础的,在互动中感受双方的默契配合是必须的。但是伊能静不愿意,她要掠过现实的考量,感受着自己的独特与惊艳。


而另一次,和大张伟的真人秀,她做导演,大张伟做演员,伊能静强烈要求大张伟文艺、深刻、有故事感,最好结尾处眼角有泪,而大张伟不要深刻不要文艺,就要段子搞笑。两人不欢而散。


伊能静是一个运气挺好,能够一直地活在自己幻想中而不被打碎。人们会理解她的一些表现是职业需要,所以在演艺圈待了36年,顺风顺水毫无破绽。但是真人秀多了,也就真的秀出真人了。在她的行为中,的确有许多设计过的表演的成分。


比如这次《乘风破浪的姐姐》,有孩子的女演员不在少数,但是最后好好像大家独独记得的就是伊能静的悲情妈妈人设,离开孩子的痛苦和不能尽母职的悲伤。


这里我们要提到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癔症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常以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 。


就好像著名影评人SIR电影的评论——在《人间四月天》里,伊能静动用台湾言情剧的手段,死盯着、含情脉脉、嘴唇翕动,台词文绉绉有强烈。她可以把陆小曼演成伊能静。


观众很容易代入伊能静作为女明星的角色,鲜花着锦、撒娇在行、心疼随时,不能克制,外放煽情做到极致。诚然一个不甘寂寞、表达欲汹涌的女明星需要被听见看到,谁也不能阻止,这是应有的权利。但是做好一个真实的人,恰恰不怎么靠嘴。

  

的确这些年,伊能静说太多、展现太多、营造太多,而这或者刚好是内心匮乏的表现,彰显什么便在意什么、在意什么验证着内心缺乏什么。


四.

结语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一切,和她的原生家庭做链接,做出种种的心理学推测。但是假如她本人不痛苦很享受,并成为职业的助伴,那么谁都没有为她做主、要求她改变的权利。毕竟这个世界允许千姿百态的存在。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她的种种言行,支持她爱慕她,或者不那么喜欢她。




文:周弗逸  ((作者为壹心理深圳咨询师))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乘风破浪的姐姐真有看头,完全是不同类型的女性。

2020-07-03 · 回复
匿名

伊能静确实是小公主,今天热搜,她前夫哈林点赞支持她的文章,恃宠而骄吧。

2020-07-03 · 回复
  • 殷水
    周弗逸
    回复 殷水 : 哈林人真好
    2020-07-03 · 回复
  • 殷水
    lin li Lv0  小虾米
    回复 殷水 : 哈林工作室出来回应啦,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手滑误点,不是哈林本人
    2020-07-08 · 回复
匿名

写的很真实

2020-07-0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