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和外国人聊过天,我该如何开口?

精选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京师心理|柚木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从来没和外国人聊过天,我该如何开口?︱《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


英语课上,小A第一次见到外教。


小A一边好奇着想要尝试和真正的歪果仁说说话,一边又战战兢兢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怕被外教嫌弃。


“铃铃铃~”


小A在下课前也没能和外教说上话,内心“哼,歪果仁果然不热情,不想和我说话”,有点遗憾地离开了教室。




2020年,我们可以动动指尖在1秒内将信息发送给三千公里以外的朋友,也可以通过ins及时了解国外爱豆的生活日常。


可是,当我们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依旧会感觉沟通不太顺畅。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价值观,像是我们与对方之间隐形的墙。甚至,这堵墙让我们本能地逃避与对方的沟通。我们为什么不自觉地想要逃呢?又如何才能做到“好好说话”?


排斥“中国学生”的“歪果仁”?︱社会认同的重要性


我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仅会说“我是个外向的人”等的个人特质,还会愿意将自己归属于某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比如“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我是一个甜粽党”。如心理学家特纳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所说,我们不仅会将我们对自己个性和态度的认同纳入自我概念,更会将所处团体对我们的期望纳入其中。


前者被称为个人认同,后者则是社会认同

在确认我们自己所属的群体后,我们倾向于认同我们所归属的群体。自我服务偏差让我们更愿意美化自己和团体的行为,比如“我为我们甜粽党骄傲!甜粽党最棒!”。


同时,我们有将自己所在团体与他人所在团体进行比较的冲动,从而产生对自己所在团体的偏好,以及对他人团体的蔑视甚至敌视。比如“咸粽是什么东西,我是不可能吃咸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的”。


而那些缺少个人认同的人,他们通常需要通过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举个例子,生活中长期被忽视,几乎没有朋友的青少年可能会参加一些暴力团体,他们通过打架斗殴的方式建立起与其他团体成员的关系,从而获得一部分的认同。


在跨文化沟通中,我们很容易对对方的一些突出行为做出过分的反应或评价。同时,我们也会误认为对方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越缺乏个人认同的人,对他人行为越敏感。


回到开头的小A剧场,小A和同学们可能会认为“大家和外教沟通都好困难,这不是自己的问题”,“外教刚才直直地看了我一眼,是不是对我不满╯︿╰”,由此对外教出现排斥和不满的态度。


“他们”就是难沟通的?︱刻板印象在作祟


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所产生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对外团体成员的刻板印象。这是一种我们对外团体成员泛化的、整体的概括。这种泛化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为沟通带来障碍。比如最近浩浩荡荡的美国种族运动,就与刻板印象有关。


我们不愿意为获得更多信息花费过多的时间,为了节省精力,我们的大脑不愿意对某一个外团体成员进行深入了解,而是将ta归到所在团体中进行思考与评价。


虽然刻板印象为我们节省了精力,但这很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比如在学校中,很多同学会认为年纪大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很难沟通,这样的刻板印象就很有可能伤害到那些和蔼可亲、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老教师们。


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到行为。在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亚裔的英语口语比其他裔要差。有时,当我们被提醒到自己的亚裔身份时,口语表达会更吃力,我们变得更紧张。由此可见,人们的行为会向刻板印象的方向发展,与刻板印象保持一致。。


如何打破壁垒?︱接触与合作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如何顺畅沟通?


答案也很简单,通过不同方式拉近距离呀~


近距离的接触,往往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熟悉、喜爱、理解与信任。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好朋友和伴侣与我们如此信任?是因为我们与对方的人际距离更近,所以会有更多的了解与沟通。


接触是建立关系的关键。与他人建立友谊可以改善我们对他人所属团体的印象。如果我们认识了一个有趣且友善的德国人,我们就容易对德国这个国家产生较好的印象。


合作也可以拉近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距离。通过合作,我们会确定相同的目标并制定共同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相信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距离就被拉近,良好的沟通也就自然实现了。


理解并尊重差异︱我吃“甜粽”,你吃“咸粽”


跨文化沟通中,最有可能出现的障碍就是他人的社会观念与我们的社会观念有很大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不需要改变自己顺应差异,而是不轻易judge对方,去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差异。就像端午节即将到来,甜粽咸粽两党即将就粽子风味这一差异展开一年中最激烈的竞争。那是不是甜党吃甜粽,咸党吃咸粽,陈皮豆沙粽和蛋黄猪肉馅都很香呢??


理解观念差异,能够帮助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不同的观念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中,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这些观念的影响。


比如拍照时,我们喜欢用剪刀手“V”字来表示自己的开心,但英国人在二战后经常用反“V”来侮辱自己的政敌。虽然现在的反“V”没有了那么强烈的恶意,但在与欧洲的伙伴们交往时,我们仍需注意并尊重这一差异。


出于社会认同和刻板印象,我们在面对跨文化沟通情境时总是有一点迟疑。但我们也要记得理解和尊重永远都是人际相处中最重要的技巧。通过理解,保持尊重的态度,我们可以消除许多对他人行为、言论和感受的误解,也能让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伙伴们沟通的更加顺利。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柚木。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举报
相关阅读
亭曈

面对陌生的事物,预想多,则障碍或挫败感多

2020-06-25 · 回复
舒心❤

有意思

2020-06-25 · 回复
Y.525

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呗

2020-06-2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