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自卑者”模式?

data.name
袁媛

咨询达人/互动达人/心理作者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说是一个人因为自己总是尿床,心里很痛苦自卑,后来好了。


别人问他:你是怎么好的?


他回:我找了个心理咨询师。


又问:是他治好你的尿床吗?


回答:不,他让我接纳了尿床这件事。

        

听起来“接纳”似乎是自卑的解药。但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懂得,就是做不到。因为这个“接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身体的原始体验和反应。


在生活中自卑不是一个容易被谈及的话题,但确是一个容易被触碰的真实感受。


谈论自卑一定程度上需要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足,但我们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有缺陷的生物。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自卑,谈论我们的自卑感其实也是在谈论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不完美体验。

   

那么我们内心的体验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早年内心世界的建构是一个镜像的过程,我们在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与外部世界连接互动,早年的那面重要的镜子便是我们的养育着。


在与养育着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和发育,形成了我们特定的认知行为模式的编码。成年后这种模式也会一直在关系中重复上演,以证明我们内心的体验是真实有效的。

    

自卑者的模式一直都是:证明自己是不完美的,不值得被爱的。


一个自卑的女生寻找的男友无一列外总是会忽视她的感受,忽略她的需求,在关系中成为被动出局的那一个。


一位美丽有气质的职业女性在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刻感受到的却是他人的贬低和敌意攻击。


一位无法拒绝他人的来访会在咨询关系中依然渴望找到一位强势,主导的老师为她带来力量感。


你会发现自卑者总是努力的将自己陷入这样的一种关系模式中,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们熟悉的体验会再次被激活。他们的身体里就像是住着一面魔镜,需要无时无刻的提醒自己:你不完美,不值得被爱。


讲到魔镜就让我们想到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面那个皇后,她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的在魔镜里寻找那个我最美的感受。


她真的认可自己的美丽吗?她为何一直反复的在魔镜里确定自己是最美丽的女人?


事实上她对于自己是最美丽的有着深深的怀疑,恰恰是那份不确定感驱使着她反复去确认。


当最后魔镜告诉她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是白雪公主的时候,她彻底被击碎了,或许这才是她要寻找的魔镜:一面碎裂的镜子,这种崩解的感受才是她熟悉的。


为了消解那份自体碎裂的恐惧,她不惜做出那么多伤害白雪公主的行为来维持脆弱的自尊。


这面镜子是那么的重要,它不仅仅与我们的自体的感受相连,也与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模式相连。


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和早年养育着之间的互动体验,让我们看到了在养育眼中我们是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是被这个世界接纳的,还是被这个世界嫌弃的。


在自卑者的早年养育关系中有可能存在以下几种:


一面可怕的镜子:强势的父母,在他们面前从来就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一面模糊的镜子:永远忽视他的父母,在他们眼里从来就不曾看到过自己;


一面扭曲的镜子:贬低责罚他的父母,在他们面前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和认可的。


这样的镜子无法带给我们良好的内心体验,带来的只是无尽的恐惧,挫败和自卑。孩子无法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形成稳定良好的自体感受,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自信”。


因为在这样关系中我们无法被真正的看见,我们的需求也是无法被识别和接纳的。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怯懦的,匮乏的,不自信的,但是他们对于被看到和被认可是渴望而不可及的。


那么如果我们内心真的有这样一面魔镜,我们有没有可能作出一些改变呢?


当然是可以的,我们需要去找到一面具有矫正性体验的新镜子,在这面镜子里真实完整的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我们内在的需求。


这面矫正性的镜子就是一段带有矫正性体验的关系,它可以是一段亲密关系,也可以是一段人际关系,也可以是我们的咨访关系。


无论怎样的关系,这个看见自己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挣扎,痛苦,甚至还有恐惧,因为我们会看到曾经被忽视,扭曲和碎裂的部分。


事实上有许多人在找到这面新镜子面时退却了,旧有的模式虽然让我们不舒服但它是熟悉的可控的,踏出这一步,让改变发生的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在前两种关系中当这种痛苦出现的时候,我们也极容易重新回到原来的模式中去,因为对方不一定会懂得你的痛,也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接纳和回应你的痛。


但在专业的咨询关系中,来访和咨询师存在于一定的设置中,咨询师更像是一面清晰度相对较高的镜子,能够在这段关系中帮助来访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以及提供矫正性的体验,使得我们有能力去实现自我修复。


当我们有机会在另一面镜子中看到那个真实的,被接纳的自己,我们就有能力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体验,走出自卑者的心理模式。

 

 

 

文:袁媛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钰

2021-03-12 · 回复
匿名

谢谢,学习了

2021-03-08 · 回复
莲紫

接纳,看见

2021-03-08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