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基本功之二:听懂话外音

data.name
合硕咨询...

心理作者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儿”,人际交流中,听懂一段话的真实意思并不容易,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因为年龄差别,语言习惯,当时的情绪等因素,很容易发生误会。所以,听懂孩子的话,也是家长必备的能力。

 

一段语言一般包含四个因素,事实,情绪,目的,关系。我们举个例子来讲。

 

一个孩子说“今天我不想上学了”。从事实层面看,就是他今天不想到学校,这没什么歧义。包含的情绪可能是沮丧——她也想先好一点,但是没办法,也可能是挑衅——你想让我学习,我就是不到学校,还可能是其他很多。


不同人说这句话的目的也通常不一样,有的想让家长帮请假,有的想让爸妈听听自己的困难,或者寻求专业帮助。当孩子把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呈现了你们的关系,你是他的监护人,他需要和你报备请示或者求助。

 

听懂字面意思是最容易的,但是有一个误区,家长们通常会在孩子表达的意思上加入自己的联想,随后的交流不再是关于事情的讨论,而是永无休止的争执。


像刚才说的,家长可能会从这句话上联想到之前经常请假到校时间越来越少,以及现在不上学,未来怎么考试,等等。这些都会影响父母交流的情绪,进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除了理解事实层面有时候会掺杂个人杂念之外,情绪,目的,关系三个维度更容易被忽略掉,而实际上这是我们最需要听懂的部分,尤其是情绪。

 


人和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一定交流的是情感,所谓办事靠谱,值得托付,这些具体细节都是产生和安放情感的载体。


家人之间道理讲的再通,事情做得再细,如果不蕴含情感,情感不能够被对方体验到,通通都白搭。


像大家热恋中常说的爱你一辈子,听者瞬间体会到对方强烈的激情,并且给予回应,这就完成了一个交流。如果一定揪着质问你怎么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那就太煞风景了。

 


想要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常常问自己“他想表达什么体会?”也可以继续追问“你的意思是?”“你觉得……”,帮助孩子理清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不要太执着于对错。太多时候,只要我们开始了评论,就自动关上了体验的大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感受不到自己的关心、担忧、悲伤,也不愿意去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家庭是个讲情不讲理的地方,听懂家人语言背后的声音,交流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才是美好的一家人。




文:劲松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学习了

2020-06-22 · 回复
匿名

写的很好,听懂话外音不容易,要努力去理解。

2020-06-16 · 回复
匿名

恰到好处

2020-06-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