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疲劳? ︱ 线上会议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data.name
京师心理...

认证作家
文:京师心理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下午,课程微信群。


“各位同学好,明天我们的课程将于早上8点在Zoom开始,会议号是xxxx,密码是xxxx,请大家准时进入”

“收到~谢谢老师️♥”


作为网络学习老司机,你是否非常熟悉以上场景?



疫情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之一,便是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视频会议APP,用在线say“Hi”的方式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

不过,它给我们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甚至在线上会议中,我们很有可能“变了一个人”。线上会议给我们带来的疲劳今年5月,Wendy对疫情期间经常使用Zoom的用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线上办公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举止动作和沟通方式[1]。比如:


固定坐在摄像头前几个小时,经常会走神;

见不到同事,没有线下交流的亲近;

缺乏空间转换更容易分心,会议之间可以随意切换…

这些连续的线上会议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疲惫感(Zoom fatigue)。



社交线索的变化︱我是谁,我在哪?


在线下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我们知道ta是放松或紧张的;看到ta的点赞微笑,了解到ta对这次演讲非常满意。


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发言人身上时,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取更多的社交线索(social cues)。


而在Zoom的视频小框框中,我们几乎只能看到对方的脸(如果角度/光线不好脸也看不到…)。


同时,当Zoom中有多位参与者时,我们会同时看到很多人,我们可能看到参会者的家人在背景中走过,某个同学的猫猫突然跳到电脑上…


这样的情况下,有非常多的信息一起涌进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去识别对方发出的信息。这种模糊的互动超出了我们的负荷,也就让我们变得疲惫。



难以保持专注︱没多久就累了?


在线上会议中,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才能展现自己的状态。


以往,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如前倾、鼓掌表示我们的赞美。


可在Zoom中,我们只能通过一直盯着一块屏幕,更频繁地眨眨眼、点点头来维持这种连接。


线上会议建立起的连接更像是一种“模糊的连接”(disconnected connection)。我们无法近距离感受到参会者们,想要说话时必须先找到“举手”的按钮。


因此,这种我们以往并不熟悉的线上社交规则很容易导致情绪耗竭,让我们感到疲惫。



模仿他人︱ta怎么学我?


Zoom等平台会减少我们表达自己个人能力的想法。


在这个有些未知的情境中,我们变得更加同质化,更容易模仿他人,出现从众行为。


当大多数人都在积极倾听演讲者的发言时,你也会同样认真;而当大部分人关闭摄像头时,你可能会想“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吧”,接着悄咪咪地拿起手机,看看喜欢的up主有没有更新(划掉)。


这种几乎“与我无关”的参与会降低会议的融洽与凝聚力,甚至也会影响其他参会者对你的印象。



中场休息的缺失︱休息的仪式感跑到哪里啦?


想一想,在学校上课时,你最期待的是什么?


和伙伴们的闲聊,课间吃到好吃的零食,讨论前的热身,开会前对任务的回顾?


可是……


在Zoom中,这些几乎都缺失了,我们不能从一个会议室慢悠悠走到另一个会议室,不能在课间和同学闲聊,也不能在开会之前在白板上一起头脑风暴,创造花样想法;


忙碌之后,只有充分的休息才能让我们更加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工作中。没有了中场休息,我们在线上交流中的动力和参与度都降低了许多。


在Zoom世界中,我们可能前一分钟还在上课,一分钟后我们就迅速加入到另外一门课的小组讨论。看上去我们似乎比以往更快地完成了转场,但想一想,你是否叫苦不迭,和群里的小伙伴念叨“连着开大半天会,我好累哦┗|`O′|┛”?




如何减少“Zoom疲劳”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Zoom这类线上会议中感到疲惫。


信息的大量涌入,参与感与团体凝聚力的降低,缺乏空间转换导致仪式感的减少…这些都在推着我们远离“面对面交流”带来的感受,我们越来越少感受到线下交流的那种渴望与欢喜。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人与人之间模糊的连接?心理学家Steven Hickman给出了一些办法[2]。


  • 集中注意力︱进入会议室前专注一下


在点下“进入会议”前,做几个深呼吸,感受你的身体,注意在你脑海中有什么想法。


如果你仍然无法进入完全“此时此地”的状态,你可以用把手放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跳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


  • 真诚参与︱会议中好好参与


当参会者人数不多时,我们可以通过介绍自己、和伙伴们聊聊近况、积极反馈的方式,让自己更熟悉线上会议的环境。


这些方式既可以让其他参会者对你留下印象,也让我们拥有了一次在别人面前展示我们的机会。



  • 选择“演讲者视图”︱让发言者占据最大的画面Zoom


的显示包括演讲者试图和画廊视图。在演讲者视图中,正在发言的人会占据更大的画面,而在画廊视图中每个人的画面大小都是一致的。


在画廊视图中,一起看9位参会者甚至是更多人时,我们很容易不知道看向谁,看什么。


而当我们切换到演讲者视图时,我们的认知资源自然就会集中在那个更大的画面上。


这与我们在线下交流的情境类似,更容易让我们集中注意力。


  • 抵抗“多线程任务”︱不要边玩手机边开会


感到线上会议更容易让你分心?


悄悄关闭摄像头,打开其他文档,累了刷一会儿手机,微信微博B站淘宝轮流宠幸一遍……


这似乎给我们造成了正在进行多线程任务的错觉,“我一边开会,一边回复了邮件,还在618年中大促里买到了心仪的宝贝”。


别再这样做了~不仅是因为我们需要专注于当前的会议,实际上我们也无法付出努力同时做很多事情。


“一心一意”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以尝试关闭一些不需要当前处理的任务,让注意力自觉地集中在当前的事或人。



  • 固定休息︱会议间隔让自己放松一下


以往的学校课堂上,每节45分钟的课后都会有10分钟的休息。这给了我们记笔记,喝水聊天等放松的时间。


而在线上会议中,Zoom会议却经常一个接着一个。


这让Zoom会议室变成了一个从不停止运转的场所,似乎只要我们想一直开会,我们就能一直开会(在想?)。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关心宝贵的注意力和精力。


会议间歇时,在房间里转几圈,看看窗外的风景,做几分钟运动,放松地暂停一下。


  • 适应新环境︱现在和过去不一样


就像遇见未知的未来一样,我们需要学习适应线上会议这种新环境。


这种环境肯定比联系不上要好,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疫情肆虐时没有Zoom、腾讯会议、视频聊天,沟通会比现在更困难;但相比于面对面,这种方式依然不太能让人很好地感受到对方,距离会有一点远。


因此,我们也要适当节制对线上环境的高期望,这种方式可能无法完全还原我们线下交流的熟悉感,但它是我们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使用的最好的方式。


在线上会议给我们带来疲劳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这项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它帮助我们克服了物理距离,可以让我们在做复杂工作的同时,更灵活地调整时间放松自己。


它可以帮助我们延伸网络上的人际体验。虽然学习起来有一丢丢困难,但这是一项值得我们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why-bad-looks-good/202005/meet-your-Zoom-alter-ego-accepting-your-virtual-personality
[2]https://www.mindful.org/Zoom-exhaustion-is-real-here-are-six-ways-to-find-balance-and-stay-connected/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授权转载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举报
匿名

看完之后有点懵

2020-06-14 · 回复
匿名

真的很有感触

2020-06-14 · 回复
匿名

作者看问题总是很明白,分析问题的源头

2020-06-13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