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生弑母|违反人伦的背后是自我的“绞杀”

data.name
鲸厂皮皮...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做完这一切后,她反锁了家门,一个人和行李箱中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一夜,直到东窗事发。


就在13天前的母亲节,母亲还特意为她写了一首爱意浓浓的诗,母亲怎么也想不到,死亡正在倒计时,自己的生命将由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亲手画上句号。


 01 

相依为命的母女


张律师早年离异,一个人带着瑶瑶生活。


她十分疼爱女儿。女儿想吃羊肉,她就托朋友在内蒙古杀了活羊寄来;女儿要吃牛肉,她就找人帮忙从澳大利亚买牛肉;


她让女儿读一年学费3万的私立中学,即便学校离小区只有约3公里,张律师仍然坚持每天开车接送瑶瑶上下学。


在职场上,张律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律师,不但小有名气,还有多项社会兼职。


也许是继承了妈妈的优秀,瑶瑶从小很争气,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直在上游,钢琴考过了十级,还在校外学习绘画。


一位邻居说: “她妈妈把她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学这个学那个的。”


2014年3月1日,张律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黑白色的手绘兰花,写道“女儿给我画的生日礼物——虎皮兰”。



 02 

崩断的弹簧


没人想过弑母这种事会发生在张律师身上。


有人说,这无非又是一个崩断的弹簧而已。


不安稳的童年,成年后的婚姻失败,让一个女人更没安全感,她用“女强人”的角色来粉饰自己的不安,但在孩子这里,有时却难掩自己脆弱的内心


张律师曾写诗形容女儿是自己“蓝色的忧伤”


她说,我一直一直以为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却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


她说,要等女儿考上大学再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 


她说,感谢女儿10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陪伴。


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对女儿是有亏欠的,她要把那些“亏欠”“弥补”回来,她要“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她要让女儿过的更好、出人头地。


然而,越是“望女成凤”,越容易用力过猛。


这位曾经是老师而后是律师的母亲,很难不把职业自带的强势风格带入生活,职场得意,让她下意识认为自己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女儿要事事听从自己,如有异议,就是“犟嘴、不听话”


爱是真的,但“控制”思维让她带给女儿的窒息和压迫也是真的。



高期望值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心理过重,容错率很小。考试不符合年级前三的预期,母亲会严厉批评。不想午睡,母亲不同意。交了朋友,母亲没经过女儿同意就去调查,一来二去,朋友也离的远远的.....


“家里什么都好,就是这个妈不好。”


 一个心智不全的小孩,生活在高压的家里,面对“独裁”的母亲,情绪无法发泄,感觉不到平等和尊重,没什么要好的朋友,扛几年很难不出问题。


最终,弹簧断了。


这样的结局,让人联想到一部心理题材港剧中的案件:弑母尸水煮牛杂。


阿文的母亲看管儿子很严,从小到大阿文只要犯一点小错就会被母亲在大庭广众下斥责,即便交朋友也会被母亲插手。长期的内心压抑,导致阿文最终发狂杀母,抛尸大海。



后来,阿文因接受不了自己弑母的事实患上创伤后遗症失忆,在追凶过程中,也因发现自己才是弑母元凶而痛不欲生,令人唏嘘不已。



 03 

谋杀


在这段看似平静的母女关系表象之下,弑母,可窥见端倪:张律师诗中写道的:小小的背影、冰冷的石头,是女儿对自己“极致的爱”的冷漠回应的投射


而女儿选择用勒死的方式结束母亲的生命,多半也是对自己无法反抗母亲“极致的爱”的窒息痛苦的投射


极致的爱换来杀身之祸,何其讽刺。


不同于《心理追凶》中阿文的激情杀人,瑶瑶杀人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瑶瑶说,周五的时候就计划杀死母亲,但是因为住校的关系,没能实施计划;


周六,瑶瑶回到家佯装要给母亲按摩,从后用绳子勒死母亲。被警察带走的时候,瑶瑶没有哭,表现的很冷静。


勒死(窒息死亡)跟砍杀的不同在于,勒死的过程很长。看着血亲从奋力挣扎,挣扎不动,到呼吸微弱直至断气事后完成装尸、共处一室,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不言而喻。


因此,有人提出,瑶瑶的心理状态是否出了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如此冷血行径像足了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指常表现为高度攻击性、无羞惭感、行为无计划性、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类心理障碍者。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最为严重。


就目前的新闻材料来看,瑶瑶并没有高度攻击性和社会适应不良,人们也不能通过她在被带走时没有落泪很冷静的表现来判断她无羞愧感;


但瑶瑶的心理状态无疑是出了问题的,她的问题,更像是感情与心理需求长期被忽略或压抑导致的“情感发育不良”:冷漠,不懂感恩,不计后果,少有同情心与共情力。


一个从小情感需求得到良好满足的孩子,在产生极端想法时,会更多地顾及到自己的亲人,并不会轻易做出自杀或杀人的行为。


但不管是孩子心理的问题还是张律师的教育问题,总归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04 

失衡的亲子关系——共生绞杀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共生绞杀


共生即,我不能独活、我必须和你在一起、你要听我的。于是,平等关系失衡,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的自我被“绞杀”。 


在一个家庭里,当孩子既能够从父亲身上学到社会秩序、规矩,也能够从妈妈身上获取到温柔的照顾和爱时,亲密家庭关系就会形成一个正循环,亲子关系就会相对平衡;


而当父亲角色缺位,一个人同时扮演着“严父慈母”时,必然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霍夫曼(Louis Hofmann) 博士研究发现:父亲缺位家庭的男童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童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分要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3年,北大弑母案让全国轰动。同样是严母,同样是谋杀,同样是父亲角色缺失,同样是孩子背负母亲的期望,代替父亲填补母亲的情感空缺。


母亲把精神寄托在孩子一人身上,不自觉的对其施以控制时,孩子就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母亲从心理上杀死孩子,孩子从肉体上杀死母亲。



写在最后 


不得不承认,在“弑母弑父”的悲剧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亲子关系没有得到平衡,孩子没有被尊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找不到出路。


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不能说出口或说出口会被指责的事,孩子就会选择压抑到心里,但这份压抑即使“躲入阴影中”,也不会消失。最后,内心溃不成军的孩子被压垮。而压垮孩子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多年累积的每一根稻草。


悲剧发生后,大部分人只会说,“这孩子丧尽天良”,但没几个人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自戕、弑父弑母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意味着确实存在滋生这种现象的土壤——错位的教育。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相互成长,而不是尊卑关系。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不惜用精神控制的手段让孩子通过中考、高考考上名牌学校不叫成功。


孩子需要沟通与关爱,需要陪伴、理解、尊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应该足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
不要认为产生心理问题就是“神经病”、“神经有问题”,及时的接受心理干预,就像治疗感冒要吃药打针一样正常。
功利的瞄准成绩,不谈爱、不沟通,是教育的大忌。因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人生有很多出路,毁灭不是唯一的路。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修养》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260~26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 杨丽珠 董光恒2005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壹心理学院Pro】


本文作者:Carmen


举报
马嘉蔚

都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谁又不是有了孩子才学习当父母呢。

2020-06-12 · 回复
匿名

谢谢支招

2020-06-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