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不求 “上进” 只想安逸,有错吗?

data.name
壹心理翻...

认证作家/鲸鱼社工
文:时差大叔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年纪轻轻,不求 “上进” 只想安逸,有错吗?



你是一个上进青年,还是佛系青年呢?最近,大叔在知乎看了个关于 “上进” 的提问。



提问的小伙伴面临着毕业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的抉择。ta 蛮佛系,想回老家,做即使钱少但喜欢的工作,觉得找不着对象也无所谓,甚至懒得结识新朋友。

 

而他的语气中似乎带着些犹豫,感觉回老家 “安逸” 是种错,去大城市 “上进” 才正确。大叔身边很多朋友,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

 

“不上进” 的大学生,想毕业直接工作,可身边同学基本都考研,老师父母说 “不考研很难找到好工作”,有时觉得 “上进” 地考个研也挺好。

 

“不上进” 的大龄女青年,一直想舒舒服服过单身生活,可听着父母催婚的唠叨,看着同学连二胎都抱上了,难免想 “上进” 地嫁人算了。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可当我们选择 “不上进” 的时候,为什么总有种 “我错了” 的感觉呢?面对选择时,究竟该怎么做才不容易后悔?


-01-

为什么人们不敢 “不上进” ?


“毕业去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结婚”,在面临这些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相信自己肯定会深思熟虑,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可事实果真如此么?

 

究竟我们的选择,会受到什么影响?

 

1.我们想满足社会期望

 

挪威卑尔根大学等研究人员,在埃塞俄比亚 (避孕氛围不佳的国家) 抽取 354 名女性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评估了参与者对避孕的看法、社会提倡不避孕氛围的态度、家人朋友对避孕的看法,避孕意图。[1]

 

结果,大多数参与者认为避孕更有利于生活,而他们在将来却不打算避孕。

 

研究者解释,影响大部分参与者是否避孕的决定,并非出于个人的考虑,而是社会与周围人的期待。大多数其他人都这么做,那么这么做更可能是明智的。

 

你是否觉得有些荒诞?参与者的理性与思考,在面对社会期望时,似乎并不起作用了。

   


一次回老家吃饭时,我听到隔壁桌的姑娘说 ,“单身快 30 年了,真想找个人嫁了,哪怕结婚不合适离了也行!”

 

听到这样的话,大叔相当震惊。我能理解她单身的焦虑,可保持单身,不是往往比经历失败的婚姻更好么?

 

这个姑娘可能是被 “女生到一定年龄就要结婚“ 的社会期望所裹挟了,觉得结婚再离婚虽然不好,但至少不会成为别人眼里 “不上进” 的大龄单身女青年。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非基于 “我想要的” 或者 “哪个更有利” 的判断,而仅仅是周围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社会是怎么期望的。

 

当我们想选择 “不上进” 的时候,“社会期望” 的声音可能一遍遍问我们 “你真的要选择和身边的人不同么?你就不怕你选错了么?”,而我们很可能屈从于这份压力,选择了本不想要的 “上进”!

 

2.刻板印象早早替你做出了选择

 

刻板印象是指,一个人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物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参与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研究者告诉甲组参与者 “此人是个罪犯”,告诉乙组参与者 “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参与者评价此人。[2]

 

结果,甲组参与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参与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一张照片,相同的面部特征,为何两组人的评价会差这么多?这是因为参与者并非根据照片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做出评价,而是在被告知他是 “罪犯” 或 “学者” 时,内心对于这个人应该是怎样就已经有了判断。

 

我们之所以会形成刻板印象,是因为它简化了我们的认知过程,节约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而有时候,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做决定。

   


大叔身边有个女博士朋友,快要毕业了,特别想当个家庭主妇,觉得陪伴家人、教育子女,是她想要的生活。

 

可是,她却没勇气做这样的决定,导师和她说 “念了这么多年书,就回家当个家庭主妇?”,父母也期待她能找份好工作。

 

她的选择显然受到一种刻板印象的影响 —— 没文化的人才做家庭主妇;博士就应该能赚大钱。

 

或许在思考关于 “上不上进” 的选择时,正是这些刻板印象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

 

-02-

我究竟该怎么选择?


社会期望、刻板印象并不一定是错的,很多时候也起着重要作用。那当我们内心 “不上进” 的真实想法,与它们发生冲突时,该怎么选呢?

 

大叔无法告诉你,如何选择更对,只能告诉你两个方法让你不容易后悔。

 

1.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认为,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时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角色同一化,即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通俗来说,就是需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什么。[3]

 

一般情况,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生目标比较明确,在人生的重大问题中更容易做出选择。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快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

 

想想自己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相比于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更容易弄清楚。如果你最无法接受家长里短,婆婆妈妈,那 “上进” 的去北上广可能更好;如果最无法接受 996 “苦逼” 的加班生活,那 “不上进” 的回老家更像是明智之选。



剔除 “伪目标”,确定真正想实现的 “人生目标” 。

 

Steve Pavlina 曾在博客中介绍了这样一种方法:在生活中找出一小时的空闲时间,找到一个安静没人打扰的房间,关闭一切电子设备。准备几张白纸和一支笔,在白纸正上方的中央,写下 “你这辈子活着时候为了什么?”

 

接下来,回答这个问题,将头脑当中闪过的想法写下来,比如 “赚很多钱”。重复回答这个问题,直至你哭出来为止。

 

那个能让你哭出来的目标,可能就是你真正想实现的人生目标,你也就大概率弄清楚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你必须要上进” 等等外界的声音会对你的干扰越来越小,你也能做出更走心的选择。

 

2.克服恐惧,为选择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不是因为不知道该选哪个,而是不敢选,无法承担可能选错的后果。

 

大叔最近在看一个名叫 《如何战胜恐惧,创造你想要的人生》 的 TED 演讲,里面提到这样一句话,丰富来自自信,贫乏来自恐惧。[4]

 

大叔的一个姐姐,211 大学毕业留在广州工作,刚入职月薪就一万多。可后来她母亲生病,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照顾母亲。

 

她的月薪从一万多变成了 3000,居住地从大城市变成了 18 线小县城。而对她来说,根本没得选。

 

后来,她学习互联网创业,在小县城达到了月入 3 万。



大叔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该如何选,而是我们能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什么我们在选择 “不上进” 的时候有那么多的迟疑?因为害怕选错,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命运由选择决定,而自己无法创造未来。

 

可抱持着恐惧,缺乏自信的心态,即使选对了,未来也不一定光明。而大叔这个姐姐,她没得选,就是陷入了低谷,而对命运的负责,依旧让她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TED 演讲提供了两个克服恐惧的方式:

 

第一个是感恩。演讲者说他发现在同一个时间,不可能同时做到既感到恐惧又感恩的。所以,如果你因为恐惧而心烦意乱,无法做出选择,不妨做一个深呼吸,感恩一下自己所拥有的健康、家人、朋友,等平静下来答案也许自然浮出心底。

 

另一个是有意图的做决定。演讲者说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可以是最好的事情,或者是最坏的事情,它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就像大叔的姐姐一样,她并没有把回老家当成一件坏事,相反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相信在任何选择下都能创造想要的未来,那是不是怎么选都可以呢?

 

希望你能克服恐惧,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写在最后-


最近,大叔一个好朋友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定辍学出来工作。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惊讶,毕竟他已经读了几年,现在放弃等于白费了前面的时光。但是听了他的解释,却感到肃然起敬。

 

他说,放弃不等于失败。他想清楚了,自己并不适合科研,与其硬撑着为了拿学位,不如退一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想必他做出这个选择,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身边人都会认为,这是不上进和懦弱的表现。

 

但或许上进不是 “正确” 的活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奋力争取想要的生活。

 

而当我们选择与常理有悖的 “不上进” 时,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勇气,克服内心的恐惧。


愿你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


References / 时差大叔的文献资料:
[1]Fekadu, Z., & Kraft, P. (2002). Expa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he role of social norms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7 (1), 33-43.
[2]齐忠玉. 刻板印象:你的眼睛会欺骗你[J]. 现代阅读, 2012, 000(003):79.
[3]Erikson, E. H. (1994).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 WW Norton & Company.
[4]TED演讲:《如何战胜恐惧,创造你想要的人生》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soon



第二期21天学习挑战活动今天截止报名,点击下图立即参加!



赞赏
举报
相关阅读
保持专注,体验心流
思维升级 #注意力训练
保持专注,体验心流
邯郸事件背后,探索青少年心理
心理健康指导师 #童年创伤与霸凌
邯郸事件背后,探索青少年心理
稻草人

学习

2020-06-15 · 回复
xinli_8286

有什么错凭本事不上班丢人吗?去他的奋斗逼

2020-06-15 · 回复
一只兔

不被社会与舆论裹挟,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2020-06-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