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世界上,再没有女孩经历我曾经的噩梦”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晴岸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我希望这世界上,再没有女孩经历我曾经的噩梦”:人类关系中最恐怖的操纵,她讲透了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是全世界第一位三级片影星罗芙蕾丝,她被亲生母亲打压,被丈夫精神控制、被迫卖身……前半生如此不幸,但好在她及时觉醒,大胆逃离,最终重获新生。”——小弯钩说



琳达·罗芙蕾丝。


全世界第一位成人片巨星。


她主演的电影《deep throat》(《深喉》)在美国创下了6亿美金的票房,一夜成名。


她曾经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是所有女人的模仿对象,也是性革命的海报女郎,红极一时。


但1980年一本自传横空出世,三刷售罄,让世人知道了琳达生活的真面目。



“这是我看过的最痛苦的书”,采访琳达·罗芙蕾丝的主持人说。


从自传中可以看出,琳达的生活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样光鲜。


虽然电影的卖座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光环和名声。


但自从21岁时卷入一份剧毒的关系开始,她承受了这个恐怖关系里的一切——被操控,被羞辱,被强暴、被榨取。


但所幸的是,在她即将要死于这个关系时,她逃出生天了。


这就是传记电影《罗芙蕾丝》讲述的故事。


一切要从琳达的原生家庭说起。



为什么有的母亲会恨女儿?


琳达出生在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她的母亲对她非常严格。


成年了的琳达依然要恪守宵禁时间,出门前被百般盘问,和谁出去、这人是做什么的,她母亲都要知道得一清二楚才肯放行。


家里只有冷冰冰的规矩和限制,她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查克·崔诺。


一开始,查克表现得非常有魅力,绅士而风度翩翩,其实他是一个卖淫酒吧的老板。


他轻而易举地骗取了琳达的信任和爱慕,和她发生了性关系。


也是在那一天夜里,琳达第一次打破了宵禁时间。



当她回到家小心翼翼地推开房门时,黑暗中的母亲冲上来,狠狠甩了她一耳光,伴随着恶毒的诅咒。


琳达无法在家里呆下去,她和查克同居了。


当一年后,她半夜敲门回来,乞求妈妈让她在家住几天、躲一躲时,母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瘦成皮包骨头的琳达流着泪说:“妈妈,他打我。”


而母亲盯着她的脸,面无表情地问:“你做了什么惹他生气?”


琳达的脸在那一刻变得惨白。


正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是嗓音阴沉的查克。


琳达的母亲接起电话,直接告诉查克不用找了,女儿现在在她这里,让他来把她接走。


全然不顾一旁的琳达脸上的绝望和因为恐惧而发抖的身体。



从表面上看,琳达的母亲是天主教徒,非常守旧,教导琳达要服从丈夫而已。


但往深处看,琳达的母亲对女儿似乎有着莫名的、暴怒的、刻毒的恨。


正如曾经一个女孩向我诉说的那样——“我觉得我的妈妈不仅不爱我,甚至,她还恨我。”


她的困惑如此之深,同时痛彻心扉。


“为什么有的母亲会恨自己的女儿?”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内在小孩”,即生命早期的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通常情况下,憎恨女儿的母亲,心中都住着一个被侮辱、被贬损、被忽视的小女孩。


她们自己的童年,就是这样长大的。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几乎会毫无例外地把这个受憎恨的小女孩投射在孩子身上。


被虐待长大的女孩,成为施虐者时,她感到自己不再虚弱。


施暴者附体的感觉很好,可以让她摆脱曾经那种无助的恐惧。透过对一个弱者的伤害,她终于获得了满足和安全感。



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向强者认同”——接受被强者欺凌,转而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特别是自己生的孩子,因为不会被报复。


这种“绝对权力”的滋味,是可以成瘾的。


但对于那个被迫接受投射的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悲惨的。


因为渴求自己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认同,是每个孩子最本能的冲动,从心理上,她很难摆脱这种渴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琳达在逃出地狱并出版了自传后依然选择回家,选择含泪拥抱她的母亲。


为什么有的女性离不开有毒的控制关系?


琳达从21岁起,和查克生活在一起。一开始,他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浪漫甜蜜的日子。但好景不长,很快查克就暴露了真面目。


他第一次撕下画皮是在他和琳达的新婚之夜。


那晚,在性爱过程中,查克一改往日的温存体贴,而是非常粗鲁、暴虐、不顾琳达的一再求饶而一意孤行。琳达的身心都受到了巨大伤害。


随后,满足了的查克看到琳达一脸痛楚,开始跪下来道歉,他把刚刚发生的性暴力说成“激情”,让她相信自己是因为太爱她才这样。



琳达原谅了这第一次的残暴,从此开启了她的灾难人生。


“暴力、道歉、甜言蜜语、和平、新一轮暴力”。这,就是家暴的经典循环。这种暴力男带来的伤害,只有0次和N次之分。


而每次动手,必然伴随着后续的安抚,甚至痛哭流涕。然而下一次,绞索就会收得更紧。


查克逐渐露出他的獠牙。


没钱用了,他就要琳达化上浓妆,和他一起出没夜店场所,若有哪个男人对琳达感兴趣,他就上前和其商谈价钱,然后琳达就要乖乖地去那个陌生男人的酒店房间。



但这种赚钱方式他嫌太慢,于是又找到一个机会让琳达出演成人色情电影,也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deep throat》,这部电影让琳达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和能赚钱的女明星,甚至打入了社会名流界。


琳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她开始想当一名真正的演员,她深信自己的命运就要从此改变了。


然而,查克对她的控制也开始变本加厉了。


在电影庆功会上,查克想讨好投资人,于是叫琳达去坐到投资人的大腿上。



但当时琳达正在和男演员聊天,她拒绝了,并说:“我们正聊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你自己不坐到他的大腿上?”


这句话让她之后被反锁在房间里暴打了几个小时。


控制者最怕的,就是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


一开始,逃回家是错误的,到后来,顶一句嘴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他权力的阈值在绝对控制中不断地提升。


对方身上任何企图活得像人、而不是像奴隶的特征,都会引起他的暴怒。


在他污秽的王国里,只有琳达这一个奴隶,她翅膀硬了,这怎么能允许呢?


于是,一切独立自由的意志都是错误的,都是为摧毁“我”的全能自恋而故意发出的,因此都活该被打死。



然而,在这种病态的关系里,琳达一直容忍了下去。


甚至她还记得初相识时,查克总主动为她开门、为她点烟的小细节。


不是渣男魅力大,而是像琳达这种从小被打压、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她们习惯了把不公的待遇合理化,甚至还会幻想:


只要自己做得再好一点、再乖一点,得到“爱”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


这一点少得可怜的“温情”就是希望之光,在黑暗中显得尤为珍贵。许多人对一段关系抱怨连连,却始终无法离开,都是陷在这点珍贵的光亮里。


但最终击破琳达幻想的事发生了。


那时的琳达已不想再拍成人色情片,但查克依然逼迫她,并且把她卖给了所谓的“好莱坞重量级制作人”。



她以为是试镜,结果那里有六个男人等着轮奸她,查克收了六倍的钱。


那是血腥的一晚。


琳达想跑,查克用枪顶着她的头威胁她留下。


当一个男人抱起她扔在床上、而其他人围拢过来的时候,琳达·罗芙蕾丝跌进了地狱的最底层。


求生的本能让她下决心一定要逃离。


最难识别的操纵——控制,以爱之名


琳达最终在《deep throat》投资人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和决定再正确不过了。


因为那时的查克已经起了杀心。


他察觉到了琳达想挣脱他的控制。


而他要确保他的猎物,永远不会逃跑、遗弃或者伤害自己。


如果她坚持,她就只有死。因为在控制狂心里,只有死人才能被绝对控制。


在逃出死亡地狱后的漫长岁月里,琳达成立了一个家,并把这一切的一切写了出来,成就了自传《折磨》(《Ordeal》)。在余下的生命里,琳达一直反色情和家暴。



在琳达的一生中,几乎杀死她的关系就是与查克的关系。查克一直让她认为,他是全世界最爱她的人,但那不是爱,而是控制。


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段关系究竟是爱还是控制。


  • 隔绝(Isolation)


与查克在一起后,他们从佛罗里达州搬到了迈阿密。自此,琳达与她的父母、朋友、熟悉的环境全部隔开了;


在她成名后,曾与闺蜜见过一面,两个女孩躲在试衣间里,却什么话也说不了,因为查克就在试衣间外监听着,还粗暴地催她快点出来。


孤独无援的境地里,琳达只能与查克“相依为命”。



  • 洗脑(Brainwashing)


新婚之夜的强暴被说成“激情”;逼琳达拍色情片却说“这是我巴结卖笑,为你争取而来的机会”,这是控制者惯用的招数——让受害者内疚,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识好歹,辜负了他。


在日复一日的洗脑中,受害者逐渐慢慢相信了,对方的控制是一种强烈的爱的表现。



  • 贬低、否定(Degradation\Denying)


当琳达说她不想再出演色情电影时,查克说,除了嘴里含着阴茎,你什么也干不了。


控制者用这种方式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配得到爱,甚至不配活着。



一旦识别出这种关系,不要犹豫,果断逃离。


首先,物理隔离。


琳达逃开后,就永远离开了迈阿密,她终生都与家人生活在纽约长岛。


这是重要的第一步——永远不要让控制狂再有机会见到你。


其次,精神独立。


当一个女孩在成长环境中经常被漠视、被冷落,她就格外需要爱,需要关注。如同一个极度干渴的人,极度渴望得到水一样。


这样长大的女孩,面对一个纠缠的男人时,哪怕这个男人对她并不好,但他日复一日寻死觅活的纠缠,也刚好满足了她“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让她觉得自己很重要。


如果再加上这个女孩在成长环境里习得了“爱等于暴力”,那么,她就会在未来将所有受到的打骂、羞辱和虐待合理化。



所以说,琳达的原生家庭为她一生最大的悲剧奠定了基础。


就像她小时候为了生存而合理化母亲的行为一样,成年后合理化家暴男的行为,是想抓住自己被爱的幻觉。如果面对现实,幻觉破灭,这将是她难以承受的。


但成长最重要的就是直面现实。哪怕它非常不堪。


只要你肯正视它、不再逃避,就是迈向觉醒的第一步。


最后,希望正如琳达·罗芙蕾丝本人所说的那样——愿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女孩遭受她曾经历过的。


现在第二期21天学习挑战活动已经正式开启,点击下图即可报名!



作者简介:晴岸,心理学硕士,年轻妈妈,大千世界里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记录者。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转载请联系授权。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赞赏
举报
小鲸鱼7a0d13

哦,原来这样是不对的……我父母一直是这样,但他们一直说是我伤了他们的心,全都是我太暴躁了……原来他们在洗脑我。而且我想做什么职业,他们只会反问我“你觉得你能跟人家比吗?人家是什么水平,你是什么水平”把我的热情浇灭。我父母也恨我,我以前只是怀疑,有次我忍不住质问他们,他们说我是想太多,今天我算明白了,他们就是恨死我了

2020-09-04 · 回复
匿名

《比利战争》中最后比利说:“大概米利根的爷爷虐待过卡尔莫,而爷爷也遭受过父亲的虐待?这种暴力行为一代传一代,通过卡尔莫又传给了我?”……“现在必须从我这里结束这种代代相传的暴力行为”

2020-06-10 · 回复
匿名

太恐怖了 自我的价值感低和渴望关注 也是当时逃不出来的一个原因

2020-06-1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