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过程中“一盔一带”与现代人内心的安全感

data.name
ZHUQ...

心探教练/认证作家/精华答主

时常在想,湖边绿道上从来都不会让机动车和电动车进入里面,在入口处已经设置了各种障碍物所以只能让行人和自行车通行,从起点“一棵树”到第二程“千梅引”的路途,骑行过程还是挺让人感觉惬意的,而绿道外面的世界电动车和机动车在路上穿行不息带动着通勤者的忙碌步伐,也加速着这座一线城市的发展。

交通状况是城市中处处可见的风景线,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可能大家已经看到了相关的一盔一带新闻了,而且相信以后相关新闻可能会越来越多“一盔”是指安全头盔,“一带”是指安全带。


在有些小城市还有那种摩托车司机,就是四处拉人穿梭街道的司机,现在他们不但本人需要佩戴头盔,而且乘客也要按照相关规定佩戴好头盔,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电动车摩托车佩戴头盔后的伤亡率会有大幅度降低,头盔为我们的生命安全筑起了防线。

从安全带的角度来说,很多家庭都拥有一辆甚至多辆小轿车,系好安全带是非常基本和有必要的,不论是前排还是后座,系好安全带是保护自己和守护家人幸福的屏障,这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因为很多数据已经表明那些交通事故中发生不和谐事件的通常集中在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不系安全带等不规范操作。

正确佩戴安全头盔且规范使用安全带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交通部们官方相关科教宣传断片,上面的介绍已经非常全面,很多的视频也表明佩戴头盔和使用安全带给人们架设安全保护屏障的原理,并且了解孕妇、儿童、特殊体型人群的安全带规范使用教程。

随着人们对于『幸‘盔’有你+‘带’上安全』的宣传了解,也能看到路上更多的电动车驾驶者开始佩戴头盔,也有不少人可能正在考虑购买头盔,而头盔的价格也在上涨,相关的讨论也在火热进行。

引用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与德国深入事故研究中心合作所进行的研究¹:


“电动自行车碰撞轿车事故已占电动自行车事故总数64%,碰撞形态以侧碰撞和前碰撞为主。事故类型多发生在交叉路口和车辆转弯时,约占41%。年龄介于20至60岁的电动自行车驾驶员为事故高发人群,碰撞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和下肢。伤情为严重和致命碰撞事故中,头部占50%,颅脑损伤是造成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电动自行车驾驶员佩戴安全头盔将有利于减少人员伤亡。下一步应优先考虑电动自行车事故中人体损伤动力学响应以及驾驶员头部损伤防护方法研究......”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很多文献中找到机动车驾驶过程中佩戴安全带,比如在期刊《北京汽车》中就说到:


“至今还有些车主驾车时不系安全带或不能正确系好安全带,他们对安全带的作用认识不足,要么知道了也不重视,在发生撞车事故时,巨大的惯性将乘员推向转向盘和仪表盘,并冲向前挡风玻璃,或者干脆把乘员抛出车外,这一切在瞬间发生,对乘员的伤害是致命的。如果你在驾车时系好安全带,安全带会把人和车连成一体,避免撞车时乘员撞上转向盘或被抛出车外,从而大大降低对人体的伤害,据试验测定发现①在受到正面冲撞时,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57%;②在受到侧面冲撞时,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44%;③在翻车时,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80%......


以上的数据都是可证可考的,不得不说安全带就像是定心丸,带上安全,戴上头盔,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更多的保障,内心的富足也会慢慢上升到手头可以做的事情列表,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饱暖之后就可能会更有可能思考人的其他需求,在家乡的那几个月里,我终于顺利长肥到了70公斤,而现在回到了工作的城市慢慢地又可以体会到七分饱的乐趣,且三分饥饿时常能够让人保持清醒。


窗台上的多肉盆栽在持续超过三个月无人浇灌的情况下仍然存活下来甚至开了一朵小花,它们的生命力是何等顽强,对于这些植物而言面临的主要威胁可能是缺水,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各种威胁挑战可能是更加棘手的。


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Brian King²在描述人脑面对威胁的反应中说到:“我们往往会面临实际威胁,例如在野外被黑熊袭击,需要明确的是本人从未受到过熊的攻击,但是我可以轻易地在大脑中想象到某种愤怒或者不安的的黑熊正在接近自己,这是非常真实的威胁,我的大脑肯定会感知到现实中的威胁,而能否顺利管理压力常常归因于能够识别黑熊和糟糕交通之间的差异......”


人们一生中很大可能是在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度过,那种不安全的环境经历可能会让人产生某种不适应与类似于创伤的体验,比如交通事故创伤经历者,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走出家门面对路上的交通工具可能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

他们可能会感觉到强烈的不安和畏惧,那些车辆对他们来说就像黑熊或者洪水般可怕,只有真正经历过某些可怕时间的人才可能知道那种破裂与无助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可以退后一步想,需要看到无论现在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景象可能都与当前现实无关,而且这是可以预防和应对的。

相反只可能是人的恐惧不安和焦虑情绪抓住了自己,当面对交通状况感到焦虑不安时,请记住:这是现实,还是仅仅是我负面思维观点制造的现实?又或者这是曾经的经历给我输送的信息呢?

几周前我有看到在十字路口上,一位骑着共享电动车的市民与一辆白色轿车车头相撞,目睹这样的事情已经让人有些难以启齿,何况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加是面临一系列的争论与心理阴影过程,幸亏这位市民小腿部位只是有小小的擦伤没有大碍。

电动车在很多时候既不遵守行人的交通规则也不遵守机动车的驾驶规则,往往逆行见缝就钻这会造成非常多的交通隐患,所以有必要完善相关的规则制度来疏解电动车的行车规范,从而保障机动车、电动车和行人群体的交通安全命运共同体。

在气温明显逐渐升高酷暑难耐的夏天,驾驶电动车的人需要戴好口罩还需要戴好头盔,这往往对于部分人来说是比较棘手的,但是相信大家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还是会比较上心,比起置身于某种不安与威胁性的环境之中,主动承担自身的行为责任,端正自己对于交通安全与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当人们处于威胁性的环境下压力状态会不断压迫神经,我们很容易感觉到自身被威胁被冒犯,作为行人,走在马路上突然送外卖的电动车疾驰而过,仔细定睛一看,对方是在“逆行”,这样的行为可能看似是在节省时间,但是如同幽灵般没有半点防备情况下悄悄出现还是挺让人心慌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停在马路右边的轿车突然打开左边的车门,右边的路已经非常狭窄,所以骑行者、电动车驾驶者不得已行驶在左边,这样我们可以预测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样的安全隐患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小事不小,从这些事情的探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今后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该如何有效应对。

积极处理威胁性的不安状态

我们的不安反应就是大脑对外界威胁感的反应,有些威胁是迫在眉睫让人无法长时间思考就要做出决定的,有些则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就能够有所思忖的,我们以交通安全为例,想一想自己上次遇到某种交通压力或者“交通不安感”时发生的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替代性经验,你可能知道现实生活中那些车流量对你没有威胁。

你可能会在不部分时刻认为某条路上的某些汽车电动车并没有以任何方式让你感到害怕或者攻击你,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防患于未然及时预防永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交通状况是怎样的,其他人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今天我要通过什么交通方式上学或者上班,往往这些事情都是一瞬间就决定,我们对于交通习以为常且自动化。

那么为什么不少现代人对交通出行感到如此不安呢?因为经历过某些恐惧与威胁所以才懂得安全感来之不易,人们往往在失去过后才懂得某些事情的珍贵,我们的大脑正在创造了这些感受和预期,这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现在身边世界的看法。


大脑有时候会将交通视为对自身生活的威胁,如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安感可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升安全感稳定内心的情绪和人格发展路径,需要强化认知到那些不安大部分都是思维的产物,我们可以更多关注积极的事例从而笃定自己的安全感掌控当下局面。在大城市往往交通压力很大,每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车水马龙,也是频发某些不和谐事件的关键时刻,遵守交通规则越来越重要。

也许是关于交通安全方面的电影以前有接触过一些悬念类型的,然后觉得坐过山车这样的娱乐活动还是不适合我,更多来说体会到的不是惊险刺激兴奋,而是某种担忧与恐慌,我有尝试过三次,一次是在欢乐谷,另外两次是迪士尼的《创》,觉得这已经算是挑战了本人的极限,下次被邀请还是勇敢说拒绝为好,保持对于安全的敬畏态度。

有看到国际交通与安全科学协会所做出的研究报告³:


“样本中表明对交通安全的态度、风险感知和行人行为之间存在关系,交通风险感知对行人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感知较高交通风险水平的行人往往也报告其行人行为更加安全,研究结果还证明了交通安全态度在①交通风险感知与②行人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具有较高风险感知水平的人也倾向于报告对交通安全的更安全态度......”


该研究结果为我们的日常交通安全干预措施提供了有用的可供参考的框架,旨在通过提升人们对交通安全的积极态度以及风险感知的积极态度来改变行人的行为从而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做出的力量,在学校、企业、公共场合对于交通安全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线下宣传和线上宣传相结合的办法能够更好预测行人行为的变化,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安全感。

比如在某音和某站上面可以鼓励正能量的交通安全宣传视频,从交通方面出发,让人们意识到安全带、头盔、文明驾驶、遵守规章制度、车礼让行人、人礼让车等元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杨济匡, [J],长沙地区电动自行车碰撞事故研究,Otte Dietmar,Infat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 , 2011
2.Brian King Ph.D,[Z],Why Does Traffic Seem so Stressful? Mar 08, 2020
3.D. D. Dinh, N. H. Vũ, R. C. McIlroy, K. A. Plant, N. A. Stanton,[J],Effect of attitudes towards traffic safety and risk perceptions on pedestrian behaviours in Vietnam,IATSS Research, January 2020


现在第二期21天学习挑战活动已经正式开启,点击下图即可报名!




文:ZHUQIANG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匿名

y

2020-06-11 · 回复
如风

😊

2020-06-11 · 回复
阿平儿

学习

2020-06-1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