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如何看上海二模成绩不公布,自杀学生24人?

data.name
人生答疑...

优质答主/分馆馆长/朗读者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前阵子上海的初高三 刚结束了二模,考完二模的学生害怕成绩不如意,也是过得特别煎熬。
但这次上海教委建议不公布二模成绩。
也列出了一个数字:线下复课以来,初高三跳楼自杀的人数高达24人,除了游戏,亲子矛盾、人生观崩塌是主要原因。
时代在发展,压力、自杀现象也在慢慢低龄化发展。
如何看待复课后自杀学生达24人的现象,临近中高考的孩子们,他们的压力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舒缓、释放?
对于父母来说,该怎么支持他们,也缓解自身压力?因为也有看到父母因为辅导功课压力巨大,选择跳河轻生。
这是一个好的年代。我们需要更关注自身、孩子的心理健康。


千千鸭:一只学习时长5年的心理练习生~

ta的主页


你好啊楼主,我是千千

本该是花季的生命就这样陨落,看到这样的事件,着实让人非常心痛

现代校园,涌动着一批批年轻的追梦人,也流动着一个个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学生部落。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学校是一片蕴藏无限潜力与无穷魅力的海洋。人生的路有许多,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而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

有学者说,青春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精神卫生已成为21世纪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WHO的估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

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

不仅仅是中学生,大学生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1978—1989年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精神疾患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休学、死亡总人数的51.03%和50%。精神疾患在不少大学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学生群体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外,更多的还在于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也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个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断和评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
。自我评价的结果及对待评价结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接纳与否,决定着自我扬弃的内容,制约着主体的自我形象和内心情绪体验。只有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符合实际的评价,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及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有效接受社会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报、举行知识讲座、主题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增进其心理健康。在校园环境方面,多增设各种健身娱乐活动设施,使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自身的调节和放松,另外还应改革考核和评估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教师的素质是影响这种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让学生尊重他、学习他,让自己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学生教育。父母要重视培养学生进步,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注重生理教育和人际教育。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重视

以上


心师茱莉:二级心理咨询师,师从哈佛大学岳晓东博士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


你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想问,今年有什么特殊原因,让初高三学生承受不住压力的现象,比往年明显偏高呢?共性的原因,比如学业压力大,每年都存在,不必多说。但也肯定有差异性的原因的,那就是与今年独有的在家上线上课的时间过长有关


试想一下,平时在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群体竞争的氛围。当你想开小差的时候,如果看见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在认真听讲,你可能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再次投入。当你想偷懒少背几个单词的时候,如果好朋友还在努力中,也许你也会多陪ta一会儿,也再几个吧。这就是群体中榜样的力量和从众效应,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想进好的学校好的班级,看中的就是那种氛围和好学生榜样的作用。


再来看看在家上网课的环境吧。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听着老师枯燥的讲课声,看不见同学们的脸和表情,不知道他们是在认真听讲,还是跟自己一样在云游天外。而娱乐工具随手可得,用电脑手机上网、打游戏,反正家长也无法随时监督,老师隔着屏幕更看不见。人都有惰性的一面,能让自己爽,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家的几个月,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等要开学了,才发现有那么该学的都没学,该背的也没背。马上面临中高考的人生重要节点,后悔、内疚、羞耻、紧张、焦虑的情绪,一股脑地负面情绪要把自己给淹没了。


除了贬低自己,同时人还习惯于把别人理想化。以为只有自己才荒废了时间,而别人还一如既往地刻苦用功。那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岂不是越来越大?殊不知大家其实差不多,从在家学习的效率普遍低于在校期间,就可以看出来。记得前不久,清华大学出了一则通告,考虑到在家网课效果不佳,允许学生退课,同时不计学分。你看,连顶级名校也不得不正视这个事实,说明它极具普遍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上海教委取消公布二模成绩的原因之一吧。因为看平均分数肯定比往年低,这对极其关注分数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写了那么多,其实想说明的是,今年确实有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普遍性,因而不要盲目地做简单比较,导致过度的自责甚至自杀。最重要的是,大家又回到了学校,怎么调整好心态,利用好剩下的时间,一起高效率地复习迎考。抓住当下的时光积极行动,比一味地沉浸在对过去的后悔,要有用的多。相信教委、学校、老师都意识到了这点,也需要对家长和学生做更多的宣讲和心理辅导。


祝好~


丁菊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不能否认,这个社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但这个压力更主要的来源是家庭,以及社会

      我的意思,并不是责怪父母或学校老师,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父母或老师们受到的教育似乎就是要努力学习,因为学习好,孩子们未来的路会好走很多,父母和老师为了爱孩子,可以说是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但似乎就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可能导致给予孩子的关爱,并不一定是孩子缺失的部分,特别是学校老师,面对这么多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更是不可能做到整体的平衡,多少会有一些私人的偏爱,这其实也很正常,我们自己不也同样有自己的喜好吗?


       我们的整个社会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养者们不应该都用这个主流的价值观去影响他们,或者说用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忘记给予他们更多的弹性


        比方说: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懈怠,就告诉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他,自己早就......,以此感情绑架孩子,逼孩子努力。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而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这些都会导致家长将焦虑错误的传递给孩子,如果这个孩子本身就是思维缺乏弹性的,那就会导致遇到挫折,就主动退缩或逃避


         又比方说:家长都会让孩子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但忽略了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下要才做一个善良的人,以致于很多孩子走向校园,面对社会的时候被人欺负而不敢言,内心极度崩溃,他们可能会问: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我看到的世界,和家长所说的世界完全不是一个样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有一个非常严苛的超我,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禁令或者不允许,当然,也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因为他有太多的限制给到自己或者他人。


       所以说,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学习什么都好,都不要忘记训练自己思维的弹性,能考上大学固然好,但那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能做一个善良的人当然好,但偶尔做点小坏事又为什么不可以?


       现实的说,虽然能理解,但并不认同的是,家长有时候真的很“贪”,孩子优秀了,还要逼孩子更优秀,逼孩子优秀也可以,但一定不要忘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样子,否则这个孩子早晚会出问题。


       我记得有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父母学历也很高,他们对孩子也寄予厚望,但有一次孩子考试失利,被他们在大冬天赶出了家门,孩子好不容易跑回来,又被再次的赶了出去,第二天他们发现孩子的时候,孩子精神已经异常,后面家长花了几年的时间带孩子求医问药,那时候他们的期待是,只要孩子的生活能够自理就好,后来孩子又恢复了去读书,这个时候他们又开始期待,孩子要好好读书,才能够......


      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似乎可以感觉到一开始这个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听话,你是好孩子,我们就爱你。可是当孩子生病之后,我们又能看到,这个时候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所以说,父母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去爱


       因此孩子可以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不一定一定要原谅他们的一些做法,但可以尝试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把责任推给家长或社会,虽然做起来有点难,但真的,这是一条出路,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自己为自己负责,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过的精彩。


       同样的,做为父母,你的焦虑可以理解,但那真的不是孩子的,传递需谨慎,孩子可能更多的需要家长的赋能,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做他们自己,这样才会避免孩子开始很优秀,越往后越找不到自己,越往后越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了。


       以上供孩子和家长参考!


木兰木兰:喜欢心理的二娃妈妈

ta的主页


针对题主提出的问题,我试着从四个方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关于自杀率上升的这一现象。

第①点就是面对压力
真正的面对一件事,身体各个感官的感受、现实感是非常强烈的;而在网络上,现实感很大部分的降低,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更多的想象空间就会降低压力。

当我们无法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认知的扭曲去把压力转换掉,但是当我们面对真正的现实,比如学校,我们就会真实的感受到老师对考试的期待,我们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所代表的含义,这些含义的背后就是期待,或者是失望,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体验这种压力本身。

所以在更现实更真实的现实面前,这种压力一定也会倍增。

第②点是环境的改变
家是每一个人最舒服放松的地方,哪怕觉得这个家有多不好,没有温暖没有爱,都是一个人最放松的地方。

只要我们走出家门,就会有一定的警惕心、戒备心升起,当转换到学校时,我们整个人就是警觉的,自然也会对学校的各种反馈,老师的话语,面部表情,同学之间的攀比、比较。

如果我们在家里面对压力,会想做更多的办法去转换压力,而在学校因为我们的生理功能处于一种高压状态,所以就会占用了智力的发挥空间和注意力,自然也会在面对压力时的解决方法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而这种理性的下降会让我们更加体验到一种绝望和无能为力的感觉。

第③点就是关于家长的期待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每一个家庭的都需要面对的,当家长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的所作所为,他会合理的去给出自己的期待,而当家长看不到孩子一天的作为,他就会在心里有一个更主观预期度,就是说他会比平时可以看到孩子的情况下有更高的预期。

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有负面的情绪产生,比如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抱怨孩子不努力,抱怨孩子没有好好认真的学习,当这些家长把这些留于表面或者无意识的表现出来,对学生有很大的压力,也对学生有非常大的伤害。

因为这样的一种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不信任,会让学生对自身更失去信心,陷入绝望、悲观的情绪,当这些情绪一步步的叠加,到达学生无法承受的峰值时,学生就会做出失去理性的决定。

第④点和学生本身对自己缺乏了解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无法判断自身的能力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不是可以达到目标,和要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努力的步骤和时间。

无法把控这些细节性的因素,也让学生在面对外在的环境的期待,比如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压力,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比如说当无法完成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时,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极限和局限,做到有效的沟通。

但是因为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欠缺,对自身的不了解让他们更加没有能力去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人与人交往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不管是两个成人之间,还是大人和孩子之间,都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对方的感受,我们缺乏这种互相的理解和同理心,所以只能看到自己的期待,老师和家长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优秀。

学生期待着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当我们没有办法从更多角度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会生出更多不满的情绪和委屈的感觉。

所以不管是亲子问题,师生问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当我们可以做到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意图,沟通就可以更加容易和简单

温寻梅:一直相信自己对世界的善意会用另一种方式回报给自己,愿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个陌生朋友,给你带来阳光,愿成为你的树洞,有不开心的欢迎来吐槽~

ta的主页


你好呀~

非常感谢你提出如此有意义的问题,毋庸置疑,我们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有一些个人拙见,与大家交流——

1,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自杀现象

时代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得以迅速提升,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存在着许多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情况。

初高中生,正是学业繁忙,压力很大的阶段。社会大环境下,求学之路又往往以分数论成败,对心理方面的压力不重视,不及时疏导。

每个悲剧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但都与心理方面有关,让人非常惋惜的是,这些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疫情期间,许多矛盾也悄然升级。学生们长时间呆在家中,学习效率相比较低,作业又很多,必然内心有好多焦虑烦恼。有些学生选择玩游戏,其实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只是如果沉迷其中,又会迷失自我,等到开学了才发现学习方面完全跟不上,备受挫折。

另一方面,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种种矛盾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化解,有些家庭里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后悔之晚矣。

此外,疫情期间,孩子也接收到许多的负面消息,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态,最终导致价值观崩溃。

2,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人,如果他们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家长应该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留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打骂是非常不可取的教育方法。 
家长也应该去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学会更好的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

3,学校应该怎么做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心理教育活动,适当开展相关课程。也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导师,当学生有什么困惑的时候可以及时寻求帮助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心理课程和值班导师,但学生往往比较排斥去咨询。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一点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去着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祝好~ 



赞赏
举报
匿名

好棒!求指导!

2020-06-02 · 回复
匿名

喜欢你的文章!真好!

2020-06-0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