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想再讨好任何人

data.name
秦艳鸿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怎么办?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惹别人不开心了”,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去迎合大家,为什么还是感觉融不进去?


“我自己还有一堆事要做,没有多余的时间要帮忙”,心里明明这么想,下意识的嘴角噙着标准假笑,“好啊!你放这里吧,等下我去做”。


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一两次,还是一直这么小心谨慎的把自己的真实意愿藏起来呢?


从来不会开口要求,从来不会拒绝,从来不敢表露负性情绪。生活中就是存在这样一些人,无原则的善良,或许你以为的好脾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你以为的委屈求全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个活不出自己的“老好人”


小编最近看了一部岛国微电影《态度娃娃》,推荐给大家,希望通过女主艾丽的故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女主艾丽在苦于经营自己的“友情”,在别人面前,一直保持着甜美的笑容。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副只会微笑的面具。她小心翼翼地问朋友有没有发现自己今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连熟悉的朋友也没有发现艾丽的脸变得僵硬而诡异。


       

镜头一转,看到了艾丽的小时候,一个男孩不小心打碎了鱼缸,男孩很抱歉,但是艾丽笑着说:“没关系的,真的没事,我再买一条就好了”。

  

艾丽的金鱼躺在一堆破碎的玻璃渣中,连同破碎的还有艾丽的真我。


   

艾丽的微笑愈发熟练,她讨好了所有人,唯独讨好不了她自己。


一位星探在街头偶遇艾丽。

 

    

艾丽一炮而红,面带标志性微笑的艾丽很快成为女孩子们追逐模仿的对象。甚至为了保持这种标志性微笑,出现了艾丽笑容维持器。



艾丽害怕了,她想要打破娃娃面具,但正如鲁迅所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艾丽想要把瓷娃娃面具摘掉,但是面具好像从脸上的每一个细胞扎根了一样,纹丝不动。艾丽再一次走上舞台,但是这一次她没有唱歌,拿着话筒一次次撞击自己的面具。面具碎了,但是面具空空如也。


 

她杀死了真正的自己。真“艾丽”只有一个,可是千千万万个“艾丽”仍然存在着。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一谈“讨好性人格”的成因和如何如何避免成为“艾丽”,又如何克服“讨好型人格”?

    

讨好成为一种习惯”的根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学说,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童年时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不幸,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童年的早期阶段,我们和最亲密的人建立的亲子关系会成为日后我们社会关系的延伸。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讨好性”人格,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能够观察家长的行为,并且学会这种行为方式。尤其是一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处处告诉孩子讨好别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当孩子想要表达自我的愿望的时候就打击批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异常敏感,看似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实则内心痛苦不堪,而且极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家里讨好父母,在外讨好同事和领导,渐渐地听不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


   

克服“讨好型人格”


(一)对生活做减法

    

情商很高的蔡康永曾经说过:“Less is more”。


越活时间越少,人生在世,不妨删掉不值得做的事,删掉不必在乎的人。给人生做减法,你会发现什么是你生命中真正使得做的事情,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或事物,即使你不刻意维系,依然能让你感觉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与温暖。


(二)倾听内心声音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一样,停止受累。”诚如此言,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带来的负担,不妨先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学会拒绝。

   

最后,小编祝愿大家都能够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成为自己的喜欢的样子,慢慢找到解开讨好人生的钥匙。



『心理周报播客』特别策划“摆脱讨好”茶话会,扫码进群分享~~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长按图片,领取音频⭐

(限时领取免费精华笔记、限200份)


文:秦艳鸿  清源小助理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原 点

可怜

2021-09-16 · 回复
喂,为为

搜一搜《态度娃娃》看起来😁

2021-09-16 · 回复
深箐溪虾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不幸,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2020-12-1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