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她的身子”,“喜欢”就是假的吗?

data.name
广州伊理...

互动达人/心理作者

摘要:那些不可告人的动机,才是行为真正的原因吗?

 

01


人们做事总是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好理由,另一个是真正的理由。

 

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没有说出口的那些话,才是夜里让人辗转睡不着的原因。”

 

同样,我们常常也相信:隐藏起来的动机,才是行为真正的原因。

 

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往往不止一个,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隐藏得最深的那一个,才是最真实的理由。

 

一旦某人隐藏的那个动机不够高大上,我们就会认为某人动机不纯,进而认为那些他能说出口的正当理由都是假的。就像有位智者说的:“人们做事总是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好理由,另一个是真正的理由。 ”

 

我们不至于幼稚到会相信人们没有隐藏的动机。但问题在于,一旦发现某人的行为背后,不仅有可以摆上台面的正当理由,还有不能摆上台面的隐藏动机,那么我们就会抹煞掉那个正当理由。就像目前最流行的那个梗: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郭天叙对父亲郭子兴说,他喜欢马姑娘(历史上的马皇后)。郭子兴生气地给了他几个巴掌,并反驳:“你那是喜欢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单纯把这个情节拎出来,意思就是说,一旦我们怀疑某人想要跟一个姑娘上床,我们就会认定他追求姑娘的动机就只有这一个。除非他能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证明他只欣赏有趣的灵魂,而对美丽的皮囊根本不感兴趣。


可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就是:即便某人确实想跟姑娘上床 ,也并不等于他追求姑娘的唯一动机就是“馋她的身子”

 

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八点档电视剧中的好人或者恶棍。我们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是复杂的。

 

例如你经常去探望无儿无女的远房姑妈,可能是因为你善良有爱心,也可能是因为你想得到姑妈的遗产。可能不管姑妈是否有钱,你都会去探望她,但能得到姑妈的遗产也是可喜的奖励。可是旁人往往会认为你的全部动机就是想要得到遗产。

 

02


两个好理由或者两个坏理由都是真正的理由。

 

如果某人的行为有两个正当的动机时,我们愿意都接受,并不会说其中的某一个才是真正的动机。

 

例如,8岁的小兔子,疫情期间天天在家做烘焙,他很享受烘焙过程的成就感,也想做美味的糕点给爸爸妈妈吃。兔妈妈相信这两个动机都是行为的原因,因为小兔子既喜欢提高自己,又有孝心。兔妈妈并不会认为其中哪一个动机才是真正的原因。

 

同样,如果一个行为有两个不良动机,我们也不会因为一个动机而抹煞另一个动机

 

例如,某人偷了同事的笔记本电脑,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想要得到一个电脑,二是因为这个同事跟他吵过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接受这两个动机,而无需再寻找真正的原因:这个人既想要笔记本电脑,也想要报复同事。

 

03


不可告人的坏理由会被当成真正的理由。

 

但是,当某人的行为既有一个可以说出口的良好动机,又有一个隐藏的不良动机或者自私动机时,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不会再公平全面的看待这两个动机,甚至我们会完全忽略掉那个正当的动机。


就好像有一种动机的纯度测试,隐藏的不良动机就像污染物一样,会让良好的动机无法继续存在那个能宣之于口的正当理由会被当成虚假的幌子,而隐藏的不良动机会被当作真正的原因。

 

例如,当班里的“大坏头”小张拍了最弱小的小李一下时,小兔子冲上去踢了小张一脚。他告诉老师的正当理由是:要保护弱小同学免受欺凌。


而兔妈妈一语道破天机:小兔子很讨厌小张,早就想要揍他一顿了。小兔子的行为实际上掺和了正义的动机和泄愤的动机,以至于兔妈妈很难同意他对自己的评价:他那一脚是反校园霸凌的英雄行为。

 

有时候我们愿意接受不同的动机以这种方式混杂在一起。

 

例如,医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治病救人,也是为了谋生,所以当张文宏说:“对于普通人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时,大家都纷纷点赞。


又例如许多人当教师不仅为了教书育人,也是为了稳定的薪酬和令人羡慕的寒暑假。

 

在上述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隐藏的自私动机不会污染一切。也许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最关心的是行为而非动机。


我们想要医护人员医治病人,不管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高尚的道德还是出于谋生的需要;我们想要教师认真教导孩子,不管他们是为了薪水还是为了理想。

 

但是,有些慈善和慷慨的行为是不同的。在那些情况下,我们不仅关心行为,也关心动机:我们希望慈善的行为只是出于善意,带着一颗纯洁的心。

 

问题是,在心灵不是完全纯净的情况下,我们该得出什么结论?我们是否要因为慈善的行为也包含了自私的动机,就认为它完全是自私的?

 

04


一个人做某事通常有两个理由,一个好的理由和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

 

行为经济学著作《隐性动机》这本书,用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连慈善这样的亲社会行为,都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之上。他们的研究结果让我们看到,一个隐藏的自私动机和一个好的动机很可能共存。

 

所以,真实是:一个人做某事通常有两个理由:一个好的理由和一个不可告人的理由。谬误是:不可告人的自私动机会毁掉善意的动机,会剥夺行为本来应有的慈善性质。

 

其实,不可告人的动机,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动机。

   

这里有个例子。

 

有一年春节,兔爸爸拖家带口回老家。一个小学同学得到消息,特意开车来机场接他们。正当兔妈妈感慨年少时的友谊就是纯真时,该同学开始热情推销他正在卖的一个楼盘,殷勤询问兔爸爸是否有在家乡置业的计划。兔妈妈的感动顿时荡然无存。

 

反而是8岁的小兔子说出了非常有哲理的话:


有些人觉得最后1%的坏,就会把前面99%的好淹没了。”


自私,只要不伤害别人,也是好的。”

 


作者:唐诗
责任编辑:殷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首发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举报
果果?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

学习

2020-05-24 · 回复
秦雪梅

“自私,只要不伤害别人,也是好的。”这让我想起了“不损人利己”,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不损害人,利己,是无可厚非的

2020-05-21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