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不取决工作,决取于你

data.name
火把生涯...

认证作家

01.


我的咨询客户张宁(化名)是一名社会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在一家社工机构工作了2年,很想辞职。原因是她认为社会工作者工作入门的门槛不高,可替代性强。


“社会工作师证考取的最低条件是高中毕业,拿到证就有机会到社工机构上班。而且我每天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杂事,真的很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随时会被取代。”


经过职业搜索,张宁发现公务员或国有企业的进入门槛高,引起了她的兴趣。她想马上买来备考的书,准备考试。我建议她先做一些生涯人物访谈,找到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 


我给她列了一些访谈的核心问题,她兴高采烈地去了。


下一次咨询时,她抱着一叠访谈内容愁云惨淡地坐在我对面。

“怎么了?”


“这类工作只是门槛高一点,进去之后也是很蹉跎。”


一位在国企行政部门工作多年的女士告诉张宁,自己也曾毕业于名牌大学,但现在大部分的工作内容是“订票、改签、退票”+文件收发,这是一个高中生就能干的事,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很恐慌,也想折腾,找找自己,但看看工资卡上还算满意的收入,还是算了。


“这不是我要的工作,这样温水煮青蛙下去,替代性就更强了。”


是啊,这种高开低走的工作状态是非常危险的。


通过这样访谈,她觉得不可替性的工作应该是入门的门槛高,而且进入之后有机会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她认为读博,然后到高校做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可以满足这两点。


张宁有好几位同学就在读博,她也挺羡慕他们的。可是一翻了解下来,她又犹豫了。


“读博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我没有想到读博的过程是很艰辛的,而且收益不一定和付出成正比,未来几年的时间没有收入,毕业后的就业范围会变窄,随着现在博士数量的增加可能最终去不了高校,这些都让我畏惧。”



02.


我笑着听完眼前这位女孩的诉说,看到那她张漂亮知性的脸上爬满了焦虑。


我带领她闭上眼睛通过冥想感受一下内心,难以自拔的辞职念头,和最近热火朝天地进行职业探索,究竟是在找什么?


“内心里好像有一团黑色。”


“如果它有名字,它叫什么?”


“恐惧。”


“‘恐惧’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我不够好,我不重要,我很差劲。”


在一步步的带领下,张宁看到,小时候家中孩子众多,应接不暇的父母把她放到奶奶家寄养。那段日子她非常孤独,觉得自己不重要,直到母亲的小卖铺需要一位会算帐的帮手,才把数学很好的她接回家中。


由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了一个令其痛苦的“自己不重要”的灰暗底色,而要逃开这份痛苦,就是要数学好会算帐,成为家里“不可替代”的孩子。


咨询进行到这里,张宁放声大哭,掩面的袖口湿润了一片,那深深浅浅的颜色带着释然的气息。


在一些深层次的伤痛没有被看见之前,我们被它掌握,最后成为命运;当它被看见后,便开始与我们通力合作,最后成为造创命运的助力。


生命是全息,对一个事件(工作)执着的需求反应,可能是内在未完成情节的投射。不回到内在去梳理,外在的境况很难处理好。



03.


接下来,我问张宁,在过去的时代里,有哪些职业存在“不可替代性”。她第一反应想到了一些被评为“劳动模范”的人。


我顺着她的思路陪她分析,告诉她当时有一位“一抓准”全国劳模,他是在北京百货公司售卖糖果的营业员,伸手一抓就可以抓出标准的一斤糖果。在那个年代,他的工作有很高的价值,他当时的行业可以说不可替代的。


“张宁,你从今天的眼光去看,会如何理解这种“不可替代性”?”


“我不想做这份工作。这种“不可替代性”是暂时的,以后就会被取代的。”


是的,不可取代性是有时代的局限的。在AI时代,很多工作都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被价值稀释甚至取代,如果我们还在苦苦地向外求,试图去找到一份在客观条件上看起来进入门槛和不可替性代双高的工作,只会不断落空。


因为这样不是在找工作,是在填补内在不安全的空洞。而没有正面处理过的空洞将是无底洞,人也会成为被命运玩弄的提线木偶,被内在黑暗控制,而不自知。



04.


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单看他进入的行业门槛有多高,他拥有什么技能。而是要把这个人当作一个整体去评估他所存在的个性、知识和经验的组合价值,与同行业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比如,家政行业门槛不高。但经历过的人都懂,要找到一个合宜放心又专业的家政人员是多么的难。


别说这个行业里的育儿嫂,这种关乎孩子照料的工种,就是每天3 小时做饭阿姨们的业务水准也有天壤之别——有的懂营养餐、会配菜,让你吃得好又省心甚至省钱,有的“打一鞭子动一下”,东家不提意见,可以安排吃一天稀饭。


昨天,我在某家政平台约了一位之前就并不满意的钟点工做卫生,为什么不满意还约她,因为做事很靠谱的阿姨的订单早就被其他人约满了,我临时下单只能将就。


在日本东京的羽田机场,有一位做清洁工的中国大妈新津春子(原名郭春艳,在日本结婚后随夫姓),她因为最会打扫卫生,而被封为日本“国宝级匠人”,并成为日本清洁工网红。



她的杰出代表,就是这家面积76万平方米的“东京羽田机场”,这家机场被评为全球最干净的机场。



清洁工在日本的入行门槛和社会地位都不高,但25年前刚开始刷厕所的春子就决定要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她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地研究不同的污渍怎样清洁又快又好,带领团队扫出“全国最干净的机场”,接受过很多媒体的专访,开过课,甚至还出了一本书。


 

你说,她是清洁行业里“不可替代的人”吗?


05.


在社会组织关系的确定性更强的工业时代,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是指你在某一岗位是不可被替代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魔幻提升,组织结构的飞速演进,一个人很难保证自己当下的知识技能组合能胜任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那不可替代性应该建立在哪里?


除开不断精进的专业技术这个基本点之外,还两点:


1.  复合型通用能力的提升;


2.  你的个人特质。


有一些能力被称为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在众多领域都将适用。比如写作、运营、授课、沟通、视频拍摄、个人品牌推广、销售等等。


试想,如果之前做为社工的张宁,如果懂写作、视频拍摄与运营,就可以在进行专业化工作的同时用心观察整理素材,为组织品牌进行推广的运营工作去跨界,这为她成长为一名更优秀的社工是加分的,也让她能成为一个更成熟多元人才。


另外,一个人的社交技巧、独特个性、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灵性感悟这那些附着在你这个人身上的宝贵的性格品质,都将成为这个时代建立不可替代性的基础。


而以上这一切的关键,是你不再只向往求,而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了解,知道自己的愿景和方向,并了解这个行业真的适合你。然后,把你的整个灵魂放到这项事业里面,极致地做事。那么,你将无人能敌,不可取代。


咨询后记:


其实,一些在工作上的兜兜转转,不过是在做证明题。证明“我很独特”、“我很重要”、“我很厉害”。


所有的“证明”都是虚弱的,都是耗能的。就像你从来不需要去证明“你真的是一个女人(或者男人)”。找到被证明的需要,才能跳出“求证明”的命运,真正回归到发展自己的本质上来。你才能活出高效而省力的精彩生活!




文:赵忻  (火把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高级情感教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14年省级新闻媒体工作经历,高级主任记者职称。有丰富的个案咨询和团体教学经验,擅长支持年轻人找到职业方向、中年人职业转型、职场人际困扰、情感及人际关系问题、女性个人成长、中高考前焦虑。)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Yolanda

有道理,但是略鸡汤。如果是快递员,你觉得这份工作除了机械的劳动力之外,不可替代性在哪?

2020-06-23 · 回复
晓菡

2020-06-04 · 回复
匿名

这角度偏激了吧

2020-05-2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