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影响?

data.name
成长

认证作家
文:525心理网
来源:525心理网(ID:psy525_cn)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


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01


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


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且不说,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一种官方考证说是张爱玲的庶母,她的许多小说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丝剥茧般地出现的。


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


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02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


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


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


她的外婆倒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我和陈先生,就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一声阿姨,对我先生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


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席间,这个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


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


还好,外婆终归是女人,有女人的温暖。她抱着小姑娘,紧紧的。渐渐的,姑娘平复了情绪。


后来,我从我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姑娘的母亲性格极其暴力,时不时地就在家里动粗,每每与姑娘的父亲吵架,除了摔碗以外,还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


不过,给小姑娘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在她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好上了。那个男人当着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亲扑倒在地,并扇了她的父亲好几个巴掌。


而那一次,这个小姑娘因为惊悸过度,在家哭了好多天。


当然,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最终离婚了,她判给了她的母亲。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


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


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


“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


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会影响着谁的。


03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


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


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04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


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05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从现在开始:


请不要对他动辄大声斥责,不要不假思索地就去打骂孩子,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有感觉和感情,他不是木偶。不要让他在梦里都充满了恐惧和忧愁。


请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发泄到孩子身上,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给你带来的快乐会抚平你作为成人的辛酸。


请不要挖苦讽刺自己的孩子,尽管他有自己的缺点,他自己也不愿意这样,请不要让他稚嫩的心背上沉重的压力。请让他懂得爱和宽容是无价的宝贝。你对别人的言行,他会不自觉的模仿。不要让他小小的心里装满了敌意和反抗。


请不要在别人面前故意强调他的不足,请相信古训“人前教子”恰恰是错误的,他也有深深的自尊,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至少你的肯定就是他最温暖的阳光。


请爱惜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做一个保护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要让他知道只有好身体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你不幸生病,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缺少了安全,至少你的态度要乐观,要让他知道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抵消疾病和痛苦带给生命的创伤。


请让孩子知道除了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灵魂,请教给孩子积极调节自己的方法,请不要让他小小年纪就皱着眉头品尝沉默和忧伤。


请不要限制了孩子沟通的欲望,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沟通来快乐成长,不要让他封闭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闭的矮墙边默默流泪。请不要让他习惯孤独。请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


请不要在孩子得意时打击他的创造,尽管有时这种“得意的创造”给成人带来了麻烦,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请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给他一个正确的展示能力的方向。


请学会欣赏孩子,请学会给孩子最大的疼爱——灵魂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不要让他觉得你是狱警,他是囚犯,请让他觉得父母首先是他最信任的朋友。 

 

- END -


作者简介:525心理网(psy525.cn),2007年正式推出,致力于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的开发应用,专注到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您身边的心理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举报
杨正良-Tobic

看过的文章中全部是默认母亲和孩子的接触时间更长,父亲的角色有一定的缺失,有没有反过来,父亲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更多,母亲的角色有缺失的呢?

2020-05-20 · 回复
mooc青卿

十分喜欢作者的这篇文章。因为长大,所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样,发现了现在不知何时变成的自己。心理敏感,不知所措,感谢作者,给了我一个明晰的方向。

2020-05-18 · 回复
匿名

很喜欢作者的文章,看了感觉明白了自己

2020-05-15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