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情境观:父子关系

data.name
吴翔

认证作家/朗读者/优质答主

华人的父子关系和西方文化中的父子关系,有区别。

 

在华人的二人结构关系中,父子关系具有层级结构的血缘关系。因此,也就融合了遗传学、进化学、社会学等对华人的影响。


很明显,华人的父子关系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这个主题,大量研究者发现:西方文化群体的父母很关注子女的独立性、自我实现等品质的发展;而非西方文化群体的父母特别强调顺从父母和权威、懂礼貌、守规矩等品质的培养。


因此,学者们倾向于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父子关系可以划分为强调“独立自主”与强调“依赖顺从”两种基本类型。


从字面上理解,华人文化范围父子关系强调子女对父亲的顺从,这种心理结构与君臣关系非常相似,甚至我们可以在华人传统的夫妻关系中找到类似的心理结构。



在中国古代,父亲可以打死儿子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红楼梦》里有一段,贾宝玉有几次差一点被他老爸打死,有一次还捆绑在凳子上用木棍打,打不够,还要拿绳子勒死他,要不是贾母及时赶到,也许贾宝玉小命也就没有了。


中国的《孝经》里面的很多故事几乎都是宣扬对父母的顺从。那么在华人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子女要对父母顺从呢?


01

生产力水平和父子关系


心理学家LeVine研究非洲部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性观察基础上,LeVine认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物资短缺的文化群体中,由于作为其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或手工业都强调对前辈经验和权威的顺从,因此父母最注重的是培养子女的顺从性,以确保子女成年后能够谋生。


华人长期的小农经济创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除了生活必需品(盐、铁)必须到市场进行交换以外,华人家庭几乎可以生产出一切其他生活用品,包括服装。


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如果人们把交换的可能降低,那么社会分工也就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只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在低生产力水平下,科学难以萌芽,经验具有权威性,长辈的经验也就成为权威,年纪越长就越权威,“三老”、族长等的地位甚至比地方官员还要高,对经验的迷信也就转为对长辈的顺从。


后期Hofstede引入跨文化心理学,提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群体为适应环境而采取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与之相配的、指导着成员心理和行为各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


不同文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和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两大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是个体主义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体,鼓励个性、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东方国家的文化是集体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看重社会规范、相互依赖和人际和谐。


西方主流文化群体的父母对子女的独立性、自我实现等以个体为中心的品质的重视反映了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东方文化(例如中国、印度)的父母对顺从父母和权威、懂礼貌、守规矩等以家庭和集体为中心的品质的强调则是这些群体所奉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表现。


因此,无论是哪位学者的理论,华人文化中父子关系仍然强调子女对父亲的顺从。当然,随着西方文化渗透到东方文化中,父子关系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在华人心目中,父亲对子女的控制权仍然存在。

 

02

西方的父子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发现在对男童与父母沟通的观察中发现,“这个小男人想要他的母亲全部属于他;当他的父亲大胆地亲近他的母亲的时候 ,他发现他的父亲是个障碍 ,令他焦躁不安 ,而当父亲离开或不在场时则 表现出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小男孩的这种表现和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俄狄浦斯图景是幼儿心中模糊图样的一个放大和强化的版本。” 


由此 ,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俄狄浦斯情结”,表达这男童、父亲在与母亲的情感竞争中的关系。对于男童来说,母亲提供了粮食和温暖,而父亲的出现,可能是一种威胁。


我们研究西方的婚恋发展历史,会发现在工业文明前的漫长时期,欧洲的文化里面,从来都不看好婚姻当中的夫妻关系,认为夫妻之间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爱情,爱情是危险的。


热恋的男女要么死一个,要么死一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表达。


比如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深深相爱,却因为各种社会的家庭的原因,不可以在一起。在这样的婚恋观念影响下,丈夫对妻子不好。在这样的家庭观念背景下,我们再去理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更容易理解了。



03

主体观

 

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结”概念 ,才正式提出人的主体观。大家对于主体观,可能有点难以理解。


那么在弗洛伊德的语言体系里面,什么是主体观?


弗洛伊德认为,主体观有两个内容,其中之一是“人类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是更大的历史、社会甚至个人活动和事件的根源”。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创作者,引导着事情的发生,同时又在 事情当中。这个主体观念把人和社会做了清晰的定义。防止人把自我和社会进行二元分离。


第二个内容是“人类拥有有效的自我认识,是能够自我驱动的,他能够管理和控制自己。”


我们现在来理解这句话,好像觉得没有什么困难。


然而,在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更早以前,大部分人没有经过学校教育,不识字,不懂历史,也不懂科学,没有思考能力。他们相信神,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属于神的安排。自己的行为不受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能够革命性地提出“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驱动”,对于整个西方文明来说,都是有开创性的意义。


然而,他的开创性的思想,并不被西方主流思想接纳,反而是远在美国的威廉.詹姆斯看到了这种思想的价值,邀请弗洛伊德去美国讲学,弗洛伊德的理念才在美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小插曲。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首先要有主体性,既然有主体,那么就会有客体。


就好像有+就有-,有阳就有阴,主体客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也是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日内瓦学派的互动论,强调主体意识和环境的互动作用,拓展了主客体的有机关系。这是后话。


在弗洛伊德的主客体观念中,他认为主体不断选择客体,客体选择的转移是主体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孩子不能在青春期将自己从父母那里解脱出来,将力比多能量转移到外部的一个客体身上,那么他就不能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能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具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个人。


弗洛伊德称具备以上能力为“能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能思考的能力”。拉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被认为是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


拉康比较了六到十八个月阶段的婴儿和大猩猩在镜子前遭遇各自的影像时的不同表现后发现,对大猩猩而言,识别出这一影像即是事情的全部,而婴儿则在此情境中发出一系列的动作。“在这些动作里,婴儿以一种游戏的方式体验着镜中形象的种种运动与所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的虚像与它重现的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与婴儿的身体,与婴儿周围的他人和他物之间的关系。”(ZhuGang,2001)


我需要重点讲一下这个客体转移。对于个体发展和对于咨询师做个案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案例。


某女生,一直受到家庭保护,自幼身体很差。但是家庭里面非常宠。由于身体差,经常请假,学习成绩也差。勉强上了一个中专,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家里面找了各种关系,终于到一个企业上班。但是,妈妈还是很不放心,每天陪着女生坐公交去上班,下班在公司门口等女生下班。


女生衣服发型什么样子呢?


可能您已经猜到了,和妈妈一样。一个20多岁的女生,穿得像一个50多岁的阿姨。发型完全没有打理,短发杂乱。

那么,这个女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客体没有转移。在女生的世界里面,妈妈占据了大部分的客体世界。她没有把客体从妈妈转移到其他人、事、物当中。她也就失去了成为社会一员的能力。她没有自我主张的能力,不能自己选择服装、发饰,也不能自己选择行为。所有的一起,都在妈妈的保护(控制)下。


04

客体发展与身心健康公式


我们可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下,做这样一个公式:


个体的客体=S


家庭=F


社会适应能力=A


身心健康 =H


假设:青春期以前,S=F,A>0


那么,


青春期以后,S>=F。

 

如果


青春期以后,S=F。


那么,个体不能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A<=0


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有关系。当适应良好,身心健康,当适应不良,身心健康有风险。即H<0

 

结论:


青春期以后,S=F,A<=0,H<0

 

有了这个公式,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A、H情况,反推出来访者的客体转移情况。同时在访谈的时候,通过调查来访者的成长背景,个人生命历史,找到H<0的原因在哪里,对来访者的身心健康问题来源进行筛查。我在给心理咨询师讲课的时候,反复强调,要咨询师通过结构化提问的方式,了解来访者的成长历史。

 

综上所述,要了解自我身心现状,也许有必要探索自我成长中的主客体关系。并努力建构新的主客体关系,让自我的能量得到释放。


参考文献:
Jeremy Hawthorn. 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 M ]. Arnod ,2000.
ZhuGang.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文:吴翔  (心理投射测评工具发明专利心理套娃发明人之一;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艺术化创新实验室核心成员; 壹心理特邀讲师;多次受邀作为TEDx演讲嘉宾;微信公众号:搜索wuxiangxinlimen或者(心理门)→关注。开创性提出结构化咨询方法论、采用结构化访谈法更全面了解来访者诉求)
责任编辑:殷水
赞赏
举报
mooc青卿

很喜欢你的文章,使我拨开心理上的困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

2020-05-20 · 回复
  • 吴翔
    吴翔
    回复 吴翔 : 谢谢认可,保持联系。
    2020-05-20 · 回复
匿名

深度思考!

2020-05-11 · 回复
  • xinli_4824
    吴翔
    回复 xinli_4824 : 欢迎👏交流
    2020-05-12 · 回复
匿名

你写的很棒,喜欢你的文字

2020-05-11 · 回复
  • xinli_6577
    吴翔
    回复 xinli_6577 : 😄🤝
    2020-05-12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