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母亲被亲生儿子活埋:别再为他求情了,他不配!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 | 芒来小姐
来源 | 三点一弯钩(微信公众号ID:sandianyiwangou)


79岁的王阿姨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被含辛茹苦养大的亲生儿子,活埋了。


5月2日吃过晚饭,马某用手推车,把瘫痪的母亲王阿姨拉到一个废弃墓坑,见四下无人,就把她塞进墓坑,然后用土填上。


此时距离母亲节,只有短短几天。


他送给亲妈的礼物,竟然是送她去鬼门关转一圈。


真是要被这个57岁的熊孩子气死了


点击即可观看
https://v.qq.com/x/page/z0962hwb3a2.html


 01


澎湃新闻采访得知,王阿姨有过两次婚姻,分别生下两个儿子。


她原本住在二儿子家里,但二儿子去年生了一场大病,没有能力照顾好瘫痪的母亲,就把她送到大儿子家。


大儿子平时在县城打工,农忙时回家务农,无暇照顾母亲,好在大儿媳孝顺又善良,一直在王阿姨身边照顾她。


第一个发现王阿姨失踪、报案的人正是大儿媳。


马某骗她说把母亲送去亲戚家了,她亲自去车站寻找。


婆婆没找到,丈夫凌晨四点又独自出走,失去联系。


她越想越不对劲。



5月5日中午11点左右,警察总算找到了失联的马某,问他把母亲送到哪里了。


马某支支吾吾,耗了半天才说出实话:我把母亲活埋了,就在家附近的林子里。


民警赶紧前往地点,挖出王阿姨。


她被困在暗无天日的墓坑里60多个小时,肉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救出后已经缺氧、神智不清了。


不幸中的万幸是,王阿姨的生命没有生命危险。


而救了她一命的,正是大儿子的粗心:在填土的时候,他没有踩瓷实。


难以想象,如果大儿子填土后再踩上两脚,王阿姨根本不可能活到现在。



或许他也有不得已的理由,但你们能想象一个年近80的老太太,被亲儿子丢到墓坑里三天的感受吗?


亲眼看着儿子把自己推进墓坑,亲耳听着土慢慢被填上,儿子离开的脚步声,连逃跑的能力都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暗无天日的漆黑,潮湿阴冷的空气,一点一点失去体力……


难以想象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会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


更难以想象的是,马某从去年才开始照顾母亲,这才几个月,就把亲生母亲拉走埋了。



小时候听过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


当时很震惊说这话的人居然是孔子,孔圣人。


后来知道了这句古文的原意,我才知道,孔子说的不是老人该死,而是“年老无德无良,就是害人不浅。”


可有些人,只看懂了字面意思,便理直气壮地认为老人是负担,人老了理所当然该死。


退一万步说,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每个人的生命都在自己手里。


除非犯了重罪,否则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把它拿走,即便是至亲的亲人。



世间最平凡的幸福,莫过于“少有所养,老有所依”。


人都有老的一天,一个母亲就算得不到孩子寸步不离、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一句记挂、一声问候也能温暖他们的心田。


最糟的结果,也不过老死不相往来。


如此道德沦丧地向亲生母亲下手,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


02


并不是每一个被活埋的母亲,都如张阿姨一般死里逃生。


知乎上有一个故事:


一个农村光棍男人,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和母亲住在一起。


某天,有同村的人察觉到他的母亲好长时间没露面了,就报了警。


怎么回事呢?警方调查半天才发现,光棍男人在房子附近挖了个坑,把母亲给活埋了。


她被挖出来时,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这个男人倒是“敢作敢当”,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弑母的缘由:


“她老咳嗽打呼,吵我睡觉,我就把她给埋了!”



他杀的是亲生母亲啊,看着母亲变成一句冷冰冰的尸体,他心里竟然毫无愧疚感,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这是怎样的禽兽行为啊?


精神疾病患者手刃亲人,可恶之余又让人有些唏嘘。


但更让人心里发寒的是,有的人没有精神疾病,却可以为了利益,冷静理智的杀死亲生父母。


2019年6月4日,付某因为杀害亲生母亲,并伪装成母亲触电身亡的假象,以骗取40万保费,被法庭追究刑事责任。


他在法庭上抱怨母亲偏心,帮大哥带孩子却不帮他带,却在审判的时候向法官求饶,说自己“想看着我的孩子长大成人”。


他说自己弑母骗保的理由,是想凑钱交新房子的首付,让一家人住上更大的房子,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下长大。


不知他九泉之下的母亲听到这话,心里会不会百感交集。


付某回忆,母亲被杀时,痛苦地呻吟,不住的喊着:幺儿、幺儿……


她至死都不相信是亲儿子下的手。


付某骗她说“这是新买的按摩器”,给她身上缠满电线,她还很开心地想儿子真孝顺。


她口中“挚爱的幺儿”,却嫌母亲死得太慢,又拿起板凳殴打她直至断气。


付某在法庭上哽咽哭泣,说自己是“鬼迷心窍,无法原谅自己”,可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


因为早在一年前,他就开始询问保险人员“触电及吃错药在不在保险范围内”,在手机里搜索“怎样治砸意外死亡的假象”等内容。



弑母的种子可能更早就埋下了,它在一天天的压抑中成长着,最终因为某个矛盾点燃了导火索,让这世界多了一个弑母的凶手。


无论是为了睡好觉,还是为了钱,都不是手刃亲人的理由。


畸形的心理发展,才是造就禽兽的真凶。


03


一次弑母行为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家庭矛盾和人际障碍。


健康的正常人并不会用“弑母”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人格障碍者会。


尤其是当亲子依恋关系,因为疾病或者经济问题出现变动,犯罪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犯罪心理学》提到一组数据:美国每年有250万老人被虐待,65岁以上人群比例高达10%


由于很多虐待悄无声息发生,这组数据并不准确,真实数据更可能只多不少。


弑父弑母,是最极致的老人虐待,可能做出这种行为的有三类人:


精神疾病患者、长期遭受虐待及家暴者、反社会人格者。


还记得北大弑母吴谢宇吗?


他杀死母亲后潜逃三年,人们聚焦于关心他的犯罪动机,却很少有人想过,他很可能有人格障碍问题。


很多人把吴谢宇弑母的动机,归因于母亲教育失败、环境压力太大、亲子关系不良……


但这些都不是弑母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或许更加复杂。


在一篇报道的分析中,吴谢宇可能是解离性人格障碍患者,分不清现实和理想的区别,甚至患有多重人格障碍。


因为他曾幻想过自己有一个16岁的妹妹。


健康人的情绪是可调和、可教育、可引导的。


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却像炸弹一样,不可调和、不可引导,并且产生错误归因。


别人因为他的鲁莽打他一下,他归因于“我家很穷所以被欺负”;


别人因为他做错了事批评他两句,他归因于“我妈没能力所以我被骂”。


错误归因的根源,是对亲子关系分离和失去的焦虑。


“总有一天我妈会不要我”,这种焦虑长期压抑在孩子内心,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能联想到自己的父母。


这时生活经历再出现打击,比如父母出轨、家暴虐待,联想从正面变成负面,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人格障碍。


攻击父母的动机也许有千万条,但根源只有一个:


想到父母,我就充满恨意。


04


为什么人格障碍患者有弑父弑母的倾向?


通过实践和研究,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同情”“情感同情”的缺失,会使个体对他人的痛苦无法感同身受。


认知同情是“以别人的参照系或观点,而不是简单的从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能力”;


情感同情是“一种情绪回应,特别是对别人关心的情感,和想要减缓此人的伤痛。”


这两种能力的缺失,会让孩子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心理冲突,报以敌意、怀疑、漠视、否定、排斥。


而与父母长期相处的孩子,矛盾和冲突大多都来自父母。


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特定的心理动机。


弑父弑母行为产生的前提,是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多次想象着将仇恨矛头扎进父母心脏,以此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有认知同情和情感同情能力,他会为自己弑父弑母的念头感到愧疚,会站在父母的角度体恤他们的不易。


如果孩子没有这两种能力,他会满足于弑父弑母的想象,以及想象所带来的畅快感。


他的内心没有愧疚感和悲悯,哪怕父母对他百般溺爱,他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攻击父母,就像打碎一袋薯片那样。


如何提前预警呢?


现在心理测量学已经相当发达,孩子的人格障碍问题,能过通过量表测试及早发现。即使没有机会做测试,一个同情度低的孩子,父母也能在照料过程中发现端倪。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会像打碎一袋薯片那样攻击自己,那么问题便来了:


父母该如何应对,才能让孩子回归正途?


有的父母自己的同情度很低,察觉不到孩子的情绪;或者无力解决问题,刻意忽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孩子的人格障碍变成了一个驳论:


父母无法对孩子报以同情,孩子的人格障碍逐渐恶化,恶化的人格障碍,又会让父母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怎么办才好?怎么办都是错的。


一旦人格障碍已经形成,父母错失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唯一能帮助孩子的,只有专业的心理治疗。



就像一颗种子,父母呵护他发芽,结果长出来一颗毒瘤,这时就没办法再让他变成别的植物了,可放任不管也是极其危险的。


过去,很多父母迷信“养儿防老”。


觉得“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他就会自己长大”


也想当然的认为“等我老了,孩子一定会照顾我,不可能不管”


对于孩子有人格障碍的父母,这无异于羊入虎口,亲手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如果他们发现孩子的人格障碍,在孩子年幼时积极治疗,给自己买一份保险,与子女分开居住,晚年也不见得会像张阿姨一样凄惨。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孩子内心明明已经“变质发霉”,他们依然觉得他是天使,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不愿面对现实。


结果一再被孩子伤害、虐待、甚至毒害。


就像张阿姨被活埋后,家里其他人都希望他被重判,唯独被活埋的张阿姨担心儿子,不愿意让儿子被判重刑。


有人说:父母这种“职业”客观来看,风险系数还挺高,所以就算生有子女,也最好保有晚年能够独立生存的能力。


父母不能代替子女走完人生路,子女也不可能帮父母走完余生。


学会自己承担人生中的一些重任,靠自己把路越走越宽,人生才能得以安然。


点个“在看”,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


排版:小鲸鱼   Claire 


赞赏
举报
匿名

希望作者能再接再厉,写更多好文

2020-05-09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