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生活不易?可能是我们太崇拜成功,而歧视失败

data.name
思维升级

认证作家
文:chenwu
来源:心理学与生活(ID:psy_life)


毕业季,看到了很多不易的生活。疫情下,看到了很多生活的不易。


4月27日,山东济南,一男子在楼顶待了一天一夜,疯狂撒钱。这是有多痛,才会这样。

 

成年人的崩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能是父母小心翼翼地问你成绩抑或存款的时候,可能是熬了好几天的夜赶出来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只是垃圾的时候,可能是其他同龄人都有而你感觉自己还一无所有的时候,可能是写了辞职报告又一键删除的时候,可能是有一个家但却总是在地下停车场久久不愿回去的时候,可能是在危机时刻拿出手机却不知道能拨给谁的时候,可能是见过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光影琉璃可是这一切都跟你无关的时候,可能是强颜欢笑而背后是深深的无助和无奈的时候......


在大学期间,正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因为得病去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半个月瘦了10多斤,事后分析,手术难受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不能再继续准备考研了,那种梦想将要破灭的感觉让我备受折磨。归根结底,还是过于崇拜所谓的成功(考上研),而缺乏对失败的包容和接纳。

 

读了心理学研究生以后,我才慢慢明白,这种对成功的崇拜,以及对失败的畏惧,通常是由于自己没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越是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就越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外界的认可,就越需要靠一些奖励、身份等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就意味着自己不行,自己很愚蠢,自己是辣鸡。

 

稳定的自我价值,是指我们自身的价值虽然会由于外界的评价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我们核心的自我价值感是来自于自己,来自于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核心的自己价值不会产生根本的动摇。稳定的自我价值会给人以力量和勇气,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外界的质疑以及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自暴自弃。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被公司、单位、学校、他人抛弃的时候,非常难受,自我价值受到极大打击。但对于具有稳定的自我价值的人,这些并不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自己不值得,虽然自己也有原因,但是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会怀着感恩的心,去感谢这些打击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看清以后继续前行。

 

听说过一个4岁小孩的故事,她的妈妈说:宝宝,你要是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回复说:妈妈不要我了,那我就去给别人家当宝宝。多么难得,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稳固的自我价值。虽然可能只是调皮,但她起码敢这样讲,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不禁要问,这样稳定的自我价值从哪里来?这位妈妈的教养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鼓励孩子自己多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而不是事事包办,成为孩子的保姆和导演;第二,非常小心谨慎的运用奖励或者惩罚,经常和孩子一起玩,妈妈也像个孩子一样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培养和引导孩子关注做事情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尤其是不会因为最后的结果好坏来进行评价。

 

可是,很多其他人的成长经历却恰好相反。很多人在儿时就学会了过度顺从,他们的生活和选择要么是他人期待的、要么是取悦他人的,要么是刻意不得罪他人的。他们想要的东西——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去哪个城市、恋爱、结婚——通常都是父母、老师等期待他们做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长大以后,或许他们终于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可是却感觉自己没有真正活过。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这称为“虚假的自我”,即一个建立在满足和迎合他人期待而非遵从和倾听个人真实感受和内心需要基础上的自我。人生的目的就是去适应世界,而不是感受和体验世界。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工具性,养成了看问题和事情总是带有功利性的眼光。做事情,总是期待获得回报和奖励,或者是为了避免惩罚所带来的痛苦。一旦一件事情,具有了某种目的性,做事情变成了功利性,就会只看结果,而丧失体验过程的能力,丧失了单纯的好奇心和原始的兴趣。就连情绪上可能都会带有目的性,小孩子摔了一跤本来想哭,但是身边没有人,于是忍着,等到回家,爸妈问了以后才哭,于是,哭也变成了一种手段。


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就会期待他人或者其他一个结果来填补内心的某种欠缺和空虚,如果他人没有办法满足或者另外的结果也没有办法得到,就会感到焦虑和愤怒,抱怨他人,抱怨不公,从而恶性循环。

 

家长为什么在意结果,要让孩子追求成功?这也不能都怪父母。从更宏观来看,社会文化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总是崇拜英雄、崇拜成功,而认为失败就是笨、就是蠢、就是懒惰、就是不行的时候,那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害怕失败。因为害怕失败不是害怕失败本身,而是害怕失败以后要面对冰冷的眼光,害怕被社会排斥和抛弃。


可是,别忘了,失败才是大多数!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给考研失败的人、给创业失败的人、给婚姻失败的人、给生活失败的人......温柔以待,把他们当做成功人一样看待,鼓励和帮助他们站起来,生活或许将不再,如此艰难!


参考资料:《人的自我寻求》罗洛·梅 著


作者简介:陈武  心理学博士,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武大版“锵锵三人行”节目《马上见》主策划。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学与生活(ID:psy_life)。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举报
晓菡

2020-05-02 · 回复
匿名

感谢指点!

2020-04-30 · 回复
匿名

好文,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020-04-3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更多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列表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

分享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快来看看吧~

长按扫码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