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为什么不能说“不”?

精选
data.name
林溪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分馆馆长

嘉南坐在我的面前,耷拉着脑袋,叹了一口气。嘉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绅士、儒雅,随和。他身体有些紧绷,不住地搓着手,看上去很焦虑。一米八的个子,站着的时候却微微驼着背,眼中流露出羞怯的神情。


“我好像就是不能拒绝别人。”他说。他和太太去旅游,太太爱逛街,嘉南爱看书,嘉南选了一家颇有情调的书籍咖啡馆,和太太约好等太太逛完街就在这里汇合。本来嘛,各自干自己爱好的事情,也没有错。


然而,问题来了。他太太在百货商店看到里面正在举行日本美食集市,想到嘉南平时也是个吃货,于是兴奋地发消息让嘉南也来看看。嘉南来了,却带着一脸的愤怒。


看到美食集市,既没有显出兴奋,也没有表达感谢,一路阴着脸,并且提前从美食集市里出去了,把太太一个人晾在里面。太太一脸疑惑地追了出去,在她的一再追问下,嘉南终于说出了压抑在心底的话:


“我刚坐下来买了杯咖啡,就被你叫过来了!”太太很震惊:“我不知道你刚坐下……你可以告诉我啊!”


嘉南抬起脸:“我如果真的告诉我太太我不想去,我怕她会生气。我为什么觉得说‘不’那么难?”


这样的事情,在嘉南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不单单是和他太太,还有他的上司、朋友和其他家人。嘉南陷入了抑郁状态,于是,他来到这里,想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


1、    不能说“不”,是为了求生存


有一句老话叫做: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嘉南偏偏就有个不幸的童年。

嘉南是家里的老大,有个弟弟。他的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们,生计的艰难让母亲性格变得暴躁而容易抑郁,一不称心,对孩子们动辄抡起擀面棒就打,家里的气氛经常跌入冰点。


小小的嘉南从小便学会了看母亲的脸色行事:做母亲的情感垃圾桶,帮母亲做家务,努力学习,照顾弟弟,尽一切所能让母亲开心。


他对母亲言听计从,几乎从来不会说“不”,因为这个“不”字换来的,很可能是母亲的生气和一顿毒打。他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正需求,因为,在这个家里,母亲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弟弟叛逆,嘉南乖顺,母亲的这些棍棒与呵斥,大多落在了弟弟身上。嘉南是母亲和弟弟之间矛盾的调和剂,也成为了母亲引以为傲的“好孩子”。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很少向母亲提出自己的需求,即便他在心理渴望。

孩子,是脆弱的。家,是他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港湾,他们难以承受被惩罚或被抛弃,所以,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求生存。


讨好,是嘉南在童年时期赖以生存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成功地帮助他避免了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他得以幸存于母亲的威严与棍棒之下。讨好,保护了那个弱小的孩子,在童年期的那个情境之下,起到了适应性的功能。


2、    不能说“不”,是因为缺乏界限


们童年时期所习得的不良模式,会被我们内化,并和成年后的我们如影随形。如果我们不能觉察,那它将会伴随我们一生。


成年后的我们早已脱离了童年的不良环境,拥有了更多的力量和选择,可我们却意识不到,这些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嘉南之前是一家全国前500强公司的职员。因为随和,很多人都喜欢请他帮忙,即使是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他也从来不说“不”。


他还有个奇葩的领导,喜欢在快要下班的前十分钟给他布置“紧急任务”,常常打乱嘉南下班后的安排。可是他虽然怒在心里,表面上却依旧笑着说“好的”。


所以,工作越来越多的是他,经常加班的是他,而得不到晋升的,也是他。渐渐地,嘉南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陪伴家庭的时间越来越短,太太的抱怨越来越多。嘉南越来越焦虑,工作效率也越来越低,最后,公司趁着裁员的档口,把他开除了。

如果嘉南能够拒绝同事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他能够请领导尽可能早一点告知工作安排,如果……事情的结果很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嘉南的心里,缺乏一个清晰的界限。


在西方人的住宅外面,经常有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私有财产,请勿靠近”,房屋的外面,常常会有一圈篱笆,这圈篱笆清晰地告诉你:这是我的地盘儿,请不速之客走开。这篱笆,就是明显可见的界限。

在生物学上,健康的细胞之间也存在着清晰分明的界限,而肿瘤细胞的边界往往不清晰,所以,健康的细胞会被肿瘤细胞吞噬。

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其实也应该有着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平时看不到而已。清晰、健康的界限有助于我们远离自私,控制别人,同时也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别人过分的操控。

3、    不能说“不”导致的后果---暴怒、拖延和抑郁


嘉南是一群人的缩影,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老好人”。老好人不轻易发脾气、善解人意、乐于合作,朋友也很多;可是同时,他们压抑、软弱、优柔寡断,缺乏生命活力。


他们习惯听从别人的安排,很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们的内在,实际上充满未被满足的愤怒,只是这愤怒,被自己压抑住了,并且会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场合突然爆发。

嘉南和太太在酒店大厅吃自助早餐。旁边一桌有两个小孩子,非常吵闹。嘉南听不清太太在和他说什么,在交流几次受到阻碍之后,嘉南大发雷霆,扔下筷子,拂袖而去。他太太震惊了,一向很少发脾气的嘉南,这是怎么了?

嘉南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震惊,仿佛自己灵魂出了窍。嘉南感到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噪音:飞机上婴儿的哭声、睡觉时外面微弱的人声……都让他有一种抓狂和想大喊大叫的感觉,心中的愤怒在无边无际地蔓延着……

他的拖延症也越来越严重,一进淋浴间,就感觉再也不想出来,就这样一直泡澡泡下去好了;早上起不了床,想一直赖在被窝里;他同意太太去找新工作,可总是懒得付诸行动;好不容易有一个面试,也总是磨磨蹭蹭出不了门……

拖延,是对不能说“不”的反击和补偿。既然我不能拒绝你,那么我就答应你,答应你我却做不到,或者我慢慢拖,拖死你,我看你能怎么办。我就是要惹恼你,让你生气,向你偷偷表达我的愤怒和不满啊。

嘉南抑郁了。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理论,抑郁是把向外的愤怒转为向内攻击自己。“老好人”有愤怒,但是他们不攻击别人,他们攻击自己。如果别人攻击我,我可以战斗或逃跑;可是如果我时时刻刻攻击我自己,那我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并无从逃遁,结果只能是抑郁。


这是内耗,是多么大的能量消耗啊!你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和自己内斗了,哪还有剩余的能量用来应付工作和生活?

4、不能说“不”,来自于强迫性重复的陷阱


弗洛伊德在早年发表的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强迫性重复”指的是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重演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


被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会继续在关系中受虐或成为施虐者;缺爱的孩子会在成年后的关系中一次次证明“我不值得被爱”这个自证预言。


酗酒者的孩子长大后,会和酗酒者结婚,企图成为拯救者。他们的初衷,都是想要修正童年时期的那个创伤性情境,然而却在实际生活中又一次创造出与童年类似的痛苦经历。如果你没有觉察,那你会一次次地跳进这个类似的场景,遍体鳞伤。

嘉南的太太,是个挑剔而好强的女人,却在刚刚恋爱的时候,对嘉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咨询的过程中,嘉南讶异地发现,这段关系和他与母亲的关系是那么地相像。


嘉南在家中毫无地位,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太太说了算;太太如果想要什么,他得立刻照办,不然就会迎来太太的雷霆万钧;太太没有安全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波动,他总是疲于安抚太太脆弱的神经……嘉南仿佛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

这个给嘉南带来强烈吸引力的女子,正巧解锁了嘉南童年时期从母亲那里带来的被控制的熟悉感。嘉南在这段关系里,重温着童年那个温顺而牺牲了自己需求、总是付出与成全别人的孩子。


即使理智知道这是一个负面的行为模式,可是情感上却无比依恋这种熟悉的感觉与味道,让他欲罢不能。在熟悉的痛苦与未知的改变之间,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第一种,直到这痛苦让我们忍无可忍,不能再忍。


5、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说“不”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曾经提出一个沟通模型,包括自我、他人、情境。她在讨好的求生存沟通模式中用模型图对讨好型人格做了一个解构。

这种只有他人和情境,而没有自我的类型,被称为“讨好型”。正如前文所说,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将他人和情境都看得比自己重要。讨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它告诉人们:我不重要,别人最重要。

所以讨好型的人最需要做的,是重视、关爱自我,正视自己的需求,并学会设立界限,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1)情绪宣泄


我们不能离开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要想改变、调节情绪,我们首先要回到当年引发强烈情绪的那个创伤性情境中,当然,这需要在具有合格资质的咨询师的带领下。

在咨询中,嘉南回到童年的特定场景,在情境重现中,他尽情地宣泄了心中压抑多年的痛苦与眼泪,控诉了母亲当年的所作所为给他和弟弟的带来的伤害和对他如今生活的影响。


这些在平时生活中无法对母亲说出口的愤怒与悲伤,通过一张空椅,终于得到了释放。

成人后的嘉南拥抱、安慰了当年那个肩上挑着千斤重担的小孩子,并把这个内在小孩认回了家。他慢慢开始学习自我接纳,肯定自己,停止向内攻击。

(2)提升自我价值感


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我们得以给那个童年的自己平反,知道当年我们所遭受的那些罪,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不被爱,而是因为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伤痛,每个父母也都有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和不足。


丛非从说:“每个妈妈都带给我们很多伤害,但同时,妈妈在她不匮乏的部分,给出来的是爱。洗衣、做饭也是爱,是在她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给出来的爱。


每个人都是一样,在匮乏的部分带来伤害,不匮乏的部分给出爱。”深以为然。能看到这一点,我们也许就更能够宽恕曾经给我们带来伤害的原生家庭。


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评判的声音,比如说“你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是这么没用”、“你不配”等等。


而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带领你去辨别头脑中那些批判你的声音到底是来自何方,它们往往源自生命中早年照顾我们的重要他人。我们要能学会辨别、切断这些声音,并让自我肯定、自我关怀的声音重新慢慢渗透进我们的心灵,学会关爱自己,告诉自己我生而有价值,我值得拥有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我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3)设立界限,说出你的需求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伤害你,除非你允许。调整自己的界限,就会改变别人的行为。

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嘉南开始练习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向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比如说向太太要求共同参与家中大事的决策;要求自己拥有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让太太自己为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及时向太太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是生闷气或一言不发地离开。


嘉南开始发现,有些需求,如果他不说出口,那么太太永远都不知道他要什么,更不明白他为什么生闷气。嘉南觉得心中变得轻松、舒畅了,平日里总喜欢含着的胸也渐渐挺起来了。


而嘉南的太太呢?即使一开始有些讶异和生气,但到后来,随着嘉南的坚持,她发现自己的先生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男人味儿”,反而开始退让,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家中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这就印证了那一句话:亲密关系是一曲双人舞,你改变步伐,对方自然会跟随你的舞步而改变步伐。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结束本文,那就是:接纳自己,悦己才能悦人;拥抱改变,窗外还是一片蓝天。


作者微信公众号:心有灵溪笑嫣然
原创:林溪
责任编辑:一只梨
赞赏
  • 打拳喝酒
1人打赏了作者
举报
相关阅读
打拳喝酒

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你不能给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给到别人

2020-05-07 · 回复
匿名

很棒!学习的榜样。

2020-05-02 · 回复
匿名

挺有哲理的文章

2020-04-30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