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葬礼火了!黑人抬棺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生死观?

data.name
心理咨询...
咨询达人/认证作家/直播主播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这个非洲国家靠“葬礼”火了!黑人抬棺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生死观?


01


这周“黑人抬棺”刷遍朋友圈,迟钝的我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


上网一搜才知道,噢,原来是非洲的丧葬团队在搞事情。


来源:BBC视频


给死者送葬,本来是一件严肃悲伤的事情,但非洲加纳习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送别死者,比如穿上草裙跳个舞。


加纳青年本杰明·艾度进入殡葬行业后,发现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面,人死了葬礼也要讲派头,草裙舞已经OUT了。


于是他灵机一动,雇佣“舞者”穿上有派头的西装,把一场原本严肃悲痛的葬礼,做出“坟头蹦迪”的效果。


魔性的舞步,邪魅的笑容,灵魂的走位,堪称地表最强送葬男团。


来自灵魂深处的节奏感,仿佛死了都要把你摇活过来,人送外号“银盒护卫队”。


不但舞技专业,还紧跟时代潮流,可以坐在地上来一个hiphop。



也可以扛着棺材扭一段东北大秧歌。



还可以匍匐前进跳一个“走地舞”,让死者享受“吾皇万岁”的荣耀。



态度极其敬业,地上灰尘再多也不怕,迈着油亮的皮鞋,跳着最靓的步伐。


无论你过去对丧葬的认识是什么,这7个黑人小哥一出场,你就会知道什么叫“专业团队”。



本来“黑人抬棺”只是本杰明的一个意外开启的脑洞,没想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非洲人民立刻接受了这种“狂拽酷炫吊炸天”的仪式,业务量蹭蹭往上涨,本杰明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


你以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


在加纳人看来,葬礼越嗨,越能说明送葬者对死者的敬爱。


有女儿专门为过世的母亲请来这7位小哥,理由是“因为我深爱我的母亲”,比起哭嚎,用歌舞送别母亲当然更好啦。


其实原版没有这么搞笑,这段视频出自2010年BBC的纪录片,本来不温不火,不久前被B站人才挖出来,做成鬼畜视频,半个月浏览量近两千万,瞬间火遍全网。



于是那些“外国人少系列”“作死行为系列”的段子,都通通有了结局。


无论你是跳海、摔跤、扇巴掌,黑人小哥随时为你服务。


有人把小哥做成汽车警示贴,谁要是追尾,就享受一下贵宾级抬棺待遇。



还有网游紧跟时代,把“黑人抬棺”做进游戏里。


敬爱你的队友吗?随时为他来一段。



连山寨版本都有,虽然装备简陋,不过表达出了灵魂。


甚至一夜之间,我不少微信好友都换了头像,群聊的时候我胆战心惊,总感觉自己棺材不保。



别以为中国没有黑人抬棺,出门逛个超市,看到摆成这样的牙膏,你就知道欢乐无处不在。



02


“黑人抬棺”并非是加纳传统,本杰明的团队2010年才成立,在那之前,穷人去世,别想风风光光的送葬,只有富人才有财力办一场气派的葬礼。


本杰明吸收国外潮流,把“穿西装跳街舞”的送葬形式带进加纳,简单、欢乐、气派,而且收费较低,穷人也请得起。


所以即使送葬形式比较“新奇”,人们也喜闻乐见。


加纳是个热情且乐观的国家,国家格言是“自由与正义”,把自由摆在第一位。


他们不但会用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来送别死者,还会定制棺材,造型由死者本人亲自挑选,完全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比如这个球鞋造型得棺材,在加纳不会有人觉得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还有手机、相机、汽车、大炮、飞机、球鞋……生前喜欢的东西,死后都能得到满足,只要你想,他们都能造出来。



某位法国诗人看到艺术展上的加纳棺材后,十分羡慕,为此特意写下一首诗《我愿意死在加纳》。


英国导演还专门拍了一部电影,叫《PAA JOE&THE LION》,讲述加纳某位造棺大师的一生。


加纳人认为,能自由选择死去的方式,是一件有幸福感的事情。


所以比起婚礼形式的多样性,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葬礼打点得派头十足,让人过目不忘。


甚至会像明星开演唱会一样,在街头巷尾为自己的葬礼打广告,贴上巨幅海报,写上“家庭之火熄灭”等婉转表达去世的语言。


尽管葬礼上也有哭嚎、哭丧,但加纳人更喜欢用欢笑来代替眼泪。在这里,死亡比起永别,更像是一件有趣、喜庆、值得被铭记的事情。


来源:BBC


他们有人会把自己的尸体冰冻起来,放上数月甚至好几年再下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深刻的记住自己。


加纳人也很喜欢参加葬礼,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丢下少许钱,就能在葬礼上玩一整天。


在葬礼最高潮,亲人会为死者安排一段“棺材舞”。


“黑人抬棺”的原型,就是加纳葬礼上传统的棺材舞。但在梗王们的铺垫下,如今“黑人抬棺”更像是一种友情警告,比如这幅疫情防控警示图:


要么好好呆在家里,要么让我抬。


所谓“黑哥一笑,生死难料”,看着这7位小哥的脸,死亡似乎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在人生圆满走向总结时,最后的一场盛宴。



03


有人觉得,“黑人抬棺”跟“坟头蹦迪”一样,是引人反感的陋习。


也有人觉得,比起传统丧葬仪式,欢乐的“黑人抬棺”更颠覆、更有趣。


其实对死者而言,严肃也好,欢乐也好,意义都不大。


举行怎样的葬礼,在于死者希望生者用怎样的方式记住自己。


除了加纳,全球各国人都有着对“欢乐送葬”的喜爱。一名爱尔兰小伙生前准备好录音,葬礼上播放,逗笑了所有人。


即使斯人已逝,也希望亲朋好友能够活得开心。或许若干年后,当他们再想起这位爱尔兰小哥,不再感到悲痛,而是会心一笑。


乐观面对死亡的精神,也不仅限于欧非国家。


中国名家庄子的妻子逝世,他鼓盆而歌。


朋友觉得庄子太没有人情味,妻子死了居然如此开心。


但庄子觉得,生死就像四季变换一样坦然,为死者感到悲伤反而是不通达的表现,不如开开心心欢送她最后一程。


死亡是诚实的,它会揭开生命的遮羞布。


所有的假象在死者面前都失去了意义,人们会通过葬礼看到个体真实的样子。


我们可以察觉死者是否乐观积极,生者是否敬爱死者。


我们也可见看到人们打从心底如何看待死亡,“死”如何影响着生者的生活。


欧文亚龙认为,死亡是人最底层的焦虑。


他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提到“觉察死亡”对心理治疗有很重大的意义。


他认为,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活着的人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会不重视没意义的事情、学会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学会活在当下、学会欣赏风景、学会与所爱之人相处……


死亡引发的焦虑感就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减轻。


因为这些行为,能够让人们察觉到生的可贵,激发出求生的能量,更好的面对生活。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前提:乐观。


面对死亡激发的焦虑感,任何人都会感到无助,乐观是一种面对无助的自我保护方式,它能帮助我们缓解无助,甚至击退它。


比如亲人去世,生者陷入极大的悲痛中,这种悲痛情绪对生活的影响弊大于利。


让欢笑就能取代眼泪,让生者体会到生命的鲜活和幸福,我想,这才是逝者的心愿吧。


04


今年2月,94岁的外公在家中去世。当他濒危时,依照外公生前嘱托,所有长辈都选择了“不送医院”。


当我看着外公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心里其实十分希望他能更加长寿,盘算着送医院一定能让他活得更久,但这个想法很快打消了。


外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在家中躺着看电视。


他持续这样的生活方式直到死去,对他而言这便是满足的一生。


相反,送到医院抢救,皮肤被切开,浑身插满管子,这样活着多一天都是煎熬,即使长寿又有什么意义?


所有外公的葬礼上,没有人哭泣,我们不约而同聊起了外公生前的趣事,用并不悲痛的态度目送他进入火葬。


拿到骨灰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


把死亡的权利交给死者本人,是一件多么重大且有意义的事情。



图片来源:《滚蛋吧!肿瘤君》


黑人抬棺也好,自然逝世也好,只要是死者本人的心愿,都值得被尊重。


年迈的巴金重病入院,家属为了让他活下去,把他气管切开,鼻子插上胃管,每天六次打入食物,每次换管子都呛得他满脸通红。


巴金一心寻死,但家属不同意,哪怕这样活下去对他而言是一场煎熬,他们也希望能维持他的心跳。


这让巴金在临死前感叹“长寿是一场折磨”。


图片来自网络


生者认为,死亡是一件悲痛、肃穆的事情,但在死者看来,这却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大循环:


活着必然会有死亡,死后自然会有新生。


比起悲痛的结束,死亡更像是一种信仰,就像墨西哥亡灵节上,人们用歌舞欢送亡灵;西藏雄鹰的注视下,人们用天葬来送别尸体。


生者眼中的葬礼,和死者眼中的葬礼不一定是回事。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来自我们求生的欲望,但在死者看来,从容、轻松、快乐的面对死亡,才是一场了无遗憾的生命大循环。



就像那句老话:我们无法选择如何出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死去。


既然生活又无数种可能,死亡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调调。


毕竟,生命不是一场靠时间定输赢的比赛,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在短暂的时光里,精彩地安排每一分每一秒,包括人生的谢幕。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责任编辑:小鲸鱼 耐高温淀粉酶


赞赏
举报
麻子六

2020-05-02 · 回复
一笑而过嫣然

比起死亡,有人能为自己快乐的送葬,这也是一种王者荣耀体验。

2020-05-02 · 回复
匿名

首赞!

2020-04-24 · 回复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壹心理-2000万用户选择的全生态心理学服务平台